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今博古简介
知今博古的意思
解释:
贯通古今。知识渊博
出处:
元·赵彦晖《点绛唇·席上咏妓》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铁石人一见了也魂销。”
语法:
知今博古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8回:“一表人物,好标致,知今博古。”
知今博古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博古通今
知今博古相关词语
- 1 旷古无两
- 旷古:空前的。空前未有,同世无双出处:《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宏敞壮丽,旷古无两。”语法:旷古无两作定语;指盖世无双。
- 2 一叶落知天下秋
-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出处:《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语法:一叶落知天下秋作宾语、定语;指从局部推知未来。
- 3 遐迩知名
- 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时福为中丞所宠异,故遐迩皆知其名。”语法:遐迩知名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名声很大。
- 4 厚今薄古
-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出处:吴晗《灯下集·厚今薄古和古为今用》:“厚今薄古和古为今用是一句话、一件事情的两面。”语法:厚今薄古作主语、谓语、定语;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示例:厚今薄古是中国史学的传统。(范文澜《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
- 5 古井无波
-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出处:唐·白居易《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语法:古井无波作宾语、定语;比喻内心恬静。示例: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他都保持古井无波的心情
- 6 千古奇冤
- 千百年来最奇特的冤案出处:周恩来《千古奇冤》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语法:千古奇冤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特冤。示例:王朔《过把瘾就死》:“我认什么错?我有什么错?我千古奇冤应该昭雪的。”
- 7 知人料事
- 能识别人才,预料事情的变化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李谪仙》:“知人料事,尤其所难。”语法:知人料事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8 不知虚实
- 虚实:或虚或实,情况。泛指不掌握或虚或实的内部情况出处:《汉晋春秋》:“向者不知虚实,故败。”语法:不知虚实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9 知子莫若父
-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 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语法:知子莫若父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示例:他的事,最好问他父亲,知子莫若父嘛!
- 10 博识多通
- 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出处:《太平广记·伎巧一》:“宝鼎元年,张善为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凫,以献太守张善。善博识多通,考其年月,既是秦始皇墓金凫也。”
- 11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出处:长舆《论莱阳民变事》:“月晕知风,础润知雨,窃恐踵莱阳而起者,祸变相寻而来未有已也。”语法:月晕知风,础润知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贻范古今
- 贻:留下。给世世代代的人留下榜样出处:唐·孙揆《令应传》:“今则公之教可以精通显晦,贻范古今。”语法:贻范古今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观往知来
- 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出处:《列子 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而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语法:观往知来作谓语、宾语;指看过去就能预知未来。
- 14 引古喻今
- 征引古代史实或文献来喻说当前的现实。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疾谬》:“引古喻今,言微理举。”语法:引古喻今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