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惊受怕简介
担惊受怕的意思
解释: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语法:
担惊受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
示例:
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一个家业,担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成语造句
- 1.爸爸的工作很危险,妈妈整天担惊受怕的。
- 2.他初上夜班,一路上总有担惊受怕的感觉,直到进了工厂大门才心安。
- 3.认识了你那么的久从来都未曾见你对我如此的笑过,这一笑让我感觉到担惊受怕的。总是有不祥的感觉。
- 4.他初上夜班,一路上总有承先启后的感觉,直到进了工厂大门才心安。
- 5.在战争时期,老百姓每天都担惊受怕。
- 6.天黑早点回来,免得让妈妈担惊受怕了。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in a state of anxiety <fear; feel alarmed>
- 日语:
びくびくする,驚き恐れる
- 俄语:
быть в вéчном стрáхе
担惊受怕相关词语
- 1 惊世震俗
- 见“惊世骇俗”。出处:宋·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语法:惊世震俗作谓语、定语;用于言行或事件等。
- 2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
- 3 怕死贪生
- 同“贪生怕死”。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语法:怕死贪生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没有骨气。示例:我不象你这等怕死贪生,甘心卑污苟贱,给那恶僧支使,亏你还有脸说来劝我。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 4 心惊胆慑
- 慑:恐惧。指人内心惊惧害怕出处:《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怀中履孝,道广德新,合力义亏,仁者心惊胆慑。”语法:心惊胆慑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惊惧。示例:明·孙梅锡《琴心记·夜亡成都》:“扮著花枝将身拽,呀,一声树拉,不觉心惊胆慑。”
- 5 大请大受
- 谓优厚的待遇。出处:《水浒传》第七回:“他现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语法:大请大受作谓语、宾语;用于待遇等。示例:我又不是杨老佛、杨奶奶,你有本事到他那里,享用他大请大受,缠我怎的?《平妖传》第七回
- 6 望洋惊叹
-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出处:清·杭世骏《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语法:望洋惊叹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
- 7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9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语法: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示例: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智慧和生命,从事建设。‘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8 担饥受冻
- 担:经受。经受饥饿与寒冷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况乃锦衣玉食,归之自己,担饥受冻,受之二亲,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语法:担饥受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9 冻浦鱼惊
- 指晋王祥卧冰求鲤事。《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后因以“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出处:《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语法:冻浦鱼惊作宾语、定语;指孝顺父母。示例:温席扇枕,承颜悦膝;冻浦鱼惊,寒林笋出。北周·庚信《周柱国大将军拓跋俭神道碑》
- 10 逆来顺受
- 逆:不顺;顺:顺从;受:忍受。碰上十分恶劣的境遇而顺从地忍受;不作反抗。出处: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12出:“逆来顺受,须有通时。”语法:逆来顺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从前受了主人的骂,无非逆来顺受。(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三回)
- 11 吊胆惊心
- 犹言吊胆提心。出处:《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语法:吊胆惊心作谓语、状语;指害怕。示例:你不必这样吊胆惊心地过日子
- 12 被宠若惊
-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出处: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语法:被宠若惊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惊讶。
- 13 惊风怒涛
- 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出处: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回思三十年前,惊风怒涛,恍如梦寐。”语法:惊风怒涛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4 惊心褫魄
- 见“惊心丧魄”。出处:明·焦竑《焦氏笔乘·支谈下》:“世方惊心褫魄,我独燕处超然。”语法:惊心褫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