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简介
一丘之貉的意思
解释:
丘:土山。貉:一种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类;没有什么差别。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语法:
一丘之貉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例:
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严复《救亡决论》)
成语造句
- 1.何须多费唇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 2.那两个人交情这么好我不惊讶,他们是一丘之貉嘛。
- 3.小明和小李真是一丘之貉!
- 4.黄世仁和穆仁智是一丘之貉,一个是满嘴仁义道德,一个张牙舞爪欺负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 5.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 6.梁山泊好汉在官府来看,都是一丘之貉。
成语故事
-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勉职,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前汉书”:“杨惮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个是好人呢!
英语翻译
- 英语:
birds of a feather <be cut from/out of the same cloth; nothing to choose between them; jackals from the same lair>
- 日语:
同(おな)じ穴(あな)のむじな
- 俄语:
одного поля ягода <одним миром мáзаны>
- 其他:
<德>Schakale aus demselben Bau <Leute von gleichem Schlage><法>chacals de la même tanière <de même acabit>
一丘之貉相关词语
- 1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人人都是有
- 2 一定不移
- 见“一定不易”。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至于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语法:一定不移作谓语、定语;指不可改变。示例:然究竟半个明的,半个暗的,是一定不移的道理。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
- 3 一箭之地
- 一箭的射程。比喻不很远的距离。出处:元 无名氏《博望烧屯》:“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去。”语法:一箭之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比喻不很远的距离。示例:他的射击技术,只能达到一箭之地。
- 4 投杼之惑
- 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出处:《梁书·侯景传》:“当是不逞之人,曲为口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语法:投杼之惑作宾语;指谣言。
- 5 一手一脚
- 见“一手一足”。出处:郭沫若《棠棣之华》第五幕:“我们的父亲死得很早,是我们的母亲把我们姐弟两人一手一脚抚养成人。”语法:一手一脚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单薄的力量。
- 6 百乘之家
- 指古代士大夫之家出处:《礼记·大学》
- 7 熊罴之士
- 比喻勇士。出处:《尚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语法:熊罴之士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十章:“此次拥‘熊罴之士’,旌旗西指,定能一鼓破贼。”
- 8 不经之谈
- 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出处: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语法:不经之谈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形容言论无根据。示例:云安县西有小汤溪,土俗云:此溪龙与云安溪龙为亲,此乃不经之谈也。(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
- 9 两可之言
- 两可:可彼可此,态度暧昧。不肯明确表示自己态度的言论和意见。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四年》:“苟求便身,率为依阿两可之言。”
- 10 爱之必以其道
- 爱护人必须讲究方法出处: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 11 无妄之祸
- 犹无妄之灾。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出处:《战国策 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今君处无妄之世,以事无妄之主,安不有无妄之人乎。”《晋书 戴若思传》:”自顷国遭无妄之祸,社稷有缀旒之危。“语法:无妄之祸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君不幸得无妄之祸,闻之太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神女》
- 12 无如之何
- 犹言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出处:《礼记·大学》:“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语法:无如之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楚势虽盛,若不乞降,早晚打破城池,虽晋亦无如之何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八回
- 13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 皂:黑色。话一出口,如同白底染上黑色。比喻话一出口,就不能更改收回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5回:“何出此言,大将军一言既出,如白染皂。”语法:一言既出,如白染皂作谓语、定语、分句;指说话算数。示例: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19回:“咱们可是君子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 14 同出一辙
- 两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样。语法:同出一辙作谓语;指相同的。示例:这两种说法同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