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同罪简介
庶民同罪的意思
解释:
表示王公贵族所犯的罪行的处罚应该和庶民是一样的。
庶民同罪相关词语
- 1 声罪致讨
- 宣布罪状,并加讨伐。出处:《国语 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语法:声罪致讨联合式;作谓语;指宣布罪状,并加讨伐。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8回:“朝廷只须遣一旅之师,声罪致讨,不旬日之间,定当传首京师,何足多虑。”
- 2 民心不一
- 老百姓思想不一致。出处:《左传·昭公七年》:“晋侯谓伯瑕曰:‘吾所问日食从矣,可常乎?’对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一。’”
- 3 异涂同归
-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出处:汉 桓宽《盐铁论 论儒》:“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语法:异涂同归作谓语、定语;指同样达到目的。
- 4 奉辞罚罪
- 奉:敬受;罚:处罚,惩罚。遵奉严正之辞讨伐有罪者出处:《尚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蔡沈集传:“奉帝之辞,罚苗之罪。”语法:奉辞罚罪作谓语;指讨伐有罪的人。
- 5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出处:《诗经 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语法: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复句式;作主语、分句;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示例: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6 国富民强
- 国家富足;人民强健。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语法:国富民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今日的中国,国富民强,连敌人也不能否认这一点。
- 7 同声相呼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出处:《鬼谷子·反应》:“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 8 同德一心
- 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出处: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为此说者,既不肯同德一心,以成人之美,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绪,则亦已矣。”语法:同德一心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9 不同流俗
- 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出处:《礼记射义》:“不从流俗。语法:不同流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示例:庄绍光见萧昊轩气宇轩昂,不同流俗,也就着实亲近。(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 10 同功一体
-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布列传》:“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语法:同功一体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指功绩和地位相同。示例:郑父与克,同功一体之人,克诛,郑父安得不惧。(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九回)
- 11 同心一德
- 同“同心同德”。出处: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则平居有所裨益,缓急有所倚仗。”语法:同心一德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统一。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里面是一叠旧簿子,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同心一德’。”
- 12 为民除患
- 为:替。替老百姓铲除祸害出处:南朝·宋·刘彧《与诸方镇及诸大臣诏》:“为民除患,兄弟无复多人,弥应思吊不咸,益相亲信。”语法:为民除患作谓语、定语;指杀坏人。
- 13 蠹政害民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出处:《周书 晋荡公护传》:“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诸子贪残,僚属纵逸,恃护威势,莫不蠹政害民。”语法:蠹政害民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示例:书牍交于道路,请托遍于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党倾轧,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颠倒之,皆此之繇也。清 顾炎武《生员论中》
- 14 一心同归
-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出处:《淮南子 泰族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语法:一心同归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