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报告简介
打小报告的意思
解释:
暗地里向领导反映别人问题
出处:
梁实秋《槐园梦忆》:“这时候有人向香山慈幼院的院长打小报告:‘程季淑不久要结婚了,下半年的聘书最好不要发给她。’”
语法:
打小报告作谓语、宾语;指暗中汇报。
示例: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谁打小报告我跟他急!’李东宝气势汹汹说了一句,和颜悦色地坐下。”
成语造句
- 1.老师们将扮演坏学生的角色,他们迟到、咀嚼口香糖、交头接耳、被训斥和打小报告。
- 2.被人打小报告给工宣队领导,说他恶毒污蔑工农兵“三结合”。
- 3.从不好的方面看,他经常搬弄是非,背后打小报告。
- 4.女生就这点不好,你吵不过可以打嘛,打不过可以不打嘛!干什么去打小报告呢?
- 5.以后谁给你打小报告,就和他说,咱们关系倒退十年,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 6.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诚实的人,而不是爱打小报告的人。
英语翻译
- 英语:
inform secretly on a colleague <inform against somebody>
- 其他:
<德>jn anschwǎrzen (od. schlechtmachen)
打小报告相关词语
- 1 衔环报恩
- 感恩图报出处:《搜神记》卷二十
- 2 贪小失大
- 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权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语法:贪小失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示例:这叫做“贪小失大”,所以为人切不可做那讨便宜苟且之事!(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 3 见小闇大
- 谓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 4 山高月小
- 形容夜景的气势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
- 5 乘热打铁
-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他觉得老大实在有可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乘热打铁,把话都说净。”语法:乘热打铁作宾语、定语;同“趁热打铁”。示例:做事就要乘热打铁
- 6 小器易盈
- 盈:满。器物小,容易满。原指酒量小。后比喻器量狭小,容易自满。出处:汉 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小器易盈,先取沉顿。”语法:小器易盈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总是小器易盈,贪得无厌,有此横事。”
- 7 摅忠报国
- 摅:抒发。抒发忠诚,报效国家出处:《杨家将演义》第39回:“汝等赴任之后,各宜摅忠报国,施展奇抱。”语法:摅忠报国作谓语;指人爱国。
- 8 毛头小子
- 指年轻人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1章:“想不到世事一变,这么个毛头小子倒把他像毛头小子一样指教了一番!”语法:毛头小子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年轻人。示例:他是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
- 9 断烂朝报
- 断烂:形容陈腐杂乱;朝报:古代传抄皇帝诏令和官员奏章之类的文件。指陈旧、残缺,没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记载。出处:《宋史 王安石传》:“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语法:断烂朝报偏正式;作宾语;指无用的资料。示例:真令人莫名其妙。无怪朱子疑心他不可解,王安石蔑视他为断烂朝报,要束诸高阁了。(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
- 10 打成一片
- 原指把各种感情或遭遇都看成是同一回事。现多指人与人相互间关系密切;如同一体。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顺道,打成一片。”语法:打成一片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多用于上级对下级。示例:扬弃知识阶级的绅士身分,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准,这样打成一片,平民化,大众化。(朱自清《论通俗化》)
- 11 重打鼓另开张
- 重:重新。比喻重新开始,另起炉灶。出处:老舍《二马》第四段:“搬家,跟父亲痛痛快快的说一回,或者甚至闹一回,闹完了,重打鼓,另开张,干!”
- 12 上烝下报
- 烝:晚辈男子和长辈女子通奸;报:长辈男子与晚辈女子通奸。泛指男女乱伦。出处:《左传;、 桓公十六年》:“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左传·宣公三年》:“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语法:上烝下报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至如上烝下报,同人道于禽兽。(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
- 13 知恩必报
- 知道受到了恩惠就必定要报答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小生我怀旧意无私志,小姐白玉带知恩必报恩。”语法:知恩必报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小惩大诫
- 惩:惩罚;诫:警告,劝告。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出处:《周易 系辞下》:“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语法:小惩大诫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悖入非无悖出时,临歧知悔已嫌迟。小惩大诫由来说,到底贪官不可为。(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