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电流公式

高中物理电流公式如下: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北境漫步2023-07-28 11:48:021

高中物理电流公式总结

  电流这部分内容成了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焦点之一。为了学好很定电流公式,我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电流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恒定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u03a9)}   3.电阻、电阻定律:R=u03c1L/S{u03c1:电阻率(u03a9?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u03a9),r:电源内阻(u03a9)}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u03a9),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u03b7=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u03b7: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 方法 :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真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V [或Rx<(RARV)1/2]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u03bcA;1kV=103V=106mA;1Mu03a9=103ku03a9=106u03a9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公式   1.电压瞬时值e=Emsinu03c9t 电流瞬时值i=Imsinu03c9t;(u03c9=2u03c0f)   2.电动势峰值Em=nBSu03c9=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u2032=(P/U)2R;(P损u2032: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u03c9: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u03c9电=u03c9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高中物理电流知识点   1、连续   即每秒钟有个电子通过导线的某一横截面。由于数量庞大,可以认为在任意一秒内通过该导线某一横截面的电子数相等,也就是导线中电流是连续的、稳定的,这是一个有形电路的实例。   2、分立   在非实物构成的无形电路中,间断的、分立的带电粒子通过某一横截面也是一种电流。当然,在满足v、r一定时是稳恒电流。   3、有形电路和无形电路   光电管电路由有形电路和无形电路构成。其中,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运动形成无形电路中的电流。如图1所示是工业生产中大部分光电控制设备用到的光控继电器的示意图,它由电源、光电管、放大器、电磁继电器等组成,当用绿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K时,产生光电效应,电路中形成电流。   再如X射线管电路,如图2所示,通电时,由阴极发出的电子使整个电路产生电流。   4、真电流(传导电流)和假电流(位移电流)   含电容器的交流电路,虽然电容器两极板间绝缘,不能通过电流,但由于电容器不断充放电,从效果看,似乎电容器也变得“通电流”了,所以有电容器“通交流,隔直流”的说法。   电容器能“通交流”与前面讲到的电流(传导电流)有区别,这种电流称为位移电流,它不是由电荷定向移动引起的,而是由于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发生变化引起的。此时连接电容器的导线中有传导电流通过,而电容器中存在位移电流。   位移电流在产生磁场效应上和传导电流完全等效,二者都会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但位移电流并没有实物载流子(定向移动的电荷),故它通过介质时不会产生热效应。
hi投2023-07-28 11:47:291

高中物理电流公式总结

  电流这部分内容成了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焦点之一。为了学好很定电流公式,我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电流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恒定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真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V [或Rx<RARV1/2]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公式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高中物理电流知识点   1、连续   即每秒钟有个电子通过导线的某一横截面。由于数量庞大,可以认为在任意一秒内通过该导线某一横截面的电子数相等,也就是导线中电流是连续的、稳定的,这是一个有形电路的实例。   2、分立   在非实物构成的无形电路中,间断的、分立的带电粒子通过某一横截面也是一种电流。当然,在满足v、r一定时是稳恒电流。   3、有形电路和无形电路   光电管电路由有形电路和无形电路构成。其中,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运动形成无形电路中的电流。如图1所示是工业生产中大部分光电控制设备用到的光控继电器的示意图,它由电源、光电管、放大器、电磁继电器等组成,当用绿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K时,产生光电效应,电路中形成电流。   再如X射线管电路,如图2所示,通电时,由阴极发出的电子使整个电路产生电流。   4、真电流传导电流和假电流位移电流   含电容器的交流电路,虽然电容器两极板间绝缘,不能通过电流,但由于电容器不断充放电,从效果看,似乎电容器也变得“通电流”了,所以有电容器“通交流,隔直流”的说法。   电容器能“通交流”与前面讲到的电流传导电流有区别,这种电流称为位移电流,它不是由电荷定向移动引起的,而是由于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发生变化引起的。此时连接电容器的导线中有传导电流通过,而电容器中存在位移电流。   位移电流在产生磁场效应上和传导电流完全等效,二者都会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但位移电流并没有实物载流子定向移动的电荷,故它通过介质时不会产生热效应。
大鱼炖火锅2023-07-28 11:47:091

高中物理电流公式总结?

  电流这部分内容成了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焦点之一。为了学好很定电流公式,我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电流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恒定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真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V [或Rx<RARV1/2]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公式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高中物理电流知识点   1、连续   即每秒钟有个电子通过导线的某一横截面。由于数量庞大,可以认为在任意一秒内通过该导线某一横截面的电子数相等,也就是导线中电流是连续的、稳定的,这是一个有形电路的实例。   2、分立   在非实物构成的无形电路中,间断的、分立的带电粒子通过某一横截面也是一种电流。当然,在满足v、r一定时是稳恒电流。   3、有形电路和无形电路   光电管电路由有形电路和无形电路构成。其中,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运动形成无形电路中的电流。如图1所示是工业生产中大部分光电控制设备用到的光控继电器的示意图,它由电源、光电管、放大器、电磁继电器等组成,当用绿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K时,产生光电效应,电路中形成电流。   再如X射线管电路,如图2所示,通电时,由阴极发出的电子使整个电路产生电流。   4、真电流传导电流和假电流位移电流   含电容器的交流电路,虽然电容器两极板间绝缘,不能通过电流,但由于电容器不断充放电,从效果看,似乎电容器也变得“通电流”了,所以有电容器“通交流,隔直流”的说法。   电容器能“通交流”与前面讲到的电流传导电流有区别,这种电流称为位移电流,它不是由电荷定向移动引起的,而是由于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发生变化引起的。此时连接电容器的导线中有传导电流通过,而电容器中存在位移电流。   位移电流在产生磁场效应上和传导电流完全等效,二者都会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但位移电流并没有实物载流子定向移动的电荷,故它通过介质时不会产生热效应。
水元素sl2023-07-28 11:46:401

高中物理光波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使用波长的定义式计算:λ=c/ν使用光量子计算:hc/ε动量λ=h/p
拌三丝2023-07-28 11:13:462

高中物理:第一宇宙速度怎么求

v×v=gr(v是第一宇宙速度,g是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是星球半径)具体请参照高中物理第二册(计算时注意统一单位!)第一宇宙速度是指物体围绕星球表面运行(必须贴地飞行,因为当高度增加时,物体在标准圆轨道上运行的速度总是低于第一宇宙速度)且星球对物体完全没有支持力时的速度,换句话说,万有引力完全提供向心力.
meira2023-07-28 10:50:542

高中物理单摆问题

求图
豆豆staR2023-07-26 14:39:483

求高中物理常数大全

物理课本上都有啊。。。
北境漫步2023-07-26 10:24:203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及常用常数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03: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61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61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61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07{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07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61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07也可以是m1v1+m2v2=m1v107+m2v207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07=(m1-m2)v1/(m1+m2) v207=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61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61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常数符号最佳实验值供计算用值真空中光速c299792458±1.2m·s-13.00×108 m·s-1万有引力常数G0(6.6720±0.0041)×10-11m3·s-26.67×10-11 m3·s-2阿伏加德罗(Avogadro)常数N0(6.022045±0.000031) ×1023mol-16.02×1023 mol-1普适气体常数R(8.31441±0.00026)J·mol-1·K-18.31 J·mol-1·K-1玻尔兹曼(Boltzmann)常数 k(1.380662±0.000041) ×10-23J·K-11.38×10-23 J·K-1理想气体摩尔体积Vm(22.41383±0.00070) ×10-322.4×10-3 m3·mol-1基本电荷(元电荷)e(1.6021892±0.0000046) ×10-19 C1.602×10-19 C原子质量单位u(1.6605655±0.0000086)×10-27 kg1.66×10-27 kg电子静止质量me(9.109534±0.000047)×10-31kg9.11×10-31kg电子荷质比e/me(1.7588047±0.0000049)×10-11 C· kg-21.76×10-11 C· kg-2质子静止质量mp(1.6726485±0.0000086)×10-27 kg1.673×10-27 kg中子静止质量mn(1.6749543±0.0000086)×10-27 kg1.675×10-27 kg法拉第常数F(9.648456±0.000027 )C·mol-196500 C·mol-1真空电容率ε0(8.854187818±0.000000071)×10-12F·m-28.85×10-12F·m-2真空磁导率μ012.5663706144±10-7H·m-14πH·m-1电子磁矩μe(9.284832±0.000036)×10-24 J·T-19.28×10-24 J·T-1质子磁矩μp(1.4106171±0.0000055)×10-23 J·T-11.41×10-23 J·T-1玻尔(Bohr)半径α0(5.2917706±0.0000044)×10-11 m5.29×10-11 m玻尔(Bohr)磁子μB(9.274078±0.000036)×10-24 J·T-19.27×10-24 J·T-1核磁子μN(5.059824±0.000020)×10-27 J·T-15.05×10-27 J·T-1普朗克( Planck)常数h(6.626176±0.000036)×10-34 J·s6.63×10-34 J·s精细结构常数a 7.2973506(60)×10-3 里德伯(Rydberg)常数R 1.097373177(83)×107m-1 电子康普顿(Compton)波长 2.4263089(40)×10-12m 质子康普顿(Compton)波长 1.3214099(22)×10-15m 质子电子质量比mp/me1836.1515
善士六合2023-07-26 10:23:171

高中物理的所有常量能帮忙总结一下吗?(数字最好标准一些)

G单位不对
无尘剑 2023-07-26 10:22:471

什么情况下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东边落下。高中物理。

假如你在一架飞机上,沿着某一条纬线飞行,而且飞机飞行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并且速度比地球自转速度快,那么,当你从夜半球飞向昼半球的时候,太阳将在你飞行方向的前方(即西方)出现并向你靠近,就好像太阳从西方升起一样。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问题有所帮助~~
mlhxueli 2023-07-25 15:33:162

求一个高中物理加速度比例式

加速度比为k位移 1:k^2速度 1:k
LuckySXyd2023-07-25 13:12:433

高中物理3

15/(V1+v2)=0.75(15-9)/v1=9/(v2-v1)解上述两个方程,得:v1=40/7 km/h,v2=100/7 km/h
肖振2023-07-24 10:39:591

高中物理热学分子动理论:当温度升高时,所有分子都运动的更激烈了。 这句话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

A、气体对容器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的碰撞引起的,故A正确;B、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间作用力最小,所以当分子从大于r0处增大时,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故B错误;C、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时,分子间的势能最小,分子可以从距离小于r0的处增大分子之间距离,此时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故C错误;D、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越大,因此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掺入其它元素,故D正确.故选:AD.
tt白2023-07-24 10:00:282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求物质所含分子数的公式

物质所含分子数n=n0*N n0阿伏伽德罗常数 N物质的量N=m/m0 m物质质量 m0m物质摩尔质量标准状况下理想气体 N=V/22.4L
小白2023-07-24 09:58:291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分子动理论知识点

  分子动理论是物理选修3-3课本的内容,高中生要重点关注其中的知识点。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选修3-3分子动理论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选修3-3分子动理论知识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Ⅰ.微观量: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分子质量m0.   Ⅱ.宏观量:物体的体积V、摩尔体积Vm,物体的质量m、摩尔质量M、物体的密度u03c1.   特别提醒: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任何两种物质之间。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   (3)图像:   理解+记忆: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内能   ①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   ②物体的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取决于温度)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与热传递都使物体的内能改变   特别提醒:   (1)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势能不一定就越大,如0 ℃的水结成0 ℃的冰后体积变大,但分子势能却减小了。   (2)理想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为零,故分子势能忽略不计,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只与温度有关。   (3)内能都是对宏观物体而言的,不存在某个分子的内能的说法,由物体内部状态决定。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   理想气体   宏观上:严格遵守三个实验定律的气体,实际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实验气体可以看成理想气体   微观上:理想气体的分子间除碰撞外无其他作用力,分子本身没有体积,即它所占据的空间认为都是可以被压缩的空间.故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与体积无关(即理想气体的内能只看所用分子动能,没有分子势能)   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分子频繁的撞击器壁的结果   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①气体的平均分子动能(宏观上即:温度)   ②分子的密集程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宏观上即:体积)   高中物理选修3-3重要知识点   分子热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1)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力可以忽略,因此分子间除碰撞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故气体能充满它能达到的整个空间。   (2)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且时而变化,大量分子的速率按“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   (3)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加,分子的平均速率将增大(并不是每个分子的速率都增大),但速率分布规律不变。   单晶体多晶体   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如食盐小颗粒,这样的晶体就是单晶体(单晶硅、单晶锗)。   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体排列而成,这样的物体叫做多晶体,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
九万里风9 2023-07-24 09:58:251

求高中物理所有理论知识(定律.定理) 比如楞次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F=ma
Chen2023-07-24 09:57:363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

因为分子力而吸引、表明a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分子力最大、a的动能不一定最大、速度还在增加、动能还在增大、除非此瞬间分子力突变为0或方向改变、否则怎么正确?
肖振2023-07-24 09:57:363

高中物理所有守恒定律和公式

动量守恒定律公式: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可表述为: m1v1+m2v2=m1v1′+m2v2′(等式两边均为矢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在有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也有类似的结论成立,这个规律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其数学表达式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 E机o=E机t(或mgho+1/2mv^2o=mght+1/2mv^2t), △Ek=-△Ep。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是物质的属性,它不是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bikbok2023-07-24 09:44:551

高中物理上面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怎么用?

0.5mgh=0.5mv^2机械能守恒!这个是最简单的解释,要加在什么条件下完成的话就要向楼下的那个说的那些条件。(质点(或质点系)在势场中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和保持不变;或称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之和不变)注意是有先决条件的,这是高中的宏观物理的一些条件限制!!!
凡尘2023-07-24 09:44:162

高中物理公式?

你的问题太空洞,应该说江苏的学业水平测试今年是很简单的。所用公式都是课本上黑体字中的,你把必修一、二看完,选修1-1基本没有公式。只要认真听课,一定能过关的。如果要考A的话,要多下点功夫。
肖振2023-07-24 09:43:043

高中物理会考主要公式

力学公式: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基础的东西,重点!)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选择题总是见到)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不经常考)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电学公式: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u2022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动量守恒不太重要,动能守恒很重要
ardim2023-07-24 09:42:462

初高中物理公式(人教版)

你去买本公式本不就解决了吗 几块钱
余辉2023-07-24 09:42:392

问一道高中物理题,关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B
大鱼炖火锅2023-07-23 19:29:224

高中物理简单问题

1 假设每个电池电动势为U ,内阻为r,那么n个串联,E=nU,总电阻=R+nr I=nU/(R+nr)如果并联,总电压为U,内阻r/n I=U/(R+r/n) 由于电流相等 解出r=R2 E/(R+r) =I 2E/(R+2r) =1.5I 可以解出R/r=2/13 I=2/(1+R)=2.5/(2.5+R)=4/(r+R) 解出 R=5欧姆 c的内阻r=7欧姆
gitcloud2023-07-23 19:07:234

高中物理问题

老师是这么讲解的:克服大气压强做的功:W1=1.2*101300*0.0005=60.78向上提起水银柱做的功:W2=0.5*13600*9.8*0.0005*1.2*1.2=47.98W=W1+W2=60.78+47.98=108.8 J这样就符合答案了.倒!!!等下周问下老师再结贴
铁血嘟嘟2023-07-23 19:07:093

高中物理的问题?

是这样的:
CarieVinne 2023-07-23 19:07:052

高中物理的问题?

高中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中阶段,物理属于必学学科,即便是文科生,同样需要学习物理,而对于理科生而言,物理更是高考的重要考试科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好物理是对每个高中生的基本要求。物理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不同,物理作为理工科科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同时,物理也有一定的“可触性”,在大量的物理实验当中,很多物理原理和定律,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这又增加了物理学习的趣味性。但是,由于物理学科本身就属于比较难懂的学科,很多即便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但是仍然不能让学生顺利的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生的物理学习,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么,具体而言,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物理学习兴趣不高 不管是学习什么,学习兴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缺乏学习兴趣,则可能增加学习中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对知识的吸收。在高中生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高始终是高中生面临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对于一些高中生而言,物理知识抽象难懂,物理题目更是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授课能容也智能囫囵吞枣的接受,知识掌握不精,进而就陷入了物理学习的恶性循环当中。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表现消极,和老师的课堂互动非常少,在课下时间,除了完成基本的物理作业外,学生也很少主动学习 其他物理知识,可以说,这些都是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的直接体现,这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物理成绩。 针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基础和关键。其一是学生要主动和老师沟通,对于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要及时和老师讲明,通过老师的帮助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应对基本的课后作业和考试,同时,在提高知识的理解能力之后,个人学习的自信心也会提升,进而物理学习兴趣也会不断提高;其二是多参加物理实验操作,与单纯枯燥的课堂学习相比,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更高,所以学生要多参与到实验当中,在实验中体验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定律的形成,同时也锻炼个人的实验操作能力,这同样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三是注重与同学之间的探讨,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往往更有乐趣,在讨论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二、物理学习缺乏系统性 物理学科是一个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系统性比较强的学科,以力学学习为例,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上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知识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同时,力学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不管是电学还是磁学,在其学习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应用力学的知识。物理学习本身是完整的,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实现系统性学习,将物理知识内容拆分,或者完全不进行知识间的联系,最终获得的知识比较散乱,时间一长,或者学习内容增多,都会导致知识遗忘或混乱,不利于物理知识的熟练掌握。所以说,物理学习缺乏系统性,也是目前高中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针对物理学习缺乏系统性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高中生形成物理学习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温故而知新”,对于已经学习的内容,不能教师讲完,自己也就抛在一边,要多复习,多巩固,能够熟练应用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要提前预习,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同时接触已经学习的、正在学习的和即将学习的内容,在同时接触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能够更好的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主动的将知识进行知识链条的整理,进行形成知识学习的系统;其次是在学习过程中多比较,将物理知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找到关联和不同,这对物理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同样有重要的帮助。 三、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外,在高中生物理学习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喜欢“浅尝辄止”,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一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例题讲授,而一旦题目变换,就找不到解题方法,最终放弃学习。所以说,针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多问“为什么”,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物理定律和解题思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知识,灵活应用物理知识。 百度文库 高中物理的问题百度文库高中物理的问题
韦斯特兰2023-07-23 19:06:421

高中物理的问题?

如果斜面粗糙程度不足(μ<tanα,物体可自由下滑),当然是选择 D 。如果斜面足够粗糙(μ≥tanα,物块滑到最高点后不再下滑),则选择 A 和 C 。由于地面光滑,物块对斜面体压力(弹力)以及摩擦力的水平分力的方向均向右,推动斜面体加速向右运动,如果斜面粗糙程度不足,物块先上滑再下滑的过程中始终对斜面体施加压力,且下滑过程摩擦力向左的水平分力没有压力向右的水平分力大,斜面体受到的合力一直向右推动斜面体加速运动,直到物块下滑到斜面底部二者分离为止。分离后,斜面体不再受到压力、不再加速,速度达到最大值。如果斜面足够光滑,物块滑到最高点后相对斜面面静止,二者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保持匀速运动,此时速度自然达到最大。
陶小凡2023-07-23 19:06:252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公式

1、自由落体公式:初速度Vo=0,末速度V=gt,下落高度h=1/2gt的平方。自由落体是指常规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初速度为零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2、当物体受到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过程,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古希腊的学者们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阐述了这种观点,他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绝对与它们的重量成正比。
苏萦2023-07-23 19:03:001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计算加速度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楼上正解!
NerveM 2023-07-23 18:47:562

高中物理之原子核之结合能、比结合能

想要写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有同学问了一个高中物理选择题,要求比较核反应前反应物与反应后生成物的结合能大小。 结合能是原子核物理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高考大纲对应要求级别为I,因为结合能对于原子核的其他章节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不从考试的角度也需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高中物理必修3-5第3版中是这样表述结合能的: 原子核是核子凭借核力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要把它们分开,也需要能量,这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结合能并不是由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而具有的能量,而是为把核子分开而需要的能量。 要理解结合能需要考虑 核力做功 ,简单定性描述可以这样用核力做功解释结合能:单个质子和中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由于核力做正功释放能量,这个能量就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相应地,要使原子核再分解为核子(质子和中子),由于要克服核力做功,就必须给予和结合过程释放的等值能量。但是原子核的结合能很难直接测量,掌握了结合能概念之后,我们可以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计算出具体原子核的结合能。 利用结合能之差可以求解核反应的核能: 释放的核能=核反应后的结合能-反应前的结合能 。有了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前面说的那个问题了,可以定性判断对于放能核反应,核反应生成物的结合能大于反应前反应物的结合能。 最后再提一下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它的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反例:铀238的平均结合能与氦4的平均结合能分别为7.5MeV、7.03MeV,但后者远比前者稳定。这里要说一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也会出现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那种尴尬场面,还记得初中物理中的速度概念与高中物理中的速度吗?在特定学习阶段,由于认知水平及其他因素所限,我们不必追究某些问题的对与错,这里只是渗透一下,激发同学们努力学习,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解决自己心里的困惑。) 比结合能图像 是学好核能的关键,分析图像,会得到很多启示。 两头高,中间低,说明中等质量的核比结合能教大,核子间结合较为紧密,原子核比较稳定。重核及轻核的比结合能较小,核子间结合比较松散,原子核不是很稳定。结合得比较松的原子核变到比较紧的原子核需要向外释放核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两种方式获取核能。 题外话观察图像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氢弹比原子弹厉害。由图可以看出轻核聚变,单个核子反应前后的结合能变化是重核裂变单个核子反应前后结合能变化的4-5倍。 牛刀小试 欢迎关注,获取更多物理学习内容。 u200b
苏萦2023-07-23 15:29:041

高中物理。。 “核子的平均质量”和“结合能”的大小有没有关系? “结合能”和“比结合能”呢?

质量和比结核能,有关系,成反比
铁血嘟嘟2023-07-23 15:29:032

求初高中物理书本中关于 "音" 的所有概念及计算公式

初中物理课本简直没什么好说的。。高中物理课本也讲得太浅了。如果要“所有”的公式,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归根到本质就是...建议你去看一下大学物理。。。
铁血嘟嘟2023-07-23 14:24:152

转速和角速度线速度的转化公式以及过程,高中物理高一理科

转速=角速度/2π=线速度/半径/2π线速度=角速度*半径=转速*2π*半径角速度=线速度/半径=转速*2π
苏萦2023-07-22 13:47:101

高中物理所有的公式重点有哪些?

动量是一个矢量,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P=mv 动量与能量的关系, P=√(2mE) (√为根号) 库仑定律 F=k*q1*q2/r^2 场强 E=F/q (适用于任何电场) E=kQ/r^2 (只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 电势能 与重力势能差不多,它与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 电势差 Uab=Ua-Ub U=E*d 电容 C=Q/U (Q为电容所带电荷量,U为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C=(εrs)/(4πkd) (ε为电介质常数) 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 磁场强度 B=F/IL 磁通量 Φ=BSsinθ (θ为B与S的夹角) Φ=BS (当B与S垂直时) 洛伦滋力 F=qVBsinθ (θ为V与B的夹角) 电磁感应 产生的感应电压 E=(ΔBS)/φ=(BΔS)/φ=BlV 感应电流 I=E/R (R为电阻) 楞次定律,即右手定则 让磁感线穿过掌心,大拇指指向导线的运动方向,那么四指指向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光电效应公式 Ekm =hν-W ( Ekm 为逸出电子的最大动能)
墨然殇2023-07-21 09:23:283

高中物理磁感应强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磁感应强度是指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下面我整理了磁感应强度定义及计算公式,供大家参考!1 高中物理磁感应强度定义 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是一定的,方向与该点的电场方向相同或者相反。电流在磁场中某处所受的磁场力(安培力),与电流在磁场中放置的方向有关,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最小,等于零;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的安培力最大。 点电荷q以速度v在磁场中运动时受到力f 的作用。在磁场给定的条件下,f的大小与电荷运动的方向有关 。当v 沿某个特殊方向或与之反向时,受力为零;当v与这个特殊方向垂直时受力最大,为Fm。Fm与|q|及v成正比,比值 与运动电荷无关,反映磁场本身的性质,定义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即。B的方向定义为:由正电荷所受最大力Fm的方向转向电荷运动方向 v 时 ,右手螺旋前进的方向 。定义了B之后,运动电荷在磁场 B 中所受的力可表为 F= QVB,此即洛伦兹力公式。 除利用洛伦兹力定义B外,也可以根据电流元Idl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df=Idl×B来定义B,或根据磁矩m在磁场中所受力矩M=m×B来定义B,三种定义,方法雷同,完全等价。 1 磁感应强度计算公式是什么 B=F/IL=F/qv=E/v =Φ/S F:洛伦兹力或者安培力; q:电荷量; v:速度; E:电场强度; Φ(=ΔBS或BΔS,B为磁感应强度,S为面积):磁通量; S:面积; L:磁场中导体的长度。 定义式:F=ILB。 表达式:B=F/IL。 1 磁感应强度表达式 在国际单位制(SI)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简称特(T)。在高斯单位制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高斯(Gs ),1T=10KGs等于10的四次方高斯。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电场强度E对应的描述磁场的基本物理量被称为磁感应强度B,而另一辅助量却被称为磁场强度H,名实不符,容易混淆。通常所谓磁场,均指的是B。 B在数值上等于垂直于磁场方向长1 m,电流为1 A的直导线所受磁场力的大小。 B= F/IL ,(由F=BIL而来)。 注: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是客观存在的,与是否放置通电导线无关,定义式F=BIL中要求一小段通电导线应垂直于磁场放置才行,如果平行于磁场放置,则力F为零
FinCloud2023-07-20 10:52:441

高中物理中具体有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

磁通量不是矢量
水元素sl2023-07-20 10:23:253

高中物理的曲线运动公式大全?????

微积分+三大力学
黑桃花2023-07-20 10:04:353

高中物理关于加速度所有公式

a=速度改变量/时间改变量2aS=V(t)2—V.2只受重力:a=g初速度为0:Vt=at总的来讲:由基本公式(Vt=Vo+at)和(S=Vot+|/2at2)来推导;向心加速度a:a=V2/R=rw2F=ma
铁血嘟嘟2023-07-18 14:10:425

高中物理+天体运动中卫星的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详细推导过程

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牛顿第二定律知GMm/R2=ma所以a=GM/R2
tt白2023-07-18 14:10:362

高中物理e=nbsw中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为什么题目里用rad/s这个单位来

rad/s就是弧度每秒啊
kikcik2023-07-17 08:40:132

高中物理中的角速度怎么算?我不明白如何转化成rad/s这个单位

角速度定义式ω=ψ/t角度单位rad时间单位s角速度单位rad/sω=2π/TT=2S(注意角度是有单位的2πrad)ω=πrad/s
肖振2023-07-17 08:40:091

高中物理中角速度的含义

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叫做“角速度”。角速度的单位是弧度/秒,读作弧度每秒。它是描述物体转动或一质点绕另一质点转动的快慢和转动方向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角位移的时间变化率叫瞬时角速度(亦称即时角速度),单位是弧度•秒-1,方向用右手螺旋定则决定。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ω是一个恒量,可用运动物体与圆心联线所转过的角位移Δθ和所对应的时间Δt之比表示ω=△θ/△t。
Jm-R2023-07-17 08:40:011

高中物理选修3-3 气体的内能和什么有关

1、气体的内能与分子动能(温度)和分子势能(体积)有关说的是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温度和体积物质的量2、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与吸热/放热和做功有关说的是改变物体内能大小的方法1,做功2.热传递
西柚不是西游2023-07-17 08:38:441

高中物理选修3-3 气体的内能和什么有关

第一点。。第二点说的比较笼统,第一点说的是本质
豆豆staR2023-07-17 08:38:442

高中物理: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分别是什么? 谢谢

量常用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单位量纲长度L米(又称“公尺”)mL质量m千克(又称“公斤”)kgm时间t秒sT电流I安培AQ或者I热力学温度T开尔文KΘ物质的量n摩尔molN发光强度Iv堪德拉cdJ仅供参考!
苏萦2023-07-17 08:27:531

高中物理中的7个国际制基本单位是哪7个?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一系列由物理学家订定的基本标准单位.缩写为SI. 国际单位制共有七个基本单位. 1、长度: 米(m) 2、质量:千克(kg) 3、时间:秒(s) 4、电流:安培(A ) 5、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6、发光强度:坎德拉(cd) 7、物质的量:摩尔(mol) 满意请采纳!
韦斯特兰2023-07-17 08:27:511

高中物理: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分别是什么? 谢谢U0001f60a

量 常用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单位量纲 长度 L 米(又称“公尺”) m L 质量 m 千克(又称“公斤”) kg m 时间 t 秒 s T 电流 I 安培 A Q或者I 热力学温度 T 开尔文 K Θ 物质的量 n 摩尔 mol N 发光强度 Iv 堪德拉 cd J 仅供参考!
小白2023-07-17 08:27:501

高中物理中的7个国际制基本单位是哪7个?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一系列由物理学家订定的基本标准单位.缩写为SI. 国际单位制共有七个基本单位. 1、长度: 米(m) 2、质量:千克(kg) 3、时间:秒(s) 4、电流:安培(A ) 5、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6、发光强度:坎德拉(cd) 7、物质的量:摩尔(mol) 满意请采纳!
阿啵呲嘚2023-07-17 08:27:331

高中物理电学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电学公式大全如下:一、电流强度:I=Q电量/t。二、电阻:R=ρL/S。三、欧姆定律:I=U/R。四、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五、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2(1)、W=UIt=Pt=UQ(普适公式)。(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4)、U1/U2=R1/R2(分压公式)。(5)、P1/P2=R1/R2。
mlhxueli 2023-07-16 13:07:402

真心不懂高中物理课本的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通电导线切割磁感线2闭合线圈内磁通量变化
豆豆staR2023-07-15 09:40:094

一道高中物理题

设路程为S 可算出速度为S/T1 S/T2 一起总的速度为S/T1+S/T2 时间为t1t2/t1+t2
Ntou1232023-07-15 09:25:023

高中物理~~

为了讲题方便,换一下题目中的参数,设人不走扶梯自动上的时间为a=t1,人走扶梯不动的时间为b=t2 ,设楼距离为1 扶梯的速度为1/a,人速度为1/b,则一起走的时间为1/(1/a+1/b),繁分式化简后得到ab/(a+b)
wpBeta2023-07-15 09:25:012

高中物理 【例2】在彩色电视机的显像管中,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在高压 U 作用下被加速,形成

在彩色电视机的显像管中,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在电压为U的高压作用下被加速,形成电流为I的平均电流,设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如果打在光屏上的高速电子全被荧光屏吸收,求荧光屏受到的平均作用力.请不要抄百度或问问上的
gitcloud2023-07-15 09:21:521

高中物理 急需

1/2mv*2=ue,v=镙瑰佛2ue/m锛孖=Q/t=nsv n=I/sv N=ns陇l=I陇l/v 鎶妚甯〉叆
善士六合2023-07-15 09:21:522

高中物理题(有关电流 选择题 不需过程 只需答案)急急急!!!

D
北有云溪2023-07-15 09:21:482

高中物理、竖直上抛运动

△t范围[4v0/t,6v0/t)△t=4v0/t时,距地面最高,此时以初速度为v0的物体刚好到达最高点,因此改最大高度为v0^2/2g
Jm-R2023-07-14 07:35:353

高中物理竖直上抛运动

FinCloud2023-07-14 07:35:343

高中物理竖直上抛运动公式总结

  竖直上抛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竖直上抛运动公式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竖直上抛运动公式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g=9.8m/s2u224810m/s2)   3.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听得懂   高中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听讲,把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用心来听,熟记高中物理概念定义,这是“知其然”,老师讲解的过程就是“知其所以然”,听懂,才会运用。   记牢固   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定义、定律、结论等,不要把这些看成可记可不记的知识,轻视了,高中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运用就会受阻,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就会因概念不清而丢分,掌握三基本:基本概念清、基本规律熟、基本方法会,这些都是要记住的范畴。只有这样,高中生学习物理才会得心应手,各种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会运用   会运用才是提高成绩的根本,就是对概念、公式等要掌握灵活,活学活用,不是死记硬背,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公式的运用也是做到灵活多变,以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比如对于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什么是动量、为什么动量会守恒这些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学起来就是枯燥的,甚至是难于理解的,而这些知识又影响着整个力学的学习过程,所以,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试着把这些概念化的内容融于各种题型中,将其内化成高中生的基本知识,另辟思路,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学习效益会翻倍。   练得熟
ardim2023-07-14 07:35:241

高中物理光学的公式都有哪些啊~

n=c/v 同一介质中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sinC=1/n全反射的临界角 c=λf λ=dΔx/l 双缝干涉测定波长E=Hv-W 光电效应最大初动能基本就这些了
黑桃花2023-07-14 07:02:552

高中物理

解:由C=ε0S/d得:S=Cd/ε0=2*10^(-6)*0.1*10^(-3)/8.85*10^(-12)=22.6m^2,一般的窗户尺寸为30cm*80cm,大小为0.24m^2,可见每极板的面积远大于一扇窗户的面积,大约是94倍。
北境漫步2023-07-13 09:35:223

高中物理:为什么B衰变中放出的电子能是连续分布的?而阿尔法衰变中放出粒子能是不连续分布的?谢谢老师

这个结论(如题)从哪来的?感觉这个结论本身就不对。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3 09:27:281

高中物理题

α衰变释放出氦核两个质子和两个种子共四个核子,β衰变只是高速电子流,不属于核能衰变。所以最终原子核是有核子(N-4)个
此后故乡只2023-07-13 09:27:282

《天然放射现象之衰变》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要求】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掌握核衰变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原理,了解质子、中子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过程。   【知识再现】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某些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这些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种类和性质   α射线——高速的α粒子流,α粒子是氦原子核,速度约为光速1/10,贯穿能力最弱,电离能力最强。   β射线——高速的电子流,β粒子是速度接近光速的负电子,贯穿能力稍强,电离能力稍弱。   γ射线——能量很高的电磁波,γ粒子是波长极短的光子,贯穿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二、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   2.衰变规律:α衰变X→Y+He;   β衰变X→Y+e   3.α衰变的实质:某元素的原子核同时发出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即氦核)2H+2n→He   β衰变的实质:某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发射出一个电子。即n→H+e+(为反中微子)   4.γ射线:总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产生的,不能单独放出γ射线.γ射线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实质是元素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产生的`某些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而辐射出光子.   三、半衰期   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它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结果,不是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所需经历的时间。   2.决定因素: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等)或化学状态(如单质或化合物)无关.   四、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质子的发现:N+He→O+H   2.中子的发现:Be+He→C+n   3.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发现:   Al+He→P+nP→Si+e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1)利用它的射线;   (2)做示踪原子。   知识点一三种射线的特性   人们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天然存在的元素,有的也有放射性。放射出来的射线共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对比如下:   【应用1】如图,放射源放在铅块上的细孔中,铅块上方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已知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有α、β、γ三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α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β射线   B.甲是β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α射线   C.甲是γ射线,乙是α射线,丙是β射线   D.甲是α射线,乙是β射线,丙是γ射线   导示:天然放射现象发出的射线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他们分别带正电、负电、不带电。再结合左手定则,可知:甲是β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α射线。故答案应选B。   知识点二半衰期的理解   放射性元素经n个半衰期未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N和原有原子核数N0间关系为:N=N0(1/2)n,对应的质量关系为:m=m0(1/2)n   【应用2】14C是一种半衰期为5730年的放射性同位素。若考古工作者探测到某古木中14C的含量为原来的1/4,则该古树死亡时间距今大约()   A.22920年B.11460   C.5730年D.2865年   导示:生物体内的14C在正常生活状况下应与大气中14C含量保持一致。但当生物死亡后,新陈代谢停止,体内14C不再更新,加之14C由于不断地衰变其含量逐渐减少,据半衰期含义可推知:该生物化石已经历了2个半衰期,从而可知该生物死后至今经历了大约5730×2=11460年。   故答案应选B。   对半衰期两种典型错误的认识:   1、N0个某种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衰变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T,全部衰变了;2、8个某种放射性元素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衰变了4个,再经过一个半衰期T,又衰变了2个.事实上,半衰期是对大量放射性原子核的一个统计规律,而对于少量的核,并不适用。   类型一衰变次数的计算   【例1】(20XX年上海卷)衰变为要经过m次a衰变和n次b衰变,则m,n分别为()   A.2,4B.4,2   C.4,6D.16,6   导示:假设变为的过程中,发生了m次α衰变和n次β衰变.则其核反应方程为   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列出方程   92=82+2m-n238=222+4m   以上两式联立解得:m=4,n=2   故应选B   求解衰变次数的方法除了上述解法之外,还可以利用两种衰变的特点来求解.每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核的质量数不变.而每发生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因由变成质量数减少16,所以可以确定α衰变次数,然后再利用电荷数守恒确定β衰变的次数。   类型二磁场中的衰变问题   粒子的衰变问题经常与磁场结合出现。   【例2】(07届南京市第一次调研测试)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静止的氡原子核(),由于衰变它放出一个粒子,此粒子的径迹与反冲核的径迹是两个相互外切的圆,大圆与小圆的直径之比为42∶1,如图所示。那么氡核的衰变方程应是下列方程的哪一个()   A.B.   C.D.   导示:根据左手定则,如果是α衰变,α粒子与新核均带正电,而运动方向相反,则轨迹圆应外切。如果是β粒子,则应该内切。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中动量守恒.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1+mv2=0,所以产生的新核与衰变粒子(α粒子或β粒子)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___可见放射性元素衰变时,产生的新核和放出的粒子在同一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电荷量成反比。故选B。   衰变原子核是在匀强磁场中衰变且衰变方向与磁场垂直,其运动轨迹圆的特点:   α衰变:外切,转向相同   β衰变:内切,转向相反   注意:当衰变原子核静止时,由___知,半径之比等于电量的反比。   1.(20XX年上海卷)一置于铅盒中的放射源发射的a、b和g射线,由铅盒的小孔射出,在小孔外放一铝箔后,铝箔后的空间有一匀强电场。进入电场后,射线变为a、b两束,射线a沿原来方向行进,射线b发生了偏转,如图所示,则图中的射线a为_______射线,射线b为______射线。   2.铀裂变的产物之一氪90(Kr)是不稳定的,它经过一系列衰变最终成为稳定的锆90(Zr),这些衰变是()   A.1次α衰变,6次β衰变B.4次β衰变   C.2次α衰变D.2次α衰变,2次β衰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   B.β射线为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   C.用加温、加压或改变其化学状态的方法都不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   D.原子核经过衰变生成新核,则新核的质量总等于原核的质量   4.(20XX年广东卷)⑴放射性物质和的核衰变方程为:   方程中的X1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X2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   ⑵如图所示,铅盒内装有能释放α、β和γ射线的放射性物质,在靠近铅盒的顶部加上电场E或磁场B,在图(a)、(b)中分别画出射线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在所画的轨迹上须标明是α、β和γ中的哪种射线)   答案:1.g、b;2.B;3.C;   4.(1)X1代表的是(或α),X2代表的是(或β)、(2)如图所示
凡尘2023-07-13 09:27:261

高中物理,b衰变不是放出电子么?质子数怎么增加了?

放出电子是因为核内的一个中子。裂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荷守恒
左迁2023-07-13 09:27:241

高中物理中,原子衰变和射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衰变就有a射线么?那y射线和a,B衰变有什么关系?

α衰变当然有α射线 β衰变当然有β射线 γ射线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而产生的 举个例子: 钴-60会β衰变变成镍-60,而此时产生的镍-60是不稳定的,称为激发态,它要回到稳定态就通过发射伽马射线降低自身能量态.
CarieVinne 2023-07-13 09:27:241

高中物理中,原子衰变和射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α衰变当然有α射线β衰变当然有β射线γ射线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而产生的举个例子:钴-60会β衰变变成镍-60,而此时产生的镍-60是不稳定的,称为激发态,它要回到稳定态就通过发射伽马射线降低自身能量态。
hi投2023-07-13 09:27:191

急!高中物理圆周运动的公式是什么?所有的有关公式啊

角速度w=2派/T,线速度=角速度×半径r,周期=2派÷角速度w,向心力=质量m×半径r×角速度r的平方
铁血嘟嘟2023-07-13 09:25:052

高中物理:电磁打点计时器的那个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怎么求?

根据纸带上的点,可以知道位移和时间,一般取六段位移算 a=[(x1 x2 x3)-(x4 x5 x6)]/9T^2
此后故乡只2023-07-12 10:14:133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的逐差法是怎么推导的?就是a=<(x6+x5+x4)-(x3+x2+x1)>╱9t∧2

x6-x5=x5-x4=x4-x3=x3-x2=x2-x1=at^2所以:x6-x3=3at^2x5-x2=3at^2x4-x1=3at^2以上三式等式左边相加等于等式右边相加:(x6-x3)+(x5-x2)+(x4-x1)=9at^2整理可得结论。
善士六合2023-07-12 10:14:131

高中物理:电磁打点计时器的那个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怎么求?

物理实验需要亲自操作来验证,但是在中国亲自操作实验有很多限制,给你介绍一个能在网上亲自操作实验的网站,上面可以操作体验初中所有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而且在你操作过程中会实时告诉你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升到高中还可以操作高中物理、化学实验,可根据你的实际需要去选择。来源:物理化仿真试验网
meira2023-07-12 10:14:103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的逐差法是怎么推导的?就是a=<(x6+x5+x4)-(x3+x2+x1)>╱9t∧2

由题可知21(x1+x2)+12x2=2010x1+x2+x3=2(x1+x2)x1+x2=(2010-12x2)/21又所有数字由自然数构成当x2=10时x1+x2=(2010-120)/21=90最大x1+x2+x3=2(x1+x2)=180最大
善士六合2023-07-12 10:14:102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重要知识点讲解   基本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最核心公式   末速度与时间关系:Vt=Vo+at   位移与时间关系:x=Vot+at^2/2   速度与位移关系:Vt^2-Vo^2=2as    ●重要公式补充   (1)平均速度V=s/t;   (2)中间时刻速度V(t)=(Vt+Vo)/2=x/t;   (3)中间位置速度V(s)=[(Vo^2+Vt^2)/2]1/2;   (4)公式推论Δs=aT^2;备注:式子中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这个公式也是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实验的原理方程。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⑴受恒外力作用   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2√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2   一、 基本关系式   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 推论   1、 vt/2=v=(v0+v)/2   2、△x=at2 { xm-xn=(m-n)at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 :Vn=1:2:3: :n   (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   X1: X2: X3: :Xn=1: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全时间t之比   t1:t2:t3::tn=1:√2:√3::√n   (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1、改变观念   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从头开始。   2、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就要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理科生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地方。甚至是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3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概念及公式】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s(t)=1/2·at^2+v(0)t=【v(t)^2-v(0)^2】/(2a)={【v(t)+v(0)】/2}*t   v(t)=v(0)+at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x=v0t+1/2at&sup2;   位移---速度公式:2ax=v2;-v02;   条件: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⑴受恒外力作用 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规律】   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V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2-V0^2=2as   位移公式 X=Vot+1/2·at ^2=Vo·t(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推导:   ⑴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v0+at/2]·t=v0·t+1/2·at^2   ⑵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关于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v/dt=a,d2s/dt2=a   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   进而有s=∫vdt=∫(at+v0)dt=1/2at^2+v0·t+C,(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t=0时,s=0,故这个任意常数C=0,于是有   s=1/2·at^2+v0·t   这就是位移公式。   推论 V^2-Vo^2=2ax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X为位移。   V为末速度   Vo为初速度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⑴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2√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⑵基本比例   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推导:aT1 : aT2 : aT3 : ..... : aTn   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   s1:s2:s3:……sn=1:4:9……:n^2。   推导:1/2·a(T1)^2: 1/2·a(T2)^2: 1/2·a(T3)^2: ...... : 1/2·a(Tn)^2   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xⅠ:xⅡ:xⅢ……:xn=1:3:5:……:(2n-1)。   推导:1/2·a(t)^2:1/2·a(2t)^2-1/2·a(t)^2:1/2·a(3t)^2-1/2·a(2t)^2   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1:t2:……:tn=1:√2:√3……:√n。   推导:由s=1/2a(t)^2t1=√2s/at2=√4s/at3=√6s/a   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tN=1:(√2-1):(√3-√2)……:(√n-√n-1)   推导:t1=√(2s/a)t2=√(2×2s/a)-√(2s/a)=√(2s/a)×(√2-1)t3=√(2×3s/a)-√(2×2s/a)=√(2s/a)×(√3-√2)…… 注⑵2=4⑶2=9   【分类】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a=0时),若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若速度为0,则运动状态为静止。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4   一、直线运动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说明:(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   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说明:(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单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   三、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和“4s初”。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四、位置、位移和路程   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   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五、速度与速率   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 ),是矢量,方向与Δx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 ),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   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   六、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3、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4、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5、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v)、速度的改变(Δv)、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大小即,而加速度的方向即Δv的方向   七。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   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也可以说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位置变化的方向。   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多少的,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的矢量差。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它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必然联系。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5    一、 基本概念   1、 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3、 坐标系:定量的描述运动,采用坐标系。   4、 时刻和时间间隔: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5、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 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 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 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 运动图象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计时器的异同点   电磁打点计时器: 振针 复写纸 工作电压为4-6V 电源的频率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 墨粉盒 电压220V 电源的频率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有哪些   1、善于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与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衔接,初中阶段的物理为你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你可以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思维方式转变,实现知识上的带入,在做物理题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考虑各种解题方法,不要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思路,分析相关物理知识时,要及时总结规律,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灵活的思辨能力。   2、我们要做好新的物理知识学习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已学过的知识点的巩固,思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化自己对于物理知识上的印象,避免遗忘知识点。   3、做好物理知识上的复习和预习工作,要有一个准确地复习计划,时刻按照计划开展复习工作,达到学过的知识不会被遗忘的目的,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老师所讲的物理重点与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点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6    知识点概述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v—t图象描述位移的方法.   2掌握匀变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运用(知道其推导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v—t图象位移的求法,明确“面积”与位移的关系。   2通过图像问题,学会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验证匀加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求法。   3练习位移与时间公式的应用    知识点总结    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表达式:v =(vt+vo)/2、x=v·t、vt=v0+at、x = v0 + at2/2    常见考点考法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加速度a=5m/s2,问:10s后汽车走过的位移为多少?(汽车沿直线运动)   解:因为物体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   x = v0t + at2/2 x=250m
陶小凡2023-07-12 10:14:091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重要知识点讲解   基本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最核心公式   末速度与时间关系:Vt=Vo+at   位移与时间关系:x=Vot+at^2/2   速度与位移关系:Vt^2-Vo^2=2as    ●重要公式补充   (1)平均速度V=s/t;   (2)中间时刻速度V(t)=(Vt+Vo)/2=x/t;   (3)中间位置速度V(s)=[(Vo^2+Vt^2)/2]1/2;   (4)公式推论Δs=aT^2;备注:式子中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这个公式也是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实验的原理方程。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⑴受恒外力作用   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2√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2   一、直线运动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说明:(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   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说明:(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单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   三、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和“4s初”。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四、位置、位移和路程   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   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五、速度与速率   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 ),是矢量,方向与Δx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 ),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   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   六、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3、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4、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5、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v)、速度的改变(Δv)、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大小即,而加速度的方向即Δv的方向   七。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   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也可以说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位置变化的方向。   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多少的,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的矢量差。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它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必然联系。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3   一、 基本关系式   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 推论   1、 vt/2=v=(v0+v)/2   2、△x=at2 { xm-xn=(m-n)at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 :Vn=1:2:3: :n   (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   X1: X2: X3: :Xn=1: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全时间t之比   t1:t2:t3::tn=1:√2:√3::√n   (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1、改变观念   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从头开始。   2、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就要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理科生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地方。甚至是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4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概念及公式】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s(t)=1/2·at^2+v(0)t=【v(t)^2-v(0)^2】/(2a)={【v(t)+v(0)】/2}*t   v(t)=v(0)+at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x=v0t+1/2at&sup2;   位移---速度公式:2ax=v2;-v02;   条件: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⑴受恒外力作用 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规律】   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V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2-V0^2=2as   位移公式 X=Vot+1/2·at ^2=Vo·t(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推导:   ⑴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v0+at/2]·t=v0·t+1/2·at^2   ⑵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关于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v/dt=a,d2s/dt2=a   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   进而有s=∫vdt=∫(at+v0)dt=1/2at^2+v0·t+C,(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t=0时,s=0,故这个任意常数C=0,于是有   s=1/2·at^2+v0·t   这就是位移公式。   推论 V^2-Vo^2=2ax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X为位移。   V为末速度   Vo为初速度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⑴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2√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⑵基本比例   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推导:aT1 : aT2 : aT3 : ..... : aTn   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   s1:s2:s3:……sn=1:4:9……:n^2。   推导:1/2·a(T1)^2: 1/2·a(T2)^2: 1/2·a(T3)^2: ...... : 1/2·a(Tn)^2   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xⅠ:xⅡ:xⅢ……:xn=1:3:5:……:(2n-1)。   推导:1/2·a(t)^2:1/2·a(2t)^2-1/2·a(t)^2:1/2·a(3t)^2-1/2·a(2t)^2   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1:t2:……:tn=1:√2:√3……:√n。   推导:由s=1/2a(t)^2t1=√2s/at2=√4s/at3=√6s/a   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tN=1:(√2-1):(√3-√2)……:(√n-√n-1)   推导:t1=√(2s/a)t2=√(2×2s/a)-√(2s/a)=√(2s/a)×(√2-1)t3=√(2×3s/a)-√(2×2s/a)=√(2s/a)×(√3-√2)…… 注⑵2=4⑶2=9   【分类】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a=0时),若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若速度为0,则运动状态为静止。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5    知识点概述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v—t图象描述位移的方法.   2掌握匀变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运用(知道其推导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v—t图象位移的求法,明确“面积”与位移的关系。   2通过图像问题,学会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验证匀加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求法。   3练习位移与时间公式的应用    知识点总结    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表达式:v =(vt+vo)/2、x=v·t、vt=v0+at、x = v0 + at2/2    常见考点考法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加速度a=5m/s2,问:10s后汽车走过的位移为多少?(汽车沿直线运动)   解:因为物体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   x = v0t + at2/2 x=250m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6    一、 基本概念   1、 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3、 坐标系:定量的描述运动,采用坐标系。   4、 时刻和时间间隔: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5、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 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 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 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 运动图象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计时器的异同点   电磁打点计时器: 振针 复写纸 工作电压为4-6V 电源的频率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 墨粉盒 电压220V 电源的频率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有哪些   1、善于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与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衔接,初中阶段的物理为你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你可以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思维方式转变,实现知识上的带入,在做物理题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考虑各种解题方法,不要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思路,分析相关物理知识时,要及时总结规律,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灵活的思辨能力。   2、我们要做好新的物理知识学习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已学过的知识点的巩固,思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化自己对于物理知识上的印象,避免遗忘知识点。   3、做好物理知识上的复习和预习工作,要有一个准确地复习计划,时刻按照计划开展复习工作,达到学过的知识不会被遗忘的目的,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老师所讲的物理重点与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点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苏萦2023-07-12 10:14:041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问题,求加速度。

说打点计时器的频率,题目应该有提供
凡尘2023-07-12 10:14:045

高中物理关于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

就是选c。
可桃可挑2023-07-12 10:14:022

高中物理:电磁打点计时器的那个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怎么求?

物理实验需要亲自操作来验证,但是在中国亲自操作实验有很多限制,给你介绍一个能在网上亲自操作实验的网站,上面可以操作体验初中所有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而且在你操作过程中会实时告诉你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升到高中还可以操作高中物理、化学实验,可根据你的实际需要去选择。来源:物理化仿真试验网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2 10:14:003

高中物理:关于最大静摩擦力

只有所受外力超过最大静摩擦力时才能使原来静止的物体运动可以做一下受力分析~ 应该是成立的,比如弹簧拉木块的实验
ardim2023-07-11 08:34:183

高中物理:第三宇宙速度是多少

16.7千米每秒
墨然殇2023-07-11 08:13:47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