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腰虎背简介
熊腰虎背的意思
解释:
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出处: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这厮倒是一条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
语法:
熊腰虎背作宾语、状语;形容男人。
示例:
视之,身长九尺,面黑睛黄,熊腰虎背。(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熊腰虎背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虎背熊腰
成语造句
- 1.呵呵,多谢将军啊,将军熊腰虎背,神采奕奕,银甲龙盔,横刀立马,果然是威风凛凛的战将,果然是爱民如子的好官啊!
- 2.经过这短短几百米之处,范易就发现周围每百米都有一个侍卫,熊腰虎背,气势霸道,都有青冥初品的修为。
- 3.只见这两人满脸煞气,其中一人面色青白,手捂着肚子,看起来虚弱不堪,另外一人搀扶着他,生得是熊腰虎背,正是踹了小二一脚的那个。
- 4.由远而近,七八匹骏马奔腾而来,马背上是七八个身穿灰色麻衣,个个熊腰虎背,棱角分明。
- 5.王家嫂子长的熊腰虎背,和瘦弱的王二娃看起来真不像。
- 6.昊宇凝神向着巨塔所指望去,娘的,只见那女的生得粗眉象腿熊腰虎背,手毛乌里八拉,根根倒立银亮,在阳光之下更是发出缤纷色彩……!
英语翻译
- 英语:
thick powerful back and shoulders
熊腰虎背相关词语
- 1 龙战虎争
- 同“龙争虎斗”。出处: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语法:龙战虎争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三国·魏·邓艾《报后主降书》:“王纲失道,群英并起,龙战虎争,终归真主。”
- 2 龙拿虎攫
- 拿:抓,握。像龙抓东西、老虎跳跃一样强劲有力。比喻笔势遒劲奔放出处:清·王晫《今世说·企羡》:“新城王西樵阮亭,每过邮亭夜店,辄题诗壁上,诗既惊人,使笔斗大,龙拏虎攫。”
- 3 扮猪吃老虎
- 本身是老虎样的英雄人物,为求达到一种企图,故意诈呆扮傻使人家上当。
- 4 背本趋末
-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语法:背本趋末联合式;作谓语;同舍本求末。示例: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民多背本趋末,或有饥寒之色。”
- 5 拒狼进虎
- 见“拒虎进狼”。出处:吕志伊《读史感赋》:“拒狼进虎岂良谋,亡国图存夫。”语法:拒狼进虎作宾语、定语;指措施不得力。
- 6 鲐背苍耈
- 鲐背:指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因用以称长寿老人;耈:老年人。 泛指老年人。出处:《诗经·大雅·行苇》:“黄耈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 7 暴虎冯河
- 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过河。徒手和虎搏斗;蹚水过大河。比喻勇猛果敢。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语法:暴虎冯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 8 谭虎色变
- 谭:同“谈”;色:脸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出处: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有光生长穷乡,谭虎色变,安能默然而已。”语法:谭虎色变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有余悸。
- 9 如虎得翼
- 同“如虎傅翼”。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5回:“二狐有将相之才,今从重耳,如虎得翼。”语法:如虎得翼作谓语、宾语、分句;指更加得势。
- 10 虎豹九关
- 谓天门的门禁森严。
- 11 赤虎仪同
- 见“ 赤彪仪同 ”。
- 12 猛虎出山
- 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12回:“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歼敌人八路军猛虎出山。”语法:猛虎出山作宾语、定语;用于迅猛。
- 13 拦路虎
- ◎ 拦路虎lánlùhǔ[obstacle;lion in the path;stumbling block] 常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特指学文化时遇到的难认字
- 14 假虎张威
- 犹言狐假虎威。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费尽他机智,只是要贪名固位,假虎张威。”语法:假虎张威作谓语、宾语;指狐假虎威。示例:他经常假虎张威,吓唬那些那些没见过世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