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战必危简介
忘战必危的意思
解释:
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语法:
忘战必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示例:
《晋书·杜预传》:“预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忘战必危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忘战者危
成语造句
- 1.老班长说得对!国虽安忘战必危啊!我们要把居安思危的思想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绝不能出现二世祖!
- 2.忘战必危,所以每个地球人心中都知道战争就在我们不远处。
- 3.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嵬秋犭尔,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 4.学以益才也。翻译求学是增加自己的才能。患生于疏忽,祸起于细微。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人材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用。受学重问,孰不能成。
- 5.韩雨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忘战必危,忘战必亡,八个大字,结束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彪悍授课……
- 6.国虽大,忘战必危,孙子的话,不知道有几人记得。
忘战必危相关词语
- 1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智者:聪明人;虑:思考,谋划;失:差错。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语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复句式;作分句;指不要过分自信。示例:鲁迅《花边文学 运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里的'失',是在非到盖棺之后,一个人的运命'终是'不可知。
- 2 尽锐出战
- 把所有的精锐部队派出作战。比喻派出了主力,用上了杀手锏出处:《晋书·苻生载记》:“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怒,尽锐出战。”语法:尽锐出战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示例:我们不能尽锐出战,得保存实力
- 3 痿不忘起
- 痿:肢体萎弱。肢体萎弱的人不忘起行。比喻意志坚强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韩信列传》:“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语法:痿不忘起作谓语;指意志坚强。
- 4 数典忘祖
- 数:数说;典:史册。数说着典籍;却忘记了自己祖宗的事。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现在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出处:《左传 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语法:数典忘祖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示例:我们要重视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免得出现数典忘祖的笑话。
- 5 短兵接战
-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出处:《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语法:短兵接战作宾语、分句;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示例:在短兵接战的时刻,勇者胜
- 6 四战之地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出处:《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语法:四战之地作宾语;指容易受攻击的地方。示例: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九回:“且东邻象州,西界桂平,又是四战之地。”
- 7 知安忘危
- 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了危险的时候出处: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语法:知安忘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救难解危
-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回:“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语法:救难解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9 正色危言
-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出处:《宋史 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语法:正色危言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10 阴疑阳战
-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出处:《周易 坤》:“阴疑于阳必战。”语法:阴疑阳战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清 魏源《寰海》诗:“城上旌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声。阴疑阳战玄黄血,电挟雷攻水火并。”
- 11 法贵必行
- 贵:崇高,可贵。法令贵在切实执行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德宗贞元十年》:“法贵必行,慎在深刻,裕其制以便俗,严其令以惩违微损有余,稍忧不足。”语法:法贵必行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 12 拯危济困
- 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语法:拯危济困作谓语、定语;指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示例:他立志成为一个拯危济困的人
- 13 治乱扶危
- 治:治理。治理乱世,扶持危局语法:治乱扶危作谓语、定语;指扭转危局。示例:他才是治乱扶危的合适人选
- 14 存亡危急之秋
- 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出处: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语法:存亡危急之秋作宾语;指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