逷听远闻简介
逷听远闻的意思
解释:
“逷”同“逖”。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逷听远闻相关词语
- 1 地远山险
- 险:险阻。地处边远,山势险峻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语法:地远山险作宾语、定语;用于地理环境等。
- 2 离题太远
- 离开主题很远,不着边际出处:林徽因《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最后如果不算离题太远,我们还要具体地讲一点我们对于作者与作品的见解。”语法:离题太远作谓语;指不着边际。示例: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咱们把大家请来,主要是想听听大家谈文学,不要离题太远。”
- 3 耸动听闻
- 耸:通“悚”,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职臣在宪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固已耸动听闻矣。”语法:耸动听闻作谓语、定语;指夸大或捏造事实。
- 4 遗闻逸事
-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出处: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语法:遗闻逸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齐老先生(齐白石)的遗闻逸事也常听人说起,可是都没有新凤霞写的那么真。《大地》1981年第3期
- 5 洽博德闻
- 谓知识和见闻广博。 明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下:“ 玄敬 當時最以洽博多聞稱,不知何所據而云然。”
- 6 耳闻目染
-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出处: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语法:耳闻目染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示例:她的改变是因为和我朝夕相处、耳闻目染的结果
- 7 僾见忾闻
-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语法:僾见忾闻作宾语、定语;用于对去世的亲人思念。示例: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2回:“所以僾见忾闻,圣人之祭则如在也。”
- 8 洞幽烛远
-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出处:明 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语法:洞幽烛远作谓语、定语;指人目光锐利。示例:他有洞幽烛远的眼光
- 9 逸闻轶事
-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出处:《四库全书总目 地理三 武林旧事》:“此十卷本,乃从毛氏汲古阁元版传钞,首尾完具,其间逸闻轶事,皆可以备考稽。”语法:逸闻轶事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孙犁《小说杂谈》:“就使这篇小说成为京华街头巷尾谈论的逸闻轶事。”
- 10 喜见乐闻
- 闻:听。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出处:茅盾《夜读偶记》:“就其形式来说是群众性的(为人民大众所喜见乐闻的)。”语法:喜见乐闻作谓语、定语;指很受欢迎。
- 11 天遥地远
- 形容极其高远出处:宋·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语法:天遥地远作宾语、定语;形容极其高远。
- 12 狐听之声
- 《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盟津、河津忄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后因以“狐听出处:《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语法:狐听之声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别浦宵凝,狐听之声乍绝;回汀晓合,虫疑之质俄生。唐·林滋《阳冰赋》
- 13 兼听则明
- 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示例:做干部的应兼听则明,果断行事。
- 14 远涉重洋
- 重洋:辽阔无边的海洋。远远地渡过海洋。出处:余秋雨《霜冷长河·琉璃》:“她远涉重洋,多方拜师,尽倾资财,遍尝磨难。”语法:远涉重洋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飘泊很远。示例:他早年远涉重洋,历尽艰辛才创下这番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