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衣缩食简介
节衣缩食的意思
解释:
节:节约;节省;缩:缩减。省吃俭用;非常节俭。
出处:
宋 陆游《秋获歌》:“我愿邻曲谨盖藏,缩衣节食勤耕桑。”
语法:
节衣缩食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节俭。
示例:
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鲁迅书信集 致赵家璧》)
成语造句
- 1.小明的父母节衣缩食的让小明读完了大学。
- 2.她决定用节衣缩食攒下的钱供弟弟上学。
- 3.广大群众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粮财物支援灾区人民。
- 4.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节衣缩食,争分夺秒地辛勤工作,为的是让孩子能上得起学,能安心快乐地生活。
- 5.父亲为了儿女读书,节衣缩食,苦苦支撑。
- 6.做父母的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受苦,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英语翻译
- 英语:
live frugally
- 日语:
衣食(いしょく)を節約する,節約する,生活を切り詰(つ)める
- 俄语:
экономить во всём
- 其他:
<德>an Kleidung und Nahrung sparen <den Gürtel enger schnallen><法>économie sur les habits et la nourriture <restreindre son train de vie>
节衣缩食相关词语
- 1 白首一节
- 指年虽老而志节不衰。出处:《后汉书 吴良传》:“窃见臣府西曹掾齐国吴良资质敦固,公方廉恪,躬俭安贫,白首一节。”语法:白首一节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志向。
- 2 食无求饱
- 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语法:食无求饱作宾语、定语;指饮食要有节制。示例:老舍《特大的新年》:“可是初二祭财神,您还能讲君子食无求饱?”
- 3 衣食住行
-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出处: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语法:衣食住行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人的基本需要。示例: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北齐张肃俗墓》:“前后相继约两个世纪,衣食住行相互影响,极为显着。”
- 4 衣不盖体
- 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出处:唐·杜甫《进雕赋表》:“唯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语法:衣不盖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生活贫困。
- 5 缩衣啬食
- 指省吃省穿,生活节俭。出处:清 梅曾亮《崔恭人墓志铭》:“母缩衣啬食,区画综理,未尝使大人忧。”语法:缩衣啬食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节俭。
- 6 贞风亮节
- 犹言高风亮节。出处:南朝宋傅亮《故安成太守傅府君铭》:“高明远德,系轨于时;贞风亮节,流声累叶。”语法:贞风亮节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道德和行为。示例:他的贞风亮节值得我们学习
- 7 鲜衣美食
- 鲜:有光彩的。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德称此时虽然借寓僧房,图书满案,鲜衣美食,已不似在先了。”语法:鲜衣美食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生活优裕。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往往以为白种人都是对人来讲耶稣道理或开洋行的,鲜衣美食,一不高兴就用皮鞋向人乱踢。”
- 8 白衣尚书
- 东汉 郑均 的称号。
- 9 钟鸣鼎食
- 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豪华、排场。钟鸣:吃饭时敲钟;鼎食:列鼎而食。出处:唐 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语法:钟鸣鼎食联合式;作定语;常与之家连用。示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子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 10 缺衣少食
- 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出处:明李贽《焚书 复李渐老书》:“即此衣食之赐,既深以为喜,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而知也。”语法:缺衣少食作谓语、定语;指贫困。示例:他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
- 11 昌亭旅食
- 寄食南昌长亭处,借指寄人篱下出处:唐 王勃《白下驿饯别唐少府》诗:“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语法:昌亭旅食作宾语;指寄人篱下。
- 12 菲衣恶食
- 菲:微,薄。简单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出处:《宋史·李韶传》:“九重菲衣恶食,卧薪尝胆,使上下改虑易听,然后可图。”语法:菲衣恶食作宾语、定语;指生活俭朴。
- 13 末节细行
- 谓无关大体的细小行为。出处: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古之所谓小人儒者,亦不过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语法:末节细行作主语、宾语;用于生活。示例:我们得注意生活中的末节细行,但不能处事谨小慎微
- 14 易子而食
- 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语法:易子而食作谓语、定语;形容灾后的惨状。示例:有的是报告灾荒的严重情形,充满了“赤地千里”、“人烟断绝”和“易子而食”等触目惊心的字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