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森罗简介
万象森罗的意思
解释:
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出处:
南朝 梁 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
语法:
万象森罗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示例:
明·杨慎《升庵诗话》第一卷:“六月一日前,万象森罗替说禅;六月一日后,八角磨盘空里走。”
万象森罗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森罗万象
成语造句
- 1.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
- 2.天下至强者,灵武为神尊;万象森罗诀,尊者亦称臣;千秋代万载,逍遥纵乾坤!少年天才被挚爱之人所害,筋脉尽毁,力量全失,却无意得到天赐至宝“玄天玉”。
- 3.夫梳者,青松为体,虚空为用,万象森罗,内外徘徊,圣手传来天上宝,高擎偃月培仙材。
- 4.茜菲的锁链构筑万象森罗,凡近我者,杀。
- 5.荒古世界,怪异离奇,一个平凡的少年因一部变异的手机崛起,三千大界踏入脚下,万象森罗俯视苍生。
- 6.诸法实相本是空,万象森罗幻影中。
英语翻译
- 英语:
myriads of things
万象森罗相关词语
- 1 万籁俱寂
-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种种声响。出处: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语法:万籁俱寂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安静。示例: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邹韬奋《我的母亲》)
- 2 深文罗织
- 深文: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罗织: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出处:清·汪琬《跋序》:“此皆当国者深文罗织,不足为据。”语法:深文罗织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强加人罪。
- 3 万家灯火
- 千家万户的灯光。形容城镇灯光四处闪烁的夜景。出处:唐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语法:万家灯火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示例:签后当日送出,我回家时已经万家灯火了。(邹韬奋《抗战以来 临行的一封信》)
- 4 万象包罗
- 象:形状,样子;万象:宇宙间万物万事的景象;罗:捕鸟的网;包罗:容纳。包含容纳一切。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万象包罗为一处,方知截教有鸿蒙。”语法:万象包罗作谓语、定语;形容内容丰富。
- 5 前程万里
- 形容前程远大。比喻前途。出处: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第51卷:“此儿可谓前程万里也。”语法:前程万里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哥哥荣任是美事,家中自有兄弟支持,不必挂怀。前程万里,须自保重!(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卷十一)
- 6 阶前万里
- 远在万里之外,犹如近在眼前。比喻相隔虽远,却象在眼前一样。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卿到彼为政甚善,朕皆知之,勿谓其远!此阶前万里也。”语法:阶前万里作宾语;比喻虽远犹近。
- 7 倚马万言
- 倚:靠着。倚靠在马旁,马上写成一篇文章。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的又快又好。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 8 千门万户
- 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语法:千门万户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众多。示例: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 卢道悦《迎春》诗)
- 9 万金油
- 清凉油。比喻什么都不精通,但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应付一气的人出处:钱钟书《围城》:“谁有万金油?慎明,你随身带药的,有没有万金油?”语法:万金油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示例:艾煊《大江风雷》第三部:“我们乡下郎中,不做万金油不行。”
- 10 一波万波
- 见“一波纟毚动万波随”。出处:宋·范成大《题请息斋》诗之八:“冷暖旧雨今雨,是非一波万波。”语法:一波万波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千叮万嘱
- 叮:叮咛。反复叮嘱;再三吩咐。出处: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将你千叮万嘱,你偏放人长号短哭。”语法:千叮万嘱联合式;作定语;用于长辈对晚辈的叮嘱。示例:他入大学前,老师的千叮万嘱,他已牢牢地记在心里。
- 12 万夫莫当
- 形容非常勇敢。同“万夫不当之勇”。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吾闻公子庆忌,筋骨如铁,万夫莫当。”语法:万夫莫当作谓语、定语;指作战非常勇猛。
- 13 说千说万
- 说了许许多多的话。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67卷:“今人解《易》……说千说万,与《易》全不相干。”语法:说千说万作分句、状语;用于口语。
- 14 蛇欲吞象
- 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语法:蛇欲吞象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美恶不称,谓之狗尾续貂;贪图不足,谓之蛇欲吞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