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红插花简介
披红插花的意思
解释:
披:盖在肩背上。披着红绸,帽子上插花。表示喜庆或光荣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傧相披红插花,忙到轿前作揖,念了词赋,请出轿来。”
语法:
披红插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喜庆场合。
成语造句
- 1.这样的状元,虽然没有陈世美“披红插花宫院过”的荣耀,却有实实在在的物质收益。
- 2.前边走着一顶花花轿,轿后边紧跟着披红插花,插花披红的新女婿。
- 3.解家发听他出言勉励自己,感激的点了点头,就退了下去,接下来由他手下地几名红旗大爷与披红插花大爷自我介绍,有一半都是才提升起来的。
- 4.郑师母笑不拢嘴,指挥着人给张靖披红插花,梳理打扮。
- 5.当时著名的莫过于“赛猪会”,每逢国庆或重要节日,各地都会给当地喂得最肥的猪披红插花,抬到游行队伍中去炫耀。
- 6.说话之间,于光中、黄冲等人就陆陆续续的进来了,等到红旗披红插花及张浩天共六位大爷到齐,唐风平便将昨晚东兴帮袭击“太阳歌舞厅”。
披红插花相关词语
- 1 柳营花市
-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出处:元 汤式《小梁州 扬子江阻风》曲:“他迎头儿便说干戈事,待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说甚呼燕子,唤莺儿。”语法:柳营花市作宾语;指妓院。
- 2 红粉青楼
- 红粉:原指红色的铅粉,为女子化妆用品,后借指美女;青楼:妓院。泛称有女色或可寻欢的场合。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回:“若舞衫歌扇,转瞬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还讲甚么情呢?”语法:红粉青楼作宾语;指歌楼妓院。示例:若舞衫歌扇,转瞬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还讲甚么情呢?(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一回)
- 3 花残月缺
- 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出处: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则这今晚开筵,正是中秋令节。只合低唱浅斟,莫待他花残月缺。”语法:花残月缺联合式;作定语、宾语、补语;比喻夫妻感情破裂。示例:咱两个恩断义绝,花残月缺,再谁恋锦帐罗帏。(元 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
- 4 万花齐放
- 万花:泛指各种花卉;齐:同时。千百种花同时开放,争奇斗艳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妾见木兰庭上,万花齐放,故差奴婢们迎请陛下一赏。”语法:万花齐放作谓语、定语;用于春天。
- 5 一枕日红
- 一觉睡到次日太阳升起。比喻因酣睡而起床晚。出处:元·张端《次杨孟载对花诗》:“万井夜雨歇,一枕春日红。”
- 6 瑶花琪树
- 形容人容貌智力出众出处:《世说新语·赏誉》
- 7 花马掉嘴
- 花言巧语地耍嘴皮子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你不用和我花马掉嘴的!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你别糊涂油蒙了心,打量我们不知你府上的事呢!”语法:花马掉嘴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8 披裘负薪
- 汉王充《论衡·书虚》:“传言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后遂以“披裘负薪”为高士孤高清廉,出处:东汉·王充《论衡·书虚》:“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语法:披裘负薪作定语;指志高行洁的隐士。示例:勿据梧而策杖,亦披裘负薪。唐·王绩《游北山赋》
- 9 八花九裂
- 裂:分裂。形容漏洞百出,缝隙很多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慧颙禅师曰:‘如何是无缝塔?’师曰:‘八花九裂。’”语法:八花九裂作谓语、定语;指分裂。示例:这事让他搅和得八花九裂
- 10 满面红光
- 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舅兄今日满面红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约货物定是十分得彩,我们又要畅饮喜酒了。”语法:满面红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精神很好。示例:他满面红光,看样子精神很好。
- 11 披根搜株
- 披:揭开;搜:搜索;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指刨根究底。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除将本犯毙之杖下,至于牵连旁及者,亦必披根搜株,尽法惩治。”
- 12 花飞蝶舞
- 鲜花和蝴蝶随风起舞、飘飞。比喻年轻女子的走路姿势柔美轻盈。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她答应了一声,早花飞蝶舞一般过去。”
- 13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 指要杀人见血、动手拼命。红刀子:带血的刀子。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不和我说别的还可;再说别的,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语法: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行凶。示例:鲁迅《谣言世家》:“连流氓也少有浙东似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打架。”
- 14 披发缨冠
- 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语法:披发缨冠作定语、状语;形容人的装束不整洁。示例:淮扬之民,方苦昏垫,披发缨冠而救之,犹恐不及,岂能豫忧运道之难处耶!明·张居正《答河道吴公桂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