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衣塞路简介
赭衣塞路的意思
解释:
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出处:
《汉书·刑法志》:“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
语法:
赭衣塞路作宾语、定语;指社会不稳。
示例:
昔商俗未移,民散久矣,婴网陷辟,日夜相寻,若悉加正法,则赭衣塞路。(《梁书 武帝纪中》)
赭衣塞路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赭衣满道
赭衣塞路相关词语
- 1 衣赭关木
- 赭:赤褐色的囚衣;关:禁闭;木:刑具。指服刑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语法:衣赭关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章炳麟《哀陆军学生》:“高尔嘉衣赭关木,雷电击之。”
- 2 衣紫腰金
- 身穿紫袍,腰佩金银鱼袋。大官装束,亦指做大官。出处:宋 无名氏《灯下闲谈 掠剩大夫》:“见一人衣紫腰金,神清貎古。”语法:衣紫腰金作谓语、定语;指人有权有势。示例: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第二回:“老爷荣任高升,真乃加官进爵,衣紫腰金之先兆也。”
- 3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 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给对方行走。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出处:《孔子家语·好生》:“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语法:耕者让畔,行者让路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社会局面。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1回:“刚才我们一路看来,那些‘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光景,已是不争之意。”
- 4 道路以目
- 人们在路上相遇;只是相互看看;心里有怒怨;可什么话也不敢说。形容反动统治暴虐;社会上没有言论自由。出处:《国语 周语上》:“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语法:道路以目偏正式;作谓语;形容人们在暴政下没有自由。示例:此后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我们等待着遮眼文学吧。(鲁迅《伪自由书 止哭文学》)
- 5 塞上江南
- 见“塞北江南”。出处:叶圣陶《坝上一天》:“我们这一回参观访问,常常听见‘塞上江南’的说法,常常看见‘塞上江南’的字样。”语法:塞上江南作宾语、定语;用于北方的地方。
- 6 布衣之交
- 布衣:古时平民的衣著。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语法:布衣之交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表示贫民间的友谊。示例:敕与太子诸王为布衣之交。(唐 无名氏《邺侯外传》)
- 7 椎髻布衣
- 椎形发髻,布制衣服。指妇女朴素的服饰。出处:《后汉书·梁鸿传》:“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语法:椎髻布衣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 8 道路指目
- 指目:手指而目视。道路上的人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十分明显出处: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着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语法:道路指目作谓语、定语;用于明摆的事。
- 9 一路之哭
- 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在一个地区内,到处是老百姓的哭声。比喻一个地区的百姓因遭受灾难而痛苦。出处: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富弼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耶!’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 10 蔽聪塞明
-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语法:蔽聪塞明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处世态度。示例: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先由努力,后成自然。(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
- 11 来踪去路
- 见“来踪去迹”。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么一篇。”语法:来踪去路作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 12 心路历程
- 指思想转变的过程。
- 13 无路求生
- 指没有活路,无法生存
- 14 拔本塞源
-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出处:《晋书 慕容垂载记》:“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语法:拔本塞源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行为。示例: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拔本塞源之计。(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