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绳而治简介
结绳而治的意思
解释: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出处: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语法:
结绳而治作谓语、宾语;指原始管理方法。
示例:
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
成语造句
- 1.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蓏。
- 2.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 3.结绳而治,安得镌文告成!夷吾又云‘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禅。
- 4.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5.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结绳而治相关词语
- 1 从天而降
- 天上掉下来的。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语法:从天而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出乎意料突然发生。示例: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万乞救我一救。(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 2 不教而诛
- 诛:杀或惩罚。事先不加教育;出错或犯法就惩罚或杀戮。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语法:不教而诛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示例: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 3 虚而不淈
- 虚:空;淈:枯竭。比喻越虚心求知,知识就会越渊博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语法:虚而不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焚林而田
- 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出处:《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语法:焚林而田作谓语、定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示例: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经训》
- 5 乘虚而入
- 虚:空隙。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施或兵力薄弱的地方进攻。也指趁着空虚或虚弱的地方侵入。也作“乘间而入”。出处:宋 张君房《去芨七筌》第120回:“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语法:乘虚而入偏正式;作谓语;多用于军事。示例:若各存意见,不能和睦,是自己先孤了,别人安得不乘虚而入。(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
- 6 治不忘乱
- 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发生动乱出处:《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语法:治不忘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强而后可
- 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语法:强而后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8 诲而不倦
- 诲:教诲,教导;倦:厌烦,疲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出处: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睹之效,然犹学而不厌,诲而不倦。”语法:诲而不倦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耐心教导别人。示例:《魏书·高允传》:“太皇太后以至德之隆,诲而不倦。”
- 9 鼓盆而歌
- 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 10 威而不猛
- 有威仪而不凶猛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语法:威而不猛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老舍《小坡的生日》:“却不如看门的印度人这样威而不猛,黑得适可而止。”
- 11 谲而不正
- 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出处:《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语法:谲而不正作谓语、定语;指人狡诈。
- 12 无功而返
- 指没有任何成效而回来出处: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攸县、安仁均须越过茶陵,派人去过,无功而返。”语法:无功而返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相继回店复命,却是无功而返。”
- 13 任重而道远
- 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 14 歃血而盟
- 歃血:口含血。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盟出处:《旧唐书·李道彦传》:“诸将与之歃血而盟,赤辞信之。”语法:歃血而盟作谓语、定语;指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