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更事简介
少不更事的意思
解释:
少:年少。更:经历。指年纪轻;阅历不多。形容缺乏经验或不懂人情世故。
出处:
《晋书 周顗传》:“君少年未更事。”
语法:
少不更事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母谓汝夫妇少不更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青娥》)
成语造句
- 1.磕磕绊绊,是谁和我一路相陪,人越年轻的时候,分手的理由越多。有时只是因为一句气话,一个谣言,一个疏忽,一点傲气,一点少不更事,或者,只是因为你复杂的小脑袋想得太多。
- 2.他生涩的举动,在在显出他的天真烂漫与少不更事。
- 3.他在八岁少不更事的年龄时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
- 4.我的弟弟少不更事,昨天失言冒犯,请您原谅!
- 5.当年他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学生,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歷练,如今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主管了。
- 6.少不更事的他显得很天真。
英语翻译
- 英语:
inexperienced in life
- 俄语:
молодой и неопытный
少不更事相关词语
- 1 得不补失
- 见“得不偿失”。出处:《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语法:得不补失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得失失衡。示例:我不想做这得不补失的买卖
- 2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交:交情;恶声:伤害诋毁的话。有道德的人即使绝交也不互相诋毁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语法: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为人。
- 3 不知其详
- 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语法:不知其详作谓语;指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示例: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 4 十死不问
-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出处:《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语法:十死不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稂不稂莠不莠
- 既不象稂,也不象莠。比喻不成材,没出息。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几时。”语法:稂不稂莠不莠作谓语、分句、定语;指没出息。示例:他一辈子就这样稂不稂莠不莠的
- 6 棒打不回头
- 认定主意,在强大压力面前不动摇出处:《五灯会元》
- 7 急不择途
- 犹慌不择路。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张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语法:急不择途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慌乱。
- 8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语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表现。
- 9 麻木不仁
-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语法:麻木不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示例:没有同情,没有热,是麻木不仁?还是忘恩负义。(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
- 10 神色不挠
- 神色:神情,态度;挠:屈,弯曲。神情无所改变出处:宋·李孜《纂异记·浮梁张令》:“庖人炙羊方熟,有黄衫者,据盘而走,仆夫连叱,神色不挠。”语法:神色不挠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11 衣不兼采
-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朱家》:“家亡余财,衣不兼采,食不重味。”语法:衣不兼采作谓语、定语;比喻衣着朴素。
- 12 疾雷不及塞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出处:《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语法:疾雷不及塞耳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 13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
- 南山:终南山;判:裁决;摇:动摇。终南山可以移动,但已定下的案子决不能更改出处:《旧唐书·李元纮传》:“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语法: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已经定案。示例:做法官要有南山可移,判不可摇的精神
- 14 不絶如线
- 亦作“不绝如缕”。 1.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絶若綫。” 何休 注:“綫,缝帛缕,以喻微也。”《淮南子·要略训》:“ 齐桓公 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中国之不絶如綫。”《清史稿·礼志三》:“洎 朱温 以下,或起寇窃,或为叛臣,五十餘年,国统不絶如綫。” 2. 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降及 孝成 ,復加卹问,稍益衰弱,不絶如綫。”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荒隅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絶如缕。” 清 戴名世 《<困学集>自序》:“自 孟軻氏 而后,学者不絶如綫,迨 宋 兴而诸儒继起,不可谓盛者歟!” 3. 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餘音嫋嫋,不絶如缕。” 冰心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年来笔下销沉多了。然而我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出处:《隋书·卷一·高祖纪上》:「或小或大,图帝图王,则我祖宗之业,不绝如线。」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