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夺之魄简介
天夺之魄的意思
解释:
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晋书·温峤传》:“天夺其魄,死期将至。”
语法:
天夺之魄作宾语;指临死。
示例:
《隋书·杨玄感等传论》:“天夺之魄,人益其灾,群盗并兴,百殃俱起。”
天夺之魄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天夺其魄
成语故事
- 公元594年,赤狄酆舒执政,杀了国君潞子的夫人(晋景公的姐姐),晋国出兵灭了赤狄,杀了酆舒。晋国派赵同向周天子进献狄国的俘虏,赵同的态度很傲慢,刘康公看后很不高兴,骂道:“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英语翻译
- 英语:
Heaven robs one of his soul.
天夺之魄相关词语
- 1 小大由之
- 指用途可大可小。出处:《论语 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语法:小大由之作谓语、定语;指可大可小。
- 2 滔天罪行
- 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出处: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除对亲日派破坏抗日、袭击人民军队、发动内战之滔天罪行,另有处置外……”语法:滔天罪行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罪大。示例:“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 3 匪石之心
- 比喻坚贞不渝出处:《诗经 邶风 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语法:匪石之心偏正式;作宾语;比喻意志坚定,永不变心。示例:遂将匪石之心,冀伸藻镜之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主司失意》
- 4 不牧之地
-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出处:汉 桓宽《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语法:不牧之地作宾语;指荒地。
- 5 狐鼠之徒
- 比喻品质低下的人。出处: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纪纲法律尚在,但可恨这班狐鼠之徒耳。”语法:狐鼠之徒作主语、宾语;用于坏人。
- 6 承天之祜
- 承:蒙受;祜:福。蒙受老天的赐福出处:《诗经·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语法:承天之祜作谓语;指蒙受老天的保祐。示例:章炳麟《民国五豪赞》:“迫窜良将,夷其肢股,屡蹶复兴,承天之祜。”
- 7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终身:人的一生。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培养人才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语法: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欺人之谈
- 骗人的话。也作“欺人之论”。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可晓得老爷是讲理学的人,凡事有则有,无则无,从不作欺人之谈的。”语法:欺人之谈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他那番话,都是欺人之谈,你不要上当。
- 9 出尘之表
- 超出尘俗的仪表。 比喻丰姿清奇潇洒。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生得丰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有出尘之表。”
- 10 英雄无用武之地
-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语法:英雄无用武之地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沙叶新《陈毅市长》)
- 11 天不做美
- 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出处: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五回:“谁知天不做美,偏偏到了十月间,变雄为雌,又产下一位公主。”语法:天不做美作宾语;指天气。示例:真是天不做美,我们只好呆在这里
- 12 靡靡之乐
- 同“靡靡之音”。出处:《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先此声者,其国必削。”《史记·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语法:靡靡之乐作主语、宾语;指庸俗音乐。示例:三代之衰,邪音间起,则有烂漫靡靡之乐兴焉。北齐·魏收《魏书·乐志》
- 13 负薪之病
- 负薪:指有病。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语法:负薪之病作宾语;借指生病。
- 14 惓惓之意
- 惓惓:恳切。诚恳的心意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知章奉意,到家宣谕李白,且备述天子惓惓之意。”语法:惓惓之意作宾语;指人诚恳。示例:请接受我这惓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