成何体统简介
成何体统的意思
解释:
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像什么样子
出处: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就是女儿,也要在他家过日子,成何体统?”
语法:
成何体统作谓语、定语;多用于问句。
示例: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6章:“笑话!这成何体统!”
成何体统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不成体统
成语造句
- 1.萧彤华开始耍泼撒无赖,两个卫士立即喝止萧彤华说吵吵闹闹成何体统,要是让少城主知道了,你小命不保。
- 2.是的,幸亏,想想人类带者一根有骨头的阴茎走来走去成何体统?
- 3.发生了什么事?这么汲汲皇皇的样子成何体统,如若让外人知晓我木家的脸面还不丢尽了。
- 4.夕宸月有点怪讶地道“那怎么行?他可是一个大男人,这样孤男寡女住在一起成何体统?”。
- 5.慑于夫人严命,“定要把少爷跟少奶奶速速叫起来!日上三竿,成何体统!”。
- 6.,如果不查史料的话,很容易误解她比孔祥熙小两辈,再排下去,成何体统。
成何体统相关词语
- 1 不成体统
-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3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语法:不成体统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分句;表示人言行放肆,或有失庄重。示例:这是件不成体统的事,谁也不要再问了。
- 2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 令旗一挥,战马一到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进展顺利,一开始就取得成功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刘伯温荐贤平浙中》:“所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攻城略地如风卷残云。”语法: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顺利时。示例:《慈禧太后演义》第一回:“叶赫也出兵二万名,会合前进,只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 3 总戈成林
- 聚集兵器可以成林。形容兵力强盛。《宋书·桂阳王休範传》:“練甲照水,總戈成林,劋此纖隸,何患不克。”
- 4 功名成就
- 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出处:《墨子·修身》
- 5 三位一体
- 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一个整体。出处: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为什么提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样三位一体的口号?”语法:三位一体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原始艺术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
- 6 无可奈何
- 奈何:如何;怎么办。不得已;没有办法。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语法:无可奈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毫无办法。示例: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
- 7 不知大体
- 知:知道;大体:重要的道理。不懂得大道理或从全局出发出处:《旧唐书·田弘正传》:“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报。”语法:不知大体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眼光短浅。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今若遽尔回他,只道是我们薄情,不知大体的了。”
- 8 刻薄成家
- 刻薄:冷酷无情。用残忍刻薄的手段发家致富出处: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语法:刻薄成家作谓语、宾语;指发不义之财。
- 9 既成事实
- 既:已经;已然。已经形成事实。出处:唐 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语法:既成事实动宾式;作定语、宾语;指已经形成的事实。示例:对于既成事实的婚姻,我们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合理解决。
- 10 成群集党
- 谓一部分人结成小团体。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就有那一班意气相投的人,成群集党,如兄若弟往来。”语法:成群集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团体。
- 11 修好结成
- 修:整治。重修旧好,缔结联盟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九年》:“楚子使公子辰如晋,报钟仪之使,请修好结成。”语法:修好结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赤身露体
- 指露出大部分身子,也指全身裸露,一丝不挂。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露体,或睡或坐。”语法:赤身露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全身裸露,一丝不挂。示例:她赤身露体地,石象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鲁迅《颓败线的颤动》
- 13 著手成春
- 著手:动手接触。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出处: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语法:著手成春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医术。示例:清·钱泳《履园丛话·画学·画中人》:“画梅,宗王元章一派,千枝万蕊,著手成春。”
- 14 生米做成熟饭
- 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出处:明 沈受先《三元记 遣妾》:“小姐,如今生米做成熟饭了,又何必如此推阻。”语法:生米做成熟饭作宾语、定语、分句;指既成事实。示例:就是婶娘见生米做成熟饭,也只得罢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