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泣如诉简介
如泣如诉的意思
解释:
泣:哭;诉:说。像在哭泣;像在诉说。形容哀戚婉转的抒情乐声。
出处:
宋 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语法:
如泣如诉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乐声。
示例:
风声如泣如诉,墓地凄然悲凉。(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成语造句
- 1.天晚了,山谷里传出一阵笛声,那声音如泣如诉。
- 2.那如泣如诉的琴声,感动得我潸然泪下。
- 3.这首曲子低回哀婉,如泣如诉,令人感伤。
- 4.如泣如诉的音乐在静静的流淌着。。。。。。它是那样幽怨,又是那样哀伤;是那样苍劲,又是那样淡然。它一分钟没有停止自己的倾诉。
- 5.风声如泣如诉,墓地里凄惨悲凉。
- 6.一首千古的乐音百转回肠,漾起千层涟漪;一支悠扬的笛曲如泣如诉,婉转成海水的曲线。
成语故事
- 北宋时期,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十分空闲,他潜心研读佛、道家等经典。经常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他带上朋友泛舟来到赤壁之下,夜色很美。他听到一阵如泣如诉的箫声,就上前询问,对方在为曹操而惋惜
英语翻译
- 英语:
in a plaintive voice
- 俄语:
печальный и жалобный
如泣如诉相关词语
- 1 果然如此
- 果真是这样。指不出所料。出处:《三国志·魏志·张既传》:“诸葛恪多辈耳!近张敬仲县论格,以为必见杀,今果然如此。”语法:果然如此作谓语、分句;指不出所料。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果然如此,可真的是谈不下去了。”
- 2 泪下如雨
- 泪水如同雨水一样流下来,形容十分悲伤出处:《敦煌变文集 搜神记》:“姑忆念新妇,声彻黄天,泪下如雨。”语法:泪下如雨作谓语、状语;指十分悲伤。示例:见孤鹤集于塔顶,曼声天末,君不觉泪下如雨。清·黄宗羲《谢时符墓志铭》
- 3 罪恶如山
- 形容罪恶多而重出处:《新唐书·吉项传》:“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语法:罪恶如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只为严嵩父子恃宠贪虐,罪恶如山,引出一个忠臣来,……留下一段轰轰烈烈的话柄。”
- 4 闻名不如见面
- 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出处:《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语法:闻名不如见面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王博高也不觉好笑,连说:“老兄真是个爽快人,闻名不如见面。”(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 5 惊风雨泣鬼神
- 惊:震惊;泣:小声哭。 使风和雨震惊,使鬼和神哭泣。原形容诗文极为优美,感人至深。后也用以形容感人的英雄气概或业绩。
- 6 付诸阙如
- 让这些空缺起来
- 7 观者如市
- 形容观看的人多。出处:唐·牛僧孺《玄怪录·尼妙寂》:“元和初,泗州普光王寺有梵氏戒坛,人之为僧者必由之。四方辐辏,僧尼繁会,观者如市焉。”语法:观者如市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示例:罗方远,江夏人也。刺史春致设,观者如市。《云笈七签》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方远》
- 8 如饥似渴
-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值传》:“迟奉圣颜,如饥似渴。”语法:如饥似渴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我如饥似渴地把那二十几页的长文,一口气读下去。(郭沫若《革命春秋 学生时代》)
- 9 救寒莫如重裘
- 比喻处事须敦本务实。出处:汉 徐幹《中论 虚道》:“语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疗暑莫如亲冰。’信矣哉!”语法:救寒莫如重裘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0 如坐云雾
- 象坐在云里雾里。比喻头脑糊涂,不能辨析事理。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及有凶吉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语法:如坐云雾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 11 门庭如市
- 门:家门;庭:庭院;如:像;市:集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出处:晋 袁宏《后汉纪 光武帝纪八》:“广通宾客,门庭如市。”语法:门庭如市作宾语、定语;指客人多。示例:真正是门庭如市,有求必应。《中国现在记》第七回
- 12 安然如故
- 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你只看这一个,那一个,都是为谁而卒?岂可我做儿的倒安然如故?”语法:安然如故作谓语、状语;用于事后。
- 13 视死如饴
- 指甘心死去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蒯彻本以口舌从事,与武涉同时,为主其心,吠尧何罪,甘赴鼎镬,视死如饴,诚壮士也。”语法:视死如饴作谓语;指甘心死去。示例:清·徐岳《琼枝曼仙记》:“琼枝曼仙一娼耳,奋不顾身,视死如饴,不更贤于忠臣义士之所为耶?”
- 14 眼光如豆
- 指目光短浅,缺乏深远的见解出处: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一卷:“昔人谓东坡词非正声,此特拘于音调言之,而不究本原所在;眼光如豆,不足与之辩也。”语法:眼光如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但可怕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