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不动简介
屹立不动的意思
解释:
像山峰一般高耸而稳固地立在原地不动。 比喻立场或态度坚定,不可动摇。
出处:
唐·常衮《胡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公神道碑铭序》:“有若犀兕其威,貙豻其勇,屹立而不动。”
示例:
这是胜败的关键时刻,指挥员屹立不动,坚毅如钢。
成语造句
- 1.我端坐如故,有如巍巍泰山屹立不动,衣袂飘飘,像坐在狂风的中心,劲烈的掌风撼动不了我,更撼动不了我的心神。
- 2.从凌晨三点钟开始,他们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击,但是麦克奥利夫的守军屹立不动。
- 3.这些就是业米希人,一个屹立不动令人喜爱的民族。
- 4.我们不必急着想当什么。先学习富士山屹立不动,不谄媚于世俗。如果受到他人的敬仰,自然而然的,世人自会评断你的价值。
- 5.那座倚山建造的房子在风暴雪中屹立不动。
- 6.这是胜败的关键时刻,指挥员屹立不动,坚毅如钢。
屹立不动相关词语
- 1 一不扭众
- 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细想了想,这事不但无法,而且有理;料是‘一不扭众’,只得点头依允。”语法:一不扭众主谓式;作宾语;指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 2 敝帷不弃
- 指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出处:《礼记 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语法:敝帷不弃作宾语、定语;指爱惜物品。
- 3 耳闻不如面见
-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出处:汉朝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4 喜怒不形于色
-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出处:《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语法:喜怒不形于色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示例: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 5 判然不同
-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若不先见得此仁,则心术上言仁,与事物上言仁,判然不同了。”
- 6 顾前不顾后
- 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语法:顾前不顾后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示例:一听见有人告诉了,把我吓昏了,才这么着急的顾前不顾后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 7 法不徇情
- 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语法:法不徇情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 8 方圆难周异道不安
- 政治道路不同的人不能和平相处
- 9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 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出处:《八十一梦·第72梦》:“住在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所在。”语法: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比喻句。
- 10 罪不胜诛
- 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词林 鼎甲常为庶常》:“以上见各家记述中者,什仅得一二。修史之卤莽,罪不胜诛矣。”语法:罪不胜诛作谓语、宾语;指罪恶极大。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6回:“辽主忿然道:‘罪不胜诛,说他做甚!’”
- 11 愧不敢当
- 感到惭愧;承当不起。表示对别人所给予的称赞或物品受之有愧。出处:清 郑燮《刘柳村册子》:“紫琼崖道人,慎郡王也,赠诗:‘按拍遥传月殿曲,走盘乱泻蛟宫珠。’愧不敢当,然亦佳句。”语法:愧不敢当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却做梦也想不到受了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夸奖,实在愧不敢当!周疲鹃《寄侨居海外的女儿》
- 12 不讳之变
- 不讳:死的委婉说法;变:变故。指人的死亡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不讳之变,诚难其虑。”语法:不讳之变作主语、宾语;指死亡。
- 13 大人不曲
- 曲:不公正。旧时指道德高尚的人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偏私,不迎合。出处:汉·贾谊《鹏鸟赋》:“怵迫之徒兮,或趋东西,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
- 14 吃人不吐骨头
- 比喻又残暴,又贪婪出处: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语法:吃人不吐骨头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凶残。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吏部‘文选司’的那些书办,吃人不吐骨头,你可曾先打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