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敏求简介
好古敏求的意思
解释:
好:喜爱,喜好。喜好古学而勉力追求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语法:
好古敏求作谓语、宾语;用于做学问等。
示例:
吴晗《爱国学者顾炎武》:“做学问要‘好古敏求’,要继承过去的遗产,努力钻研。”
成语造句
- 1.在这些口水里边,很难找到孔子在《论语》中一再倡导的“好古敏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2.刘海瑞摄“夫好古敏求,则变化出矣。
- 3.封建文士通过用典创制女性侮称,以此显示自身的学养深湛、好古敏求,同时在其“杰作”。
- 4.下学上达,好古敏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好古敏求相关词语
- 1 万古长春
- 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翠绿,生机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毫不衰退或祝愿好事长存。亦作“万古长青”、“万古常青”、“万古常新出处:元·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语法:万古长春作谓语、定语;指精神或友谊等。示例:杨朔《三千里江山》:“开遍整个江山的也不再是旧日王朝的无穷花,而是人类历史上万古长春的英雄花。”
- 2 嘤鸣求友声
-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出处:《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 3 完好无缺
- 完:完整。完完整整,没有欠缺。出处:毛泽东《质问国民党》:“难道在你们看来,一切这些反革命的东西,都是完好无缺,十全十美,惟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破产’干净了的吗?”语法:完好无缺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一章:“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 4 不今不古
-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出处:西汉 扬雄《太玄经 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范望注:“既不合今,亦不合古。”语法:不今不古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古今都找不到的人或物。示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8卷:“至前则官役数人,衣冠不今不古。”
- 5 大王好见,小鬼难当
- 指头目见面好说话,喽啰们难缠。指走狗借着主人势力敲诈勒索出处:鲁迅《路》:“现在的人间也还是‘大王好见,小鬼难当’的处所。”语法:大王好见,小鬼难当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6 演古劝今
- 演:表演。表演古代的故事劝诫今天的人出处:清·郑燮《城隍庙碑记》:“况金元院本,演古劝今,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欢喜悲号。”语法:演古劝今作谓语、定语;指规劝别人。
- 7 同类相求
-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语法:同类相求作宾语、定语;指相互投合。示例:同类相求,他们很容易结合的
- 8 今来古往
- 犹古往今来。出处:唐·崔珏《道林寺》诗:“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语法:今来古往作定语、状语;指从古到今。示例:没了两个有正经的老人家时时拘管他,便使出那今来古往、天下通行、不省事、不达理、没见食面、不知香臭的小妇性子。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七回
- 9 邀功求赏
- 求取功劳和奖赏。出处:唐 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本无运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语法:邀功求赏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王闿运《桂阳陈侍郎行状》:“州北乡团练不邀功求赏,如此役也。”
- 10 以古为鉴
- 亦作“以古为镜”。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出处:《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按《旧唐书·魏徵传》“鉴”作“镜”。语法:以古为鉴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1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不及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语法:一失足成千古恨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示例:我深知这局棋关系重大,绝不能到最后出问题,一失足成千古恨啊!(陈祖德《超越自我》)
- 12 寸心千古
- 千古:时间久远。寸心具有千古识力。出处:唐·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法:寸心千古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等。示例: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明 李贽《杂说》)
- 13 稽古振今
- 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出处:清谭嗣同《报贝元微书》:“稽古振今,士风一奋。”语法:稽古振今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大好河山
-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出处:清 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语法:大好河山作主语、宾语;指国土。示例:……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清 秋瑾《普告同胞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