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闻饫听简介
厌闻饫听的意思
解释:
谓充分听取。
出处:
宋·曾巩《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饫听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聪明敏急之材。”
语法:
厌闻饫听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厌闻饫听相关词语
- 1 有闻必録
- 把听到的都记下来。《宦海》第十一回:“不過照着有聞必録的例兒,姑且的留資談助。”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因为在实际上,并不如此--它是有选择的,有作用的。” 朱自清 《回来杂记》:“前一种现象别处似乎没有,后一种现象别处虽然有,却不像这儿的认真--几乎有闻必录。”
- 2 言听计用
- 同“言听计从”。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语法:言听计用作谓语、定语;同“言听计从”。示例:多蒙丞相顾爱,累授迁除,言听计用。明·无名氏《五马破曹》楔子
- 3 声闻过实
- 声闻:名誉。名声超过实际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正所谓声闻过实,君子耻之。”语法:声闻过实作谓语、定语;指名声超过实际。
- 4 耳闻不如眼见
-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出处:《旧唐书 辛替否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语法:耳闻不如眼见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示例: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8回:“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眼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 5 前古未闻
- 从来没有听说过。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赞》:“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语法:前古未闻作谓语、定语;指从来没有听说过。示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惟太素脉、揣骨二家,前古未闻。”
- 6 郑公听履
- 同“郑履 ”。 明 李东阳 《弘治己酉十月恭陪茂陵禫祭途次次韵答谢方石赠别》:“ 郑公 听履星俱下, 列子 乘风气可骑。”
- 7 闻风自遁
- 闻:听到;风:风声,消息;遁:逃跑。 听到风声自己逃跑了。形容非常怕对方。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二:“贾似道打听得蒙古有事北归,鄂州围解,遂将议和称臣纳币之事瞒过不提,上表夸张己功。只说蒙古俱己威名,闻风远遁。”
- 8 久闻大名
- 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朱仝道:‘久闻大名。’连忙下拜。”语法:久闻大名作谓语;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示例:晚生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 9 兼听则明
- 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示例:做干部的应兼听则明,果断行事。
- 10 逷听远闻
- “逷”同“逖”。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 11 耸动听闻
- 耸:通“悚”,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职臣在宪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固已耸动听闻矣。”语法:耸动听闻作谓语、定语;指夸大或捏造事实。
- 12 遗闻逸事
-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出处: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语法:遗闻逸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齐老先生(齐白石)的遗闻逸事也常听人说起,可是都没有新凤霞写的那么真。《大地》1981年第3期
- 13 耸人听闻
- 耸:引起注意;使人吃惊。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到或看了感到震惊。出处:清 恽敬《杂记》:“豫章大镇,或书有不可达者,故托辞为此;抑为州将者,以此耸人听闻,豫绝系援,皆未可知。”语法:耸人听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1)这种人专爱传播那些耸人听闻的消息。(2)许多资产阶级报纸为了推广销路,经常刊登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吸引读者。
- 14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 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语法:朝闻道,夕死可矣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示例:明·朱权《冲漠子》第三折:“你既觉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怎么刬地怕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