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赜索隐简介
探赜索隐的意思
解释: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出处:
《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语法:
探赜索隐联合式;作谓语;指探究深奥的道理。
示例:
刘师培《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惟群治之进,礼俗之源,探赜索隐,鲜有专家。”
成语造句
- 1.天地尊卑,谁主乾坤?寂灭星辰,孰晰对错?凡人之躯,逆炼神魔之身?探赜索隐,质问苍天,杀人,弑神,诛魔,灭仙……
- 2.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
- 3.是故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
- 4.其探赜索隐,穷神知化,虽眭孟,京房,无以过也。
- 5.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
- 6.这些资料对遗失文化的探赜索隐是非常有价值的。
英语翻译
- 英语:
investigate the hidden mysteries of things
探赜索隐相关词语
- 1 一索得男
- 旧时指头胎生子。出处:《周易 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语法:一索得男偏正式;作谓语;指头胎生子。示例: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兹以正月初吉,一索得男。”
- 2 隐鳞戢羽
- 见“隐鳞戢翼”。出处:清·钱谦益《序》:“古之文人才士,当其隐鳞戢羽,名闻未彰,必有文章钜公,以片言只字定其声价。”语法:隐鳞戢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3 不暇思索
- 此处所列为「不假思索」之典源,提供参考。
- 4 巴头探脑
- 形容伸着头偷看。出处:《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东南西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语法:巴头探脑作谓语;指人的神态。示例:他巴头探脑,行迹十分可疑
- 5 发隐擿伏
- 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出处:宋 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程给事]发隐擿伏,敏捷如神。”语法:发隐擿伏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6 干净利索
- 快速彻底,不拖泥带水。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青布棉袍子上罩一件蓝布大褂,干净利索,标致好看。”语法:干净利索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性格。示例: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二章:“他砍得干净利索,而且一气能砍很多。”
- 7 遁世隐居
- 避世而深居不仕。出处: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语法:遁世隐居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隐居。
- 8 伸钩索铁
- 伸:伸直;索:绞合。把钩伸直,绞铁成索。形容力大出处: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语法:伸钩索铁作谓语、定语;指力大。
- 9 难伸之隐
- 隐:隐衷,隐情。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以说出口的隐衷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姑娘也就难免有难伸之隐。”语法:难伸之隐作宾语;指人的苦衷。
- 10 若隐若现
- 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出处: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语法:若隐若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记忆模糊。示例:(1)前方有几个人影,若隐若现,不知是干什么的。(2)远处似乎有一处灯光,隔着小树林若隐若现的。
- 11 探源溯流
- 探索和寻求事物的根源。出处:清·王士禛《然灯记闻》:“为诗要穷源溯流,先辨诸家之派。”
- 12 智尽能索
- 索:竭尽。智能和能力都已用尽。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语法:智尽能索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03回:“中国专使陆征祥等,智尽能索,不得再向和会提出抗议,申明意见。”
- 13 搜索枯肠
- 枯肠:心肠都枯干了。比喻写作思路贫乏。形容极力冥思苦想的样子。出处:明 邵璨《香囊记》:“老夫如今年迈,没心绪搜索枯肠,偷今换古,就把老年登科作一首。”语法:搜索枯肠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今日宝云姐姐务要想个好顽的,若再教我搜索枯肠,那真坑死人了。(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
- 14 求索不得
- 想要索取,却得不到。出处:《韩非子·孤愤》:“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