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险若夷简介
视险若夷的意思
解释:
见“视险如夷”。
出处:
三国·魏·吴质《与文帝书》:“虽云幽深,视险若夷。”
语法:
视险若夷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
示例:
《隋书·刘方传》:“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煓迈,视险若夷。”
英语翻译
- 英语:
no fear of danger and difficulties
视险若夷相关词语
- 1 重若丘山
- 丘:通“巨”,大;丘山:大山。重得像大山。比喻极其严重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是以国权轻于鸿毛,而积祸重若丘山。”语法:重若丘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目不给视
- 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出处:宋·周邦彦《汴都赋》:“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无所不有。”语法:目不给视作谓语、定语;用于美景等。
- 3 疾恶若仇
- 疾:憎恨;恶: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若仇。”语法:疾恶若仇作谓语、定语;指人的个性。示例:《新唐书·孔纬传》:“纬方雅,疾恶若仇。”
- 4 不绝若线
- 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出处:《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语法:不绝若线作谓语、定语;用于危急时。
- 5 若隐若显
- 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出处:宋 赵佶《宣和画谱 山水三》:“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 6 不知其子视其父
- 不了解这个人但从他父亲的为人就可以知道。表示教育、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 7 弃若敝屣
- 亦作“弃之敝屣”。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出处:《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语法:弃若敝屣作谓语、定语;指毫不可惜。示例:季羡林《大觉寺》:“再没有参观旅游的价值,被人们弃若敝屣了。”
- 8 山高路险
- 山又高又陡,行走非常困难。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怕什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示例:这里山高路险,曾经是土匪出没的地方。
- 9 视险如夷
- 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出处:汉 刘协《喻郭汜诏》:“今得东移,望远若近,视险如夷。”语法:视险如夷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示例:晋·史援《后汉史君颂》:“处谥不骄,居劳不惮;视险如夷,忘身逐叛。”
- 10 若涉渊水
- 比喻处境艰险。出处:《书 大诰》:“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腾攸济。”语法:若涉渊水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永思厥艰,若涉渊水,非君攸济,朕无任焉。汉 潘勖《册魏公九锡文》
- 11 噤若寒蝉
-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语法:噤若寒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害怕不敢说话。示例: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 12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出处: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语法: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件或局面等。
- 13 相视而笑
- 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态。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慧生指与老残看,彼此相视而笑。”语法:相视而笑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示例:钱钟书《围城》:“两人屈指算了一下,相视而笑。凤仪是老实人,吓得目瞪口呆。”
- 14 视如己出
- 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