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简介
三缄其口的意思
解释: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语法:
三缄其口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示例:
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三缄其口。(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成语造句
- 1.是的,他知道我水平比他高,并且他当面对我承认这一点。但是当面对第三个人时,他却会三缄其口。
- 2.当问他为什么虐待儿子时,他三缄其口。
- 3.近来对于新政的事情,不管是开发商,还是代理行,即便是不那么直接敏感的问题,还是会有很多人三缄其口。
- 4.银行家和叶刘淑仪会面后,对会议内容都三缄其口。
- 5.人们一提起他儿子,她就三缄其口。
- 6.他爱讲些顶好三缄其口的怪话,他读的书太多,他常爱逛逛栗树咖啡馆,那本是画家跟音乐家扎堆儿的地方。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参观周王的祖庙,祖庙在当时是很神圣的地方,一般参观者必须保持沉默。孔子看到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背上还刻着字:“这是古时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
英语翻译
- 英语:
speak with caution <absolute refusal to talk with one's mouth sealed more than once>
三缄其口相关词语
- 1 心不应口
-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出处: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语法:心不应口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2 三田分荆
- 比喻 亲戚、家人之间重新和好
- 3 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语法:众口同声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示例:大家众口同声地称赞她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
- 4 二桃三士
-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语法:二桃三士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借刀杀人。示例:潘飞声《秋感》诗:“迟暮仍为《梁甫吟》,二桃三士费沉吟。”
- 5 三寸鸟,七寸嘴
-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 6 蹄閒三寻
- 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同“蹄间三寻”。
- 7 全其首领
- 保住脑袋与性命出处:汉·杨恽《极孙会宗书》:“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语法:全其首领作谓语;指保命。
- 8 乐见其成
- 指希望看到某事物发展下去或取得成功。
- 9 大胆海口
- 胆:胆量;海口:说大话。大着胆子夸海口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语法:大胆海口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
- 10 三百瓮齑
-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出处:宋·赵与颜《娱书堂诗话》上卷:“旧传一贫士死,见阴更,为言‘当年生,汝有三百瓮齑禄未尽。’”语法:三百瓮齑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示例:陆放翁《病愈》:“镜中无复旧朱颜,一笑衷翁乃尔顽。三百瓮齑消未尽,不知更著几年还?”
- 11 官无三日紧
- 指衙门办事往往先紧后松,有始无终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14回:“常言道:官无三日紧。过了几年之后,这事便懒散了。”语法:官无三日紧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正是‘官无三日紧’,又道是‘有钱使得鬼推磨’。”
- 12 目瞪口僵
- 同“目瞪口呆”。出处: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语法:目瞪口僵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13 三尺童蒙
- 见“三尺童子 ”。
- 14 口血未干
- 古时订立盟约,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订约不久就毁约。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语法:口血未干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订盟约不久就毁约。示例:口血未干,宋人背盟,寡人伐之。(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