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之辱简介
榆次之辱的意思
解释: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出处:
《史记 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语法:
榆次之辱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后汉书·孔融传》
榆次之辱相关词语
- 1 天府之国
- 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语法:天府之国偏正式;作宾语;专指四川。示例: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 2 首善之城
- 最好的地方,指首都。
- 3 动之以情
-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随便他如何导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只是不肯松口。”语法:动之以情作谓语、定语;常与“晓之以理”连用。示例: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讲些妇女也是人的道理。”
- 4 万夫之勇
- 万人不能抵御的勇气。形容极其勇健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想关云长但上阵处,凭着他坐下马、手中刀、鞍上将,有万夫不当之勇。”语法:万夫之勇作宾语;比喻非常勇敢。
- 5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 6 锋镝之苦
- 锋:刀尖;镝:箭头;锋镝:刀剑,指战争。比喻饱受战争的苦难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4章:“目的在于造成一种超然于南北以外的特殊地位,使浙江人民不受锋镝之苦。”语法:锋镝之苦作宾语;用于战争等。
- 7 总而言之
- 总括起来说(总:总括;归纳)。出处:《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 孔颖达疏:“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语法:总而言之偏正式;作分句;用于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示例: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千结束。(《毛泽东选集 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 8 不得已而用之
- 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出处:《六韬 文韬兵道》:“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语法:不得已而用之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且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宋·孔平仲《续世说·直谏》
- 9 悔之何及
- 悔:后悔。后悔也来不及了出处:《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语法:悔之何及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6回:“无端草寇,背逆狂徒,天兵到此,尚不投降,直待骨肉为泥,悔之何及!”
- 10 鸿鹄之志
- 鸿鹄:天鹅。天鹅所有的志向。比喻远大志向。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法:鸿鹄之志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元 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
- 11 环堵之室
- 环堵:四面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贫寒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语法:环堵之室作宾语;指萧条的房子。
- 12 杞国之忧
- 同“杞人忧天”。出处:宋·岳珂《桯史·岁星之祥》:“士大夫皆有杞国之忧。”语法:杞国之忧作主语、宾语;多用于劝诫人。示例:明·范濂《云间据目抄》第五卷:“独以役重赋烦,人民凋蒺,识者不无杞国之忧。”
- 13 黔驴之计
-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出处:宋 李曾伯《代襄阃回陈总领贺转官》:“虽长蛇之势若粗雄,而黔驴之技已尽展。”语法:黔驴之计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示例:这些不法分子的黔驴之计,早已被公安人员识破了。
- 14 不赏之功
- 形容功劳极大。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语法:不赏之功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形容功劳巨大。示例:《晋书·刘牢之传》:“自开辟以来,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以见容于暗世者而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