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之药简介
苦口之药的意思
解释:
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语法:
苦口之药作主语、宾语、分句;用于规劝。
苦口之药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良药苦口
苦口之药相关词语
- 1 苦乐之境
- 境:境地。痛苦与欢乐的境界出处: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并驰于苦乐之境,皆入于生死之门。”语法:苦乐之境作主语、宾语;用于人的生存环境。
- 2 河鱼之患
- 指腹泻的病出处:《左传˙宣十二年》
- 3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出处: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语法: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比喻句。示例:明·朱有燉《赛娇容》第四折:“这中原天气十分冷,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 4 口壅若川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语法:口壅若川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 5 信口胡说
- 随口乱说出处:《朱子语类》卷十二
- 6 万乘之国
- 泛指大国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 7 炊臼之戚
- 比喻丧妻。出处: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 梦》:“贾客张瞻将归,梦炊于臼,问王生。生言:‘君归,不见妻矣。臼中炊,固无釜也。’贾客至家,妻果卒已数月。”无釜,谐音“无妇”。语法:炊臼之戚作宾语;指丧妻。示例:令兄太守公行,不及躬送,闻有炊臼之戚。明 李东阳《与顾天锡书》
- 8 乌集之众
- 犹言乌合之众。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而成帝业。”语法:乌集之众作主语、宾语;指杂乱的一群人。示例: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虞翻传》:“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
- 9 人多口杂
- 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出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九回:“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端能造言诽谤主人。”语法:人多口杂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各种说法都有。示例:夏衍《谈自己》:“在人多口杂的地方,我就尽可能的少作些引人注目的行为。”
- 10 沟中之瘠
- 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暴露在山沟的尸体。指因贫困而死无葬身之地的人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之瘠者也。”语法:沟中之瘠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明·袁宏道《良乡三教寺记》:“怀市井锥刀之心,背先圣立人之教,沟中之瘠,宁复挂念?”
- 11 羔羊之义
- 旧时指为人或为官清白,有节操。出处:《后汉书·王涣传》:“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
- 12 赤子之心
- 赤子:初生的婴儿。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语法:赤子之心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指报国之心。示例: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 13 欺人之论
- 欺骗人的话。出处: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三十回:“列公中有温柔乡里的惯家,脂粉场中的老手,一定也晓得这种情形,须不是在下欺人之论。”
- 14 瞽旷之耳
- 瞽:眼睛瞎;瞽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天生的盲人,能辨别五音六律。形容听觉十分灵敏。出处:《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