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眩头晕简介
目眩头晕的意思
解释:
见“目眩头昏”。
出处:
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仿佛石坡和楼阁,都会一下子冲倒似的,令人有些目眩头晕。”
语法:
目眩头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不清醒。
目眩头晕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目眩头昏
成语造句
- 1.贾珍顿觉目眩头晕,跌坐在椅子里半日不说话。
- 2.想到这,她情不自禁的芳心一颤,甚至产生一种目眩头晕的感觉,急忙伸手扶住墙壁。
- 3.那女子面有不屑的玩皮神色,有一串如玉珠撒落于金盘之上清脆响亮,而又分外灵动的笑声,让他有些目眩头晕。
- 4.蛟龙正是慑于幻真发出的强大光束,目眩头晕,落荒而逃,这也是他此前从未见过的神奇招数。
- 5.往身边桌上放下杯子正欲走时,突兀感到一阵目眩头晕,天旋地转,勉力支持不住,身子一倾就要倒下去,正好被马道然“嘿嘿”。
- 6.沈七看了一眼,就觉得目眩头晕。
英语翻译
- 英语:
feel dizzy
目眩头晕相关词语
- 1 目无余子
- 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没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出处:清 梁启超《新民说》:“目无余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语法:目无余子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听他口气,已是目无余子。(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
- 2 目不识丁
-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出处:《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语法:目不识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示例: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4 目不知书
- 见“目不识书”。出处: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语法:目不知书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
- 5 目眐心骇
-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出处: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语法:目眐心骇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恐时。
- 6 傻头傻脑
- 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痴呆。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只是我愁宝玉还是那么傻头傻脑的,这么说起来,比头里竟明白多了。'语法:傻头傻脑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傻气。示例:鲁迅《彷徨·长明灯》:“不要这么傻头傻脑了,还是回去!睡觉去!”
- 7 世人瞩目
- 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 8 名目繁多
- 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语法:名目繁多作谓语、定语;指种类多。示例:余秋雨《霜冷长河·长者》:“没准也会奉命参与一些诸如‘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其它名目繁多的小运动。”
- 9 癫头癫脑
- 癫:神经错乱。疯疯癫癫出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你在这里癫头癫脑的,看你这样子,就猜得到你干了什么事回来。”语法:癫头癫脑作谓语、定语;指人不清醒。示例:曹禺《杂感》:“这个人癫头癫脑,一肚子鬼话。”
- 10 国难当头
- 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出处: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不就正是这些人么?”语法:国难当头作宾语、定语;指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示例: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不就正是这些人吗。(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 11 磕头如捣
- 磕头:跪在地上头碰地。捣:捶打。磕头快得像捶打东西一样。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4回:“可汗磕头如捣蒜的说道:‘我等肉眼凡夫,不知天使系何等神佛。’”语法:磕头如捣作谓语、状语;形容求饶的样子。示例:可汗磕头如捣的说道:“我等肉眼凡夫,不知天使何等神佛。”(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一十四回)
- 12 目知眼见
-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语法:目知眼见作宾语、定语;指很了解的事物或人。
- 13 耳习目染
-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出处: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语法:耳习目染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 14 没头官司
- 官司:诉讼。没有头绪或没有尽头的官司出处: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二回:“且打个没头官司,惊他一惊,也可出气。”语法:没头官司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纠纷等。示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3卷:“拐了钱财,盗了妇女,同往他乡,却连累我地方邻里打没头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