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上指冠简介
发上指冠的意思
解释: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盗跖闻之,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语法:
发上指冠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极端愤怒。
示例:
清·刘大櫆《序》:“湘灵命酒连举十余觞,大醉欢呼,发上指冠,已复悲歌出涕。”
英语翻译
- 英语:
blow one's lid
发上指冠相关词语
- 1 赌咒发誓
- 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或对某事提出保证出处:温靖邦《将星在狼烟中升起》:“陈书农他们赌咒发誓,声明自己决无二心。”语法:赌咒发誓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发誓。示例:王朔《浮出海面》:“我赌咒发誓说下星期一定交上,才把他们打发走。”
- 2 火上浇油
- 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也作“火上加油”。出处: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你只该劝你那丈夫便好,你倒走将来火上浇油。”语法:火上浇油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有意扩大事态。示例:这么一来,大家的情绪就象火上浇油似的。
- 3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 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形容为延揽贤才而忙碌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语法: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作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示例: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握发吐哺以求才。”
- 4 颐指气役
- 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役:用神情气色支使人。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
- 5 发蒙振落
- 蒙:遮盖,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摇动。把蒙在物体上的东西揭掉,把将要落的树叶摘下来。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语法:发蒙振落联合式;作谓语;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示例:若一切许其登录,锐意奖进,则去此如发蒙振落,如是而王道荡平,大圜停水之中,无少有坎窞矣。(章炳麟《代议然否论》)
- 6 身体发肤
- 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出处:《孝经 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语法:身体发肤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自身。示例:清·侯方域《万孝子割股议》:“夫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圣人之训也。”
- 7 公车上书
- 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语法:公车上书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示例: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合,迁都,变法图强。”
- 8 难于上青天
-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出处:唐 李白《蜀道难》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语法:难于上青天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困难。示例: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5章:“艰难的情况,真比‘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要难。”
- 9 力争上游
- 上游:江河的源头。努力争取处于上流源头。比喻努力争取先进。出处:清 赵翼《闲居读书作》诗:“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语法:力争上游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新中国的青少年,要有力争上游、不甘人后的精神。
- 10 上好下甚
- 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语法:上好下甚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11 掌上明珠
- 手掌中的夜明珠。比喻极受钟爱的子女。出处:晋 傅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语法:掌上明珠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 12 走为上计
- 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出处:《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语法:走为上计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
- 13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指苏州、杭州比天堂还要美好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4回:“从来江山秀丽,人物奢华,所以相传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语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曾朴《孽海花》第六回:“怪道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只船也与北边不同,所以天随子浮家泛宅。”
- 14 承上起下
-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出处:《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孔颖达疏:“故,承上起下之辞。”语法:承上起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第五章为承上起下之词。《诗·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清·陈奂传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