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知书简介
目不知书的意思
解释:
见“目不识书”。
出处:
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语法:
目不知书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
成语造句
- 1.钱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 2.“分百里之封,或目不知书,或心惟黩货,属当盛世,尤宜厘革。
- 3.一发好笑,某乃山东鄙人,布衣贱士,生世四十,目不知书。
- 4.蜀主王建目不知书,喜与文士谈论。
- 5.‘陛下,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
- 6.我韩建是个文盲,所有与文字有关的东西,都是李巨川做的。
目不知书相关词语
- 1 音耗不绝
- 音耗:消息。消息和书信不断。指保持联系出处:唐·张读《宣室志·计真》:“生留旬月,乃挈妻孥归青齐,自是李君音耗不绝。”语法:音耗不绝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2 不见圭角
-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深沉、才干不外露出处: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语法:不见圭角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深沉、不露锋芒。
- 3 无往不胜
- 往:到。所到之处;没有不胜利的。指在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能取得成功。出处:京剧《红色娘子军》第二场:“连长,我们军民一心,就无往不胜!”语法:无往不胜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在舞台,他充分地表现了我们的子弟兵凭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而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高贵品质,深深感动了千百万观众。
- 4 不知去向
-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语法:不知去向动宾式;作谓语;形容找不到某人或事物。示例:钱钟书《围城》:“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 5 目眐心骇
-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出处: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语法:目眐心骇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恐时。
- 6 指不胜屈
- 板着指头也不过来(不胜:不能承受)。形容数量很多。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而贫弱者或衣食不给,其小有才者至窜入匪类,以辱先人,以余所见,指不胜屈。”语法:指不胜屈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数量多。示例:《春秋》之义,不以父命辞王命,不以家事辞王事。象这样的,指不胜屈。(清 曾朴《孽海花》第一回)
- 7 世人瞩目
- 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 8 卓逸不群
- 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出处:汉·蔡邕《荐边让书》:“才艺言行,卓逸不群。”语法:卓逸不群作谓语、定语;指与众不同。
- 9 马不解鞍
- 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出处:郭小川《长江组歌 百万雄师过大江》:“马不解鞍连续战,一举解放大江南。”语法:马不解鞍作谓语、定语;指不间断。示例:我们马不解鞍地日夜奋战,终于攻克了这个课题
- 10 书香铜臭
- 书香:读书的家风;铜臭:铜钱上的臭味。指集书香和铜臭于一体的书商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何物充栋汗车牛,混了书香铜臭。贾儒商秀,怕遇着秦皇大搜。”语法:书香铜臭作宾语、定语;多用于书商。
- 11 两雄不并立
- 指两雄不能并容,必定相争斗兼并。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古语云‘两雄不并立’,何能风雨同舟?”
- 12 名目繁多
- 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语法:名目繁多作谓语、定语;指种类多。示例:余秋雨《霜冷长河·长者》:“没准也会奉命参与一些诸如‘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其它名目繁多的小运动。”
- 13 缺一不可
- 少一样也不行。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林冲道:‘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语法:缺一不可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必需。示例:每个学生都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者缺一不可。
- 1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