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诸侯简介
八百诸侯的意思
解释:
指 殷 末八百诸侯国。
成语造句
- 1.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
- 2.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
- 3.通过盟津观兵,不期而会“八百诸侯”。
- 4.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
- 5.今者顺人将革,先天不违,大誓孟津,陈命景亳,三千列国,八百诸侯,不谋而同辞,不召而自至。
八百诸侯相关词语
- 1 日居月诸
- 居:音“积”,语助词,同“乎”;诸:语助词。指光阴的流逝。出处:《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晋·陶潜《命子》诗:“日居月诸,渐免子孩。”语法:日居月诸作分句;指光阴的流逝。示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3回:“日居月诸,见一心之妙用。”
- 2 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 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语法: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作宾语、分句;指人凭自己喜好待人。示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 3 百足之虫,至断不僵
- 百足:虫名,马陆,多足虫;僵:倒。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语法:百足之虫,至断不僵作分句、宾语;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 4 百伶百俐
- 形容非常聪明乖巧。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焦氏生得有六七分颜色,女工针指,却也百伶百俐,只是心肠有些狠毒。”语法:百伶百俐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及儿童。示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2回:“那儿子已长成四十多岁,百伶百俐,无所不知。”
- 5 百样玲珑
- 百:多;玲珑:玲珑敏捷。各方面都表现得灵活敏捷出处:清·洪昇《长生殿·悻恩》:“他情性多骄纵,恃天生百样玲珑。”语法:百样玲珑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 6 不如意事常八九
- 不顺心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出处:《白雪遗音·南词·十二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人言无二三。”语法:不如意事常八九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等。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些委屈连自己父母都不好说,真正叫‘有苦难言’。”
- 7 十万八千里
- 形容相距极远。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4回:“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语法:十万八千里偏正式;作宾语;形容相距极远。示例:丁玲《过年》:“说是从孙悟空那里学来的跟斗,一下可以翻过十万八千里。”
- 8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 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 9 百步穿杨
- 百步:一百步以外;杨:杨树。这里指柳叶。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选定的柳叶。形容射箭技巧娴熟。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语法:百步穿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射击技术高明。示例:(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 10 百年之柄
- 柄:权柄。形容长久的大权。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彪传》:“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语法:百年之柄作宾语;指长久的大权。
- 11 零七八碎
- 形容又零碎又乱。也指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出处:老舍《老张的哲学》:“今天买皮鞋,明天买白帽子,书钱花得不多,零七八碎差一点没叫我破产。”语法:零七八碎作定语、宾语;指杂碎。示例:陆天明《省委书记》:“这些零七八碎的事儿,您就别操心了。”
- 12 七纵八横
- 形容奔放自如。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语法:七纵八横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性格。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4回:“把新太太脸上也七纵八横的,抽了好几条血路。”
- 13 正经八百
- 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犹名副其实。出处:张天民《创业》第二章:“秦发愤却当了真,正经八百地说:‘抗美援朝的时候起的。’”语法:正经八百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示例:想想自己这一路上的表现,哪够上一个正经八百儿的大庆人?李汉平《“吓一跳”的故事》
- 14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出处:《晋书 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语法: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形容畏惧惊恐到极点。示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的一例。(毛泽东《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