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不及夕简介
朝不及夕的意思
解释:
形容情况危急。
出处: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六年》:“敝邑之急,朝不及夕。”
语法:
朝不及夕主谓式;作谓语;指生活极端贫困。
示例:
蔡东藩《明史演义》第一回:“虽遇着几多施主,究竟仰食他人,朝不及夕。”
朝不及夕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朝不保夕
成语造句
- 1.虽遇着几多施主,究竟仰食他人,朝不及夕。
- 2.日晦而归食。朝不及夕。以忧勤社稷。成王每朝。
- 3.朝不及夕形容情况危急。
- 4.被发配边疆做苦役后,他过着朝不及夕、穷困潦倒的生活,真是生不如死。
- 5.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 6.小明家生活朝不及夕,几乎没有经济来源。
朝不及夕相关词语
- 1 人心不古
- 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出处:明 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论平田事》:“近来人心不古,好生异议。”语法:人心不古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鲁迅《集外集·烽话五则》:“但老太爷叹‘人心不古’时,则无非因为受了儿子或姨太太的气。”
- 2 不臣之心
-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只说是他自己做的,中怀不臣之心,妄言污蔑妃后,要坐他族灭之罪。”语法:不臣之心作宾语;指人的野心。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无奈其何,越发起了不臣之心,种种作为都显出他是吴三桂第二。”
- 3 二话不说
- 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立即行动。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九八:“‘日本鬼子完蛋了,投降了,’方六低声回答。丁约翰象在教堂里说‘阿门’那样,把眼睛闭了一闭。二话不说,回头就跑。”语法:二话不说作谓语、状语;指干脆。示例:来到岸边,二话不说,驾起船,直奔河心。《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 4 胜不骄,败不馁
- 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语法:胜不骄,败不馁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示例:中国运动员胜不骄,败不馁,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5 惊叹不已
- ◎ 惊叹不已jīngtàn-bùyǐ[exclaim in great surprise] 满口赞赏和赞叹他的一手绝活使人惊叹不已示例:那一排排威武雄壮的兵马俑,令中外游客惊叹不已。
- 6 日干夕惕
- 干干,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日干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出《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 7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出处:宗璞《南渡记》第六章:“岂不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李姐姐身体会好起来。”语法: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安慰人。示例:余华《活着》:“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我的后半截该会越来越好了。”
- 8 不奈之何
- 指无可奈何,无法可想。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相国老夫人听得悲泣,不奈之何,故谒微生,愿求脱命计。”语法:不奈之何作谓语、定语;指无法。
- 9 诈痴不颠
- 谓假装痴呆。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方明白前日卖酒歌诗,诈痴不颠的老儿,正是他所差之人。”语法:诈痴不颠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0 呼应不灵
- 呼应:一呼一应,彼此声气相通。呼叫和应答都没效验。形容声气不通,指挥不能如意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起初不过有点呼应不灵;到得后来,渐渐的这个官竟像他二人做的一样。”语法:呼应不灵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做事。
- 11 义不得辞
- 义:道义;得:得到;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出处: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一:“震以王官司徒吏,皆先由州郡之贡,而后升在王廷,策名委质,列为帝臣,选任唯命,义不得辞。”
- 12 穷不失义
- 义:礼义。虽然穷困,但不失礼义。出处:《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语法:穷不失义作谓语、宾语;指人有骨气。
- 13 不好意思
-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出处:?语法:不好意思作谓语、状语;用于口语。示例:沾你的光了,真不好意思,让你破费。
- 14 聒噪不已
- 形容总是很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