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问近思简介
切问近思的意思
解释:
切:恳切;近思:想当前的问题。 恳切地问询,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切问近思相关词语
- 1 往日无冤,近日无仇
- 俗语。指从未有过冤仇语法: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口语。示例: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 2 前思后想
- 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6回:“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后想。”语法:前思后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一再考虑。示例: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要娶媳妇,钱从哪来?他前思后想,左盘右算。”
- 3 切肤之痛
- 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出处: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语法:切肤之痛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比喻感受深切。示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他有着切肤之痛。
- 4 倚闾之思
- 闾:古代里巷的门。靠在门上,想念亲人。指子女思念父母等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3回:“住了两个月,忽动力倚闾之思,遂买了回家人情物事。”语法:倚闾之思作宾语;多用于子女等。
- 5 不相闻问
- 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语法:不相闻问作谓语;指不来往。示例:又三年,一贫如洗,更屡试不第,亲故白眼相向,渐至不相闻问。(清 霁园主人《夜谭随录 崔秀才》)
- 6 不切实际
- 不符合实际出处: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语法:不切实际作谓语、定语;用于虚幻的想法。示例:在确定销售计划之前,应先进行市场调查,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
- 7 不问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语法:不问三七二十一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顾一切。示例:朱自清《回来杂记》:“一个警察走来,不问三七二十一,抓住三轮车夫一顿拳打脚踢。”
- 8 乐不思蜀
-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出处: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语法:乐不思蜀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示例: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 9 静思默想
- 安静地思索,仔细地考虑、回味
- 10 音问杳然
- 音问:音信。书信收不到,消息也没有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是时真宗在魏府,与众臣悬望救兵消息,音问杳然。”语法:音问杳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近不逼同
- 近:亲善;同:同僚。旧指自己受到君王的宠幸,但不以此去欺侮、要挟同僚。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戊之为人也,远不忘君,近不逼同。”
- 12 切齿愤盈
- 切齿:齿相磨切,愤恨。紧咬牙齿十分愤怒。形容非常愤怒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张奂传论》:“中官世盛,暴恣数十年,四海之内,莫不切齿愤盈。”语法:切齿愤盈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愤怒。
- 13 无思无虑
- 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语法:无思无虑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无所用心。示例:鲁迅《呐喊·风波》:“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 14 积思广益
- 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集,亦作“积”。语法:积思广益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示例:古人兴事建功必先积思广益,岂有言脱诸口,必使人同声并谈面莫予违也。宋 魏了翁《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四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