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安旦夕简介
偷安旦夕的意思
解释:
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出处:
三国魏·钟会《移蜀将吏士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俱碎。”
语法:
偷安旦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偷安旦夕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苟且偷生
成语造句
- 1.不过是一群硕鼠,偷安旦夕,苟且残喘,何时为城邦生死存亡的出过一计,献过一策,每日为如何保得自家性命财产而奔忙。
- 2.“宋人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脑涂地。
- 3.每当遇敌,其怯敌偷生者非溃即逃,否则各守一方、不相策应,但得敌不来攻,即自幸偷安旦夕,纵观别军败衄,亦恒如痛痒无关。
- 4.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
- 5.乃当道始终苟且因循,外则用秘密外交,以偷安旦夕,内则空言团结,以欺骗国人,直欲使敌人囊括全国,奴役整个民族而后已。
- 6.当时清廷腐败,各级官员都希望偷安旦夕,粉饰升平,怕闻谋反案件。
英语翻译
- 英语:
seek a moment's peace however one can
偷安旦夕相关词语
- 1 问安视膳
-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出处:《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语法:问安视膳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子女侍奉父母。示例:太子当鸡鸣而起,问安视膳。(《资治通鉴 唐纪文宗开成二年》)
- 2 安定团结
- 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出处:邓小平《军队要整顿》:“我们要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安定团结的指示,整顿军队。”语法:安定团结作主语、宾语;指国家的稳定。示例:王朔《橡皮人》:“在这片‘安定团结’的城市夜景后面,我同时注意到街道屋檐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的那些黑影。”
- 3 摸鸡偷狗
- 指小偷小摸。也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9回:“在此帮那强盗摸鸡偷狗的,一旦有失,落个骂名千古。”语法:摸鸡偷狗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偷窃。
- 4 怀安败名
- 怀安:贪图安逸。贪图安逸会败坏自己的名声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语法:怀安败名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汉·王符《潜夫论·徐录》:“积微伤行,怀安败名。”
- 5 买静求安
- 谓息事宁人,以图安逸。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今日天飞大王在此经过,这乡村敛钱备饭,买静求安。”语法:买静求安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示例: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只消说他造言生事,顶名告他一状,不怕不拿大锭大帛出来买静求安。”
- 6 旦夕之费
- 早晚的费用。 指一天正常的日用花费。出处:《南史·隐逸·陶潜传》:“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 7 人不自安
- 人心惶惶,动摇不定。出处:《魏书 慕容盛传》:“于是上下震局,人不自安,虽忠诚亲戚,亦佥怀离贰。”语法:人不自安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社会局势。示例:于是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子终。《周书 宣帝纪》
- 8 治郭安邦
- 犹治国安邦。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间有古之长仆,亦有治郭安邦之功,救世保民之力,其形象概亦毁之,其意何也?”语法:治郭安邦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语法: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因循守旧。示例:安于故俗,溺于旧闻的人不能成大业
- 10 夕寐宵兴
- 指终日勤谨慎,不敢懈怠。出处:?语法:夕寐宵兴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南史·宋纪·武帝》:“是故夕寐宵兴,搜奖忠烈;潜构崎岖,遇于履虎;乘机奋发,义不图全。”
- 11 连宵达旦
- 犹言通宵达旦。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些王孙公子来一遍,动不动有几个帮闲,连宵达旦,好不费事。”语法:连宵达旦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0回:“不想被太宗看灯接去,连宵达旦,媚娘见他风流可爱,便生起妒忌心来。”
- 12 因循苟安
- 因循:照旧不改;苟安:苟且偷安。沿袭旧的一套,苟且偷安过日子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他觉得北平人并不尽像他自己那么因循苟安。”语法:因循苟安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13 去危就安
-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出处:《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语法:去危就安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53回:“去危就安,正在今日,未知诸君意下如何?”
- 14 稍安毋躁
- 稍:稍微;毋:不要。稍微安静一下,不要急躁出处: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皓(带着那种稍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语法:稍安毋躁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左宗棠一路点头,等他说完,做个‘稍安毋躁’的手势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