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搏挽裂简介
击搏挽裂的意思
解释:
攻打撕裂。形容争斗激烈。
出处:
唐·陆龟蒙《五歌·水鸟》:“则有觜铍爪戟劲立直视者,击搏挽裂图膻腥。”
语法:
击搏挽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上古之时,人物杂处,其间击搏挽裂,人与禽兽争命者,不知更几何年。勇立《论排外不宜有形迹》
击搏挽裂相关词语
- 1 风行电击
- 形容气势迅猛。出处:《隋书·扬谅传》:“文安请为前锋,王以大军继后,风行电击,顿于霸上,咸阳以东可指麾而定。”语法:风行电击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清河公房彦藻,近秉戎律,略地东南,师之所临,风行电击。《旧唐书·李密传》
- 2 蜚刍挽粟
- 迅速运输粮草。
- 3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 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今夜倒下个空营,着悬羊击鼓,饿马提铃。”语法:悬羊击鼓,饿马提铃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 4 穿云裂石
- 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出处: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东坡一》:“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语法:穿云裂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声音之激越。示例:一个小小子走到鲍廷玺身边站着,拍着手,唱李太白《清平调》。真乃穿云裂石之声,引商刻羽之奏。(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 5 东声西击
-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出处: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语法:东声西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 6 击节叹赏
- 节:节拍;击节:打拍子;叹赏:赞叹赏识。指打着拍子欣赏诗文或艺术作品。形容对人的行为、言论、诗文、技艺等十分赞赏。出处:宋 王楙《野客丛书 阿房宫赋》:“击节叹赏,以谓善形容广大如此。”语法:击节叹赏动宾式;作谓语;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示例:他的钢琴演奏如此优美,听的人无不击节叹赏。
- 7 鼓腹击壤
- 同“击壤鼓腹”。出处:《隋书·儒林传·何妥》:“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期间。”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凿井耕田者不知自然,鼓腹击壤者不知帝力。”语法:鼓腹击壤作谓语、定语;指太平盛世。示例: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穷于丹穴,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治致升平,驱之仁寿。《旧唐书·李密传》
- 8 眦裂发指
- 眼角裂开,头发上竖。形容愤怒到极点。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语法:眦裂发指作谓语、状语;指十分愤怒。示例:梁实秋《怒》:“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眦裂发指,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
- 9 劈竹裂帛
- 帛,丝织物的总称。形容声音尖锐高亢,入耳难受。
- 10 龇牙裂嘴
- 见“龇牙咧嘴”。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杨雄、石秀都跟出前厅来看时,只见杜兴下了马,入得庄门,见他模样,气得紫涨了面皮,龇牙露嘴,半晌说不的话。”语法:龇牙裂嘴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吃饭一拿起饭碗,就龇牙裂嘴装鬼脸说:“怎么净吃小米,还不敌猪食。人家那边一天两顿面,我还嫌不合口味。”杨朔《熔炉》
- 11 刺心裂肝
- 谓悲痛至极。出处:明·张居正《答参军高梅庵》:“三十年生死之交,一旦遂成永隔,刺心裂肝,痛何可言。”语法:刺心裂肝作谓语、定语;用于心痛。
- 12 天崩地裂
- 比喻重大的事变。崩:倒塌。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大树坡义虎送亲》:“忽地乱喇的一声响亮,如天崩地裂,一件东西向前而坠。”语法:天崩地裂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变化巨大。示例:(1)即使天崩地裂也动摇不了他对党对祖国的一颗忠心。(2)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十几层的高楼霎时夷为平地。
- 13 风飑电击
- 飑:强风突然发作。风雨雷电交加。比喻风气或某种现象极盛。出处:汉·班固《答宾戏》:“游说之徒,风飑电击。”
- 14 风驰电击
- 形容迅速出击。出处:《六韬 龙韬 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不知所由。”语法:风驰电击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示例:王师北伐如宣王,风驰电击复土疆。宋 陆游《观运粮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