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竹之势简介
破竹之势的意思
解释:
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
《北史 周纪下 武帝》:“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
语法:
破竹之势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示例:
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
破竹之势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势如破竹
成语造句
- 1.在运动会上短跑运动员以势如破竹之势冲过了终点。
- 2.我们要知道凿齿的实力和本质,要了解他的天时,地理和人脉,我们要就虚取利,形成破竹之势,要不动与动相结合,使他无路可逃。
- 3.木人又是一掌,势如奔雷,这破竹之势,万分蹊跷。
- 4.直到那天来临,叛军忽然发难,以破竹之势攻破王宫大门,将一切化为火海,他立刻判断出大势已去,而就在那一刻,他做了魔鬼的决定。
- 5.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育也以破竹之势席卷了教育界。
- 6.于是熊罴角逐,貔虎争先,因其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势,曾未旋踵,瓦解冰销,坑卒则长平未多,积甲则熊耳为小。
英语翻译
- 英语:
with irresistible force
- 日语:
破竹の勢い
破竹之势相关词语
- 1 七破八补
- 形容衣物非常破旧。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3回:“外面来了一个白须老头子,穿了一件七破八补的棉袍,形状十分瑟缩。”语法:七破八补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2 溢美之辞
- 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出处: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高雨农序》:“雨农遽为之序,且有溢美之辞。”语法:溢美之辞作主语、宾语;指过分夸奖的话。
- 3 不刊之论
- 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有错误时;或改动或剥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内容正确;不能更改的论断。出处: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论曹吴体法》第一卷:“况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语法:不刊之论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示例:故曰:民智者,富强之原。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严复《原强》)
- 4 顷刻之间
- 顷刻:片刻。指极其短暂的时间出处:《旧五代史·周书·太祖记》:“纷纭而逼胁愈间,顷刻之间,安危莫保。”语法:顷刻之间作宾语、状语;指很短的时间。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李白俊巡逊谢,顷刻之间,濡其兔毫笔来,又题了一章献上。”
- 5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出处:语出《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语法: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6 束之高屋
- 同“束之高阁”。出处:明·李贽《读书乐》诗:“弃置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辍歌送哭。”语法:束之高屋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放着不用。
- 7 尺寸之柄
- 柄:权力。指尺寸长大小的权力。比喻微小的权力。出处:《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赞》:“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得摄尺寸之柄。语法:尺寸之柄作宾语;比喻微小的权力。示例:有些人只要有尺寸之柄就加以充分利用
- 8 知遇之荣
- 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指受到赏识和重用的荣宠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1回:“臣子遭缝明圣之主,知遇之荣,不要说六尺之躯。”语法:知遇之荣作主语、宾语;指受到赏识和重用的荣宠。
- 9 一士之智
- 智:智慧。 一个人的智慧。形容有限的才智。出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 10 一时之权
- 暂时的权宜。出处:《韩非子·难一》:“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淮南子·人间训》:“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语法:一时之权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
- 11 破业失产
- 破:毁坏。家业破败财产散失出处: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中》:“今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分离,人怀思慕之心。”语法:破业失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失败。
- 12 池鱼之祸
- 见“池鱼之殃”。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道士道:‘不出三年,世运变革。地方将有兵戈大乱,不产这光景了。你快择善地而居,免受池鱼之祸。’”语法:池鱼之祸作宾语;比喻因牵连而遭到的祸害。
- 13 熊虎之士
- 熊虎:猛兽。指勇猛之士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语法:熊虎之士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4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姑:暂且。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语法: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示例:《唐史演义》第14回:“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就是这种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