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居简介
鼎足而居的意思
解释: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语法:
鼎足而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鼎足而居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鼎足而立
成语故事
-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鼎足而居相关词语
- 1 随风而靡
- 靡:倒下。顺风倒下。比喻没有主见。出处:南朝 梁 萧统《文选 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 2 出入起居
- 指日常生活。
- 3 避而不谈
- 有意回避;不去谈论。出处:徐迟《一九五六年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语法:避而不谈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有意避开话题不谈。示例: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
- 4 同舟而济
- 济:渡水。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语法:同舟而济作谓语、定语;指齐心协力。示例:汉·朱穆《复奏记梁冀》:“夫将相大臣,均体之首,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
- 5 欲得而甘心
- 想要弄到手才称心满意(多用于对人的报复或打击)。出处: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第三章第二节:“敌人早就视定远、镇远为眼中钉,‘其所欲得而甘心者,亦惟定、镇二船’。”语法:且即使陈炯明之对于文积不能平,至于倒戈,则所~者,文一人之生命而已,而人民何与? ★蔡东藩《民国演义》第一百三十八回
- 6 怒目而视
-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语法:怒目而视主谓式;作谓语;表示强烈不满。示例:他们俩都是小心眼之人,刚才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吵起来,竟达到怒目而视的程度。
- 7 耦居无猜
- 耦:通“偶”。住在一起,关系融洽,没有猜忌出处:清 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46首:“得与云、山、书、史,耦居无猜,不可谓非人生之幸。”语法:耦居无猜作谓语、定语;指关系融洽。
- 8 鼎足而三
-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出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语法:鼎足而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三分天下。示例:老头儿在席上,看着安老夫妻的这个佳儿,这双佳妇,鼎足而三,未免因羡生感,因感生叹。(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 9 一而二,二而三
-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释这段悲伤。”语法:一而二,二而三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0 鸡鸣而起
- 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语法:鸡鸣而起偏正式;作谓语、分句;形容勤奋不怠。示例:鸡鸣而起,孜孜焉,亦不为利。(唐 韩愈《上宰相书》)
- 11 起死人而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出处:《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语法:起死人而肉白骨复句式;作分句、定语;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示例: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真正的好比作'吹泥絮上青云,起死人而肉白骨。'”
- 12 无为而治
-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语法:无为而治作宾语、定语;指以德化民。示例:老舍《四世同堂》:“假若人们都像钱先生,巡警们必可以无为而治。”
- 13 鼎铛有耳
-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语法:鼎铛有耳作宾语、定语;用于反问句。
- 14 鼎镬刀锯
- 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若见此奸贼,必手刃其头……虽赴鼎镬刀锯,亦无恨矣。”语法:鼎镬刀锯作主语、宾语;指酷刑。示例:清·谭嗣同《仁学》:“恬然坐受其鼎镬刀锯,不以为怪,固已大可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