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色厉声简介
正色厉声的意思
解释: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出处: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语法:
正色厉声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成语造句
- 1.李世民正色厉声道“爱妾何出此言?”。
- 2.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 3.龙军一脸正色厉声道“如果我发现你们学不好,或者偷懒,我就会根据情节轻重,挠你们的脚底板、或者胳膊底或肚皮痒。
- 4.诸葛亮见布尔达已经乱了心神,遂正色厉声道“竟然连我一笑都禁不起。
- 5.突然,皇后娘娘露出一个沉稳而坚定的笑容,转瞬敛色,正色厉声道“你想都想了!跟我进宫!”。
- 6.郡主正色厉声道“本宫的寝房也是你随便搜查的吗?”。
正色厉声相关词语
- 1 扶正祛邪
- 祛:去除。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出处:傅维康《医药史话·张仲景》:“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语法:扶正祛邪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王朔《人莫予毒》:“我们的舆论工具正面临着一个扶正祛邪、净化社会气氛的艰巨任务。”
- 2 正正之旗
-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出处:《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语法:正正之旗作宾语、定语;指军威。示例:看子牙兵按五方而出,左右顾盼,进退舒徐,纪律严肃,井井有条,兵威甚整,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三回)
- 3 言归正传
- 归:回到;正传:本题或正题。原为旧时小说常用的套语;把话回到正题上来。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和尚一看不对头,赶紧言归正传,预备说完了好告辞。”语法:言归正传主谓式;作谓语;旧小说中常用的套语。示例:现在我们言归正传,集中讨论这件事,发言要围绕中心。
- 4 欢声笑语
- 欢乐的说笑声语法:欢声笑语作宾语、定语;指快乐的说笑声。示例:我们的课堂里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
- 5 厉世摩钝
- 指磨砺世人,使笨拙的人奋发有为。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梅福传》:“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语法:厉世摩钝联合式;作谓语;指激励世人,使笨拙的人奋发有为。示例:清·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洵可谓热心公益而厉世摩钝者矣。”
- 6 亡国之声
- 指淫靡的音乐。出处:《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语法:亡国之声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孔子家语·辨乐解》
- 7 湖光山色
-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出处: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语法:湖光山色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形容美好的自然风景。示例: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
- 8 驰声走誉
- 名声传扬。出处: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驰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语法:驰声走誉作谓语、定语;指名声传扬。
- 9 声价十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这大人们伯乐一顾,便声价十倍,何愁那州县不极力奉承。”语法:声价十倍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古人说,“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原是看品题人是甚么?(章炳麟《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
- 10 以聋辨声
- 用聋的耳朵辨别声音。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语法:以聋辨声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1 勃然变色
-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语法:勃然变色作谓语、状语;指发怒。示例:重耳勃然变色,搁杯不饮。(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 12 官清法正
- 清·清廉;正:公正。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这衙门里问事,真个官清法正,件件依条律的。”语法:官清法正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局面。
- 13 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出处: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语法:平地一声雷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虽然是运不齐,他可也志不灰。只等待桃花浪暖蛰龙飞,平地一声雷。(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
- 14 嗳声叹气
-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语法:嗳声叹气作谓语、状语、补语;用于忧愁等叹息。示例:刁迈彭一面让他起,一面故意做出嗳声叹气的样子,说‘这是怎么好!这是怎么好!叫我怎么对得起死的大哥!’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