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pBeta
-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 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 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乳白色
状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⒊
点
燃
蜡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焰温度最高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白烟是石蜡的蒸汽。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蒸汽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
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装固体)、细口瓶(装液体)、滴瓶(装少量液体)、集气瓶(装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用来取粉末或小颗状固体)、镊子(用来取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胶头滴管(用来取少量液体)
器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温度计、滴瓶、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
1、 试管
(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溶解少量固体。
③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④用于装配成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要先预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烧杯
(1)、用途:①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 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① 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
② 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 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加热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容积的2/3
5、胶头滴管 用途: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 ① 先排空再吸液
②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 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 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能用水冲冼。
6、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精确到0.1毫升。
注意:①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不能对量筒加热 。
②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注意: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7、托盘天平:称量仪器,精确到0.1克。
8、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
用途:①用于收集气体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 不能加热 ② 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 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先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9、广口瓶 用途:用于盛放固体试剂
10、细口瓶 用途: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11、漏斗 用途: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2、长颈漏斗 用途: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13、试管夹 用途: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 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
② 手握长柄,不要把手指按在短柄上。
14、铁架台 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15、酒精灯 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 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放在试验台上,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 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好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 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 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用外焰部分加热。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要防止灯芯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炸裂)
⑦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 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再用时不易点燃)
⑨ 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6、玻璃棒 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 搅拌时不要碰撞容器壁 ② 用后及时洗干净
17、药匙 用途:取用粉末或小颗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触、不闻。
即: ①不准尝药品的味道 ②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或较大颗粒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用倒,少用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用试剂瓶倾倒。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
3、取用一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到:① 当倾倒至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
② 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五、 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 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即: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 - 游码读数
②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六、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用外焰加热。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
⒈ 液体: ①、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②、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③、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④、试管与桌面成45度
⒉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注意 :①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②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③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七、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步骤:①连接好装置; ②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③用手紧握试管;④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九、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 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 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十、物质的溶解:
1.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 手臂不动、手腕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 仪器:烧杯、玻璃棒
十一、气体的制取、收集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①、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一定要用酒精灯。
②、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CO2装置;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一般有毒排水、无毒排空)
①、排水法 适用于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不需要验满(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说明气体已收集满)。
②、排空气法: 导管应伸入瓶底。需要验满。
A: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B: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十二、气体的验满:
O2 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某气体为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 bikbok
- 九万里风9
-
先是实验器材,重要的就是酒精灯
①两查,灯芯是否平整,是否有酒精(酒精添加量不得超过2/3)
②两禁,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等内添加酒精(防止火灾),禁止用燃着的酒精去引燃另一盏(防止火灾)
③一不可,不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防止灯内爆炸)
再有就是加热试管内的液体
加热固体,1,擦干试管外壁的水 2,试管夹夹在中上部 3,加热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4,要先预热 5,加热要用外焰
加热液体, 1,同上 2,,同上 3,略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 4,同上
5,同上 6,管内液体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7,管口不得向着有人的地方
过滤的注意事项
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③三靠,玻璃棒仅靠滤纸三层一侧, 倾倒液体时烧杯尖嘴仅靠玻璃棒,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然后就是倾倒液体时的注意事项
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盖,污染试剂,腐蚀桌面)
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标签被腐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颜色,密度,状态,气味,熔点,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酸性碱性毒性,可燃性,稳定性,活动性,能与。。。发生反应。
最重要的就是原子分子
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微粒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拆分,原子的重组。
- 苏州马小云
-
网上搜搜,很多的
- 人类地板流精华
-
过路的
固体药品常保存在______里,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应用______,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应使用______;液体药品常保
为了方便取用,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粉末状的或较小颗粒的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对于块状或密度较大的颗粒一般用镊子取用;为了方便倾倒和防止撒出,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取用少量的液体药品应使用滴管;取用一定量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为了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一般是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故答案为:广口瓶;钥匙;镊子;细口瓶;滴管;量筒;1~2;盖满试管底部.2023-07-22 14:52:181
(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______中,液体试剂放在______中;气体放在______中.(2)取用药品遵
(1)为方便取用,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气体放在集气瓶中;(2)“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3)为节约药品,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取用化学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故答案为:(1)广口瓶;细口瓶;集气瓶;(2)用手拿药品;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3)1-2mL;盖满试管底部.2023-07-22 14:52:251
液体药品一般存储在______中,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______.液体药品取用时应注意:试剂瓶塞取下要______放
液体药品一般存储在细口瓶中,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取用时应注意:试剂瓶塞取下要倒放在放在桌面上,以防止污染试剂;倾倒液体时,试剂瓶上的标签要向着手心,以防残留液流下腐蚀标签;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试剂.故答案为:细口瓶;广口瓶;倒;向着手心;不能放回原瓶以;污染试剂.2023-07-22 14:52:351
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______中,粉末颗粒状的一般用______ 取用,块状的用取______用,如果没有说明用量,
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广口瓶中,粉末颗粒状的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的用镊子取用,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只须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通常存放细口瓶中,取用时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试剂瓶口紧贴容器口紧挨着倾倒,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取最少量1-2mL.故答案为:广口瓶;药匙;镊子;盖满试管底部;细口瓶;倒;手心;紧挨着;1-2.2023-07-22 14:52:561
野望 诗的第二联写景,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一、 固体药品的取用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2. 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3. 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4.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二、 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1.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2.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3.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2023-07-22 14:53:291
求救~!化学填空
广口瓶 药匙 镊子 镊子 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横放 药品放在试管口 慢慢竖立起来 倾斜 试管底部 把试管竖起来细口瓶 把瓶塞倒放在桌子上 朝手心 盖好瓶塞量筒 放平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体积滴管 上 平放或倒置 液体倒流 试剂 腐蚀胶帽 试验台 其他地方 沾污试管 清水冲洗干净 (注意事项 ,不大懂。不好意思)酒精 引燃 灯帽盖灭 嘴吹 湿抹布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全是我自己做的 刚中考完 课本卖了。。忽忽。2023-07-22 14:53:383
固体药品保存在______瓶中,液体药品保存在______瓶中,取用药品 没有量的要求时,液体用______ml,固
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瓶中,液体药品保存在细口瓶瓶中;取用药品时,为节约药品,没有量的要求时,液体用1~2ml,固体只要盖满底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为防止液体沸腾溅出伤人,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故答案为:广口瓶;细口瓶;1~2;底部;三分之一;自己或他人.2023-07-22 14:53:451
初三化学
D项,铁粉可被磁铁吸引,氧化铜不会,铁粉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氧化铜不会C项,酚酞鉴定均显红色B项,硫酸银微溶于水,浓度大时会有沉淀,颜色反应极难辨别。一般钠盐里都含钾A项,均不溶于水2023-07-22 14:53:561
其中块状固体药品
固体药品为了贮存和取用方便,一般盛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的或颗粒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 故答案为:广口瓶;药匙;镊子.2023-07-22 14:54:29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______夹取
为了操作方便,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故答案为:镊子2023-07-22 14:54:361
去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固体药品 ,液体药品 。用剩的药品不能
I don"t know2023-07-22 14:55:082
药品应该如何保存?
阴凉干燥遮光2023-07-22 14:55:226
艾桦雪同学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应将固体药品保存在下列哪种仪器中( )A.广口瓶B.细口瓶C.烧杯D.
A、广口瓶保存固体药品,取用方便,正确;B、细口瓶保存液体药品,便于倾倒,故错误;C、烧杯不用于保存药品,烧杯用于溶解、加热等操作,故错误;D、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或储存气体,不用于保存药品,故错误;故选A.2023-07-22 14:57:131
作文 澧阳路改造的烦恼
一、 固体药品的取用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2. 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3. 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4.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二、 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1.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2.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3.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2023-07-22 14:57:571
量十八毫升水用二十毫升的烧杯俯视读数
(1)用20毫升的量筒量取18毫升盐酸,只需量一次,误差较小;俯视读数测出的液体体积小于液体的实际体积,所以量取的液体体积大于18mL;如果实验室用水做实验没有说明时则应取1-2毫升. (2)托盘天平也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之一,一般可以精确到0.1g;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质量=10g-0.7g=9.3g. (3)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的仪器,加热时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一,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 (4)为了便于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洗涤完的试管应倒放在试管架上. 故答案为:(1)20毫升;>; 1-2毫升. (2)0.1; 9.3克. (3)外焰;三分之一;略向下倾斜. (4)广口瓶中; 倒.2023-07-22 14:58:051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5篇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所以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学习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乐。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欢迎大家查阅。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精选篇1) 《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磷的燃测定空气的含量,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工具 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人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没有。那么本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了,说明有空气了。 生3: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生4:夏天电风国转动,一阵风扑面而来,说明空气在流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作总结。)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生1:第一单元中“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吸人气体的探究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3:食盐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潮湿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饮料放置空气中外壁出“汗”等现象,说朗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师:下面呢,我竹j将分组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分数。(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设计实验,参考课本实验2-1。) 师:我观察各小组设计实验,大部分用-蜡烛燃烧”进行实验探究,但是你们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不一致。为什么?想一想,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分析:蜡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会偏小,小于1/5。同时引导学生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学家就是利用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一】],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十空气皇鉴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师: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 [投影] 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一209.9℃,沸点为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教师组织评讲习题,提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l源,使学生意识到必须防止空气不受污染,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l 五、知识扩展 师:同学们,当你漫步在湖畔边、森林中,阵阵凉风吹过,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多么新鲜的空气呵!但是你们知道.这新鲜的空气需要人类的爱护、保护与珍惜。才能保持新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现象?(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提问。) 生1:摩托车、汽车的增多,导致的尾气排放增多,污染空气。 生2:前几天报道某乡镇鞋厂发生火灾,橡胶烧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 生3:臭氧层被破坏也会污染空气。. 师: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从各方面回答了空气被污染的种种现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2-8中“大气污染”,总结一下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o) [总结] 1.被污染的空气会:(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2)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2.我们应该做到: (1)加大空气质量监测,改善周围环境状况; (2)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 六、作业布置 1.习题1~6 2.阅读教材第31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精选篇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精选篇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 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 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精选篇4) 在上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构成宏观物质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了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从微观的视觉来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联系。原子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的粒子吗?原子是怎样构成分子和物质的?化学家用什么标准语言来描述微观世界?这些问题将在本节课中逐一得到解决。我们还将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动画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但是,科学研究表明,原子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粒子。我们通常难以看到原子及其内部结构,因此,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利用动画,发挥想象,在头脑中简历一个形象的原子结构模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课题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知道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知道原子核是有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3)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动画、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的探究与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这一个内容,本来就是比较抽象,难懂,难掌握的。但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这是让学生步入微观世界的基础课程。掌握的好与坏,将会影响之后的学习。因此,我的备课中,我的要求比课程标准和考纲都要深入一点。尤其,在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内容中,我想让学生更加明白其内在的来龙去脉,所以,我设计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一公式的由来的这一节的内容。但是,同时,这个班的学生的基本能力不高,尤其是针对一些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低,需要好一长时间来慢慢消化和理解,除此,对之前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一般,基础不够扎实。所以,要理解好这一节课的内容有点难度。这个班的特点是上课比较积极,比较热情,喜欢上化学课,不懂会马上问喜欢和老师交流。但由于,我深信他们会慢慢理解的,所以,我还是坚持了之前的课堂安排。这个班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这堂课刚开始,对原子的构成的这一个内容,还是很容易的掌握,因为通过动画的观看,和一些图表的对比,他们还是容易地接受了,在小结阶段和练习阶段还是能顺利地完成。至于,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这个主要是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互相抵消的原因,但是他们也不好接受,于是,我通过举例、形象的比喻,还经过两三次的讲解,让他们也明白过来了。但是到了,相对原子质量这一部分,由于这是一个除法的计算,是一个比值,不是真实的原子的质量。而且定义又比较复杂,他们开始就难以接受了,到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个公式讲解,他们就更加不明白了。 原本,我以为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得出这个公式,因为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主要是通过图表的归纳、总结而得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会得出,我没有好好地解释的。于是,我就以为解释了原因,他们会更好地掌握。于是,我就解释了原因。怎么知道,一解释,整个内容就更加难懂了,他们听得就更加懵懂了。所以,这一个内容,课后,老师的指导就是情愿不说,因为,本来就不太掌握的再说难懂的知识点,他们会更加不明白。难度大的内容不要放在一起,应该分化它,要循序渐进,不要把难的问题都放在一起,一步到位只会弄成浆糊。 总的来说: 1、本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甚至是无法想象的抽象内容,从教学要求来看,只要求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就可以了,明确了本节教学任务后,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情况,从而分化难点。 2、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3、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4、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的构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印象,能整体全面地看问题,而不能局限于一点 5、习题的内容和形势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意层次性和开放型,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明白,上好一节课,真的要认真好好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思维习惯,多举例子,多形象去表达出来,这样的话,学生会更加容易去掌握好一个知识点。假若,在这一节课中,这些知识点是比较难懂的,能简单化的话应该尽量去简单化。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个公式讲解应该放在作业的处理里来讲解,以化解学生学习的难度。我觉得不应该:自以为学生会明白,多说一些,多挖深一些,他们会更加容易去接受,这些都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说的,不是全部的学生都适用,否则,这样的话,会使原来理解的知识更糊涂。 这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掌握好度的把握,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介绍不同的程度,假若学生的能力比较强,基础比较扎实,可以多说一点,多解释清楚事情、真理的来龙去脉。但相反,能力一般的,基础比较薄弱的话,我们应该避免这些更难掌握的内容继续说下去该简单就简单,可以分化难点,把一些难点放在作业的处理里。 至于其他方面的话,还是能比较好地把握得到。例如,一节课的导入,内容的顺序安排,知识点之间的一环扣一环的衔接等等,都是基本上没有问题的。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精选篇5) 本节课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课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局部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相当好了。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为导出“原子的构造”时,我适时地播放课件电解水的微观图示,动画的运用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体会到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确实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 但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构造如何,一下子也难以想象,此时我又适时地播放课件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核式构造模型,然后小结原子的内部构造。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构造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还初步知道了获得实证的途径,到达突破难点的目的。 这一课题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详细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信息面,在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提高想象力,创新能力,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承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缺乏之处:本节课的缺点就是讲的太多,学生探究的偏少。对于这样的理论课,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2023-07-22 14:58:151
化学中药品的取用方法
试剂的存放:注意易燃易爆的物质,特殊物质、如Na、K(煤油或石蜡油)、白磷(冷水中),有机物,强酸强碱(腐蚀),放射性,氧化剂还原剂等。试剂的取用:千万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滴管等。白磷要在冷水里切割。实验的操作:1.闻:离着烧杯或广口瓶有一段距离,用手轻轻扇动。2.酒精灯的量:1/3—2/3,千万不能用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酒精,烧着桌子后用湿抹布盖上。3.可燃性气体:有爆炸的极限,需要验纯,如收集一小试管,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有爆鸣声说明不纯。4.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试管口不能对着任何人。5.液体加热:液体中的气泡或杂质在沸腾过程中起着汽化核的作用。只有液体中存在汽化核时,高于沸点的液体才能围绕汽化核进行汽化形成气泡,这就是液体沸腾。当液体中缺少气泡或杂质时,即使温度达到并超过了沸点,也不会沸腾,形成了过热液体。过热液体是不稳定的,如果过热液体的外部环境温度突然急剧下降或侵入气泡或杂质,则会形成剧烈的沸腾,并伴有爆裂声,这种现象叫暴沸.暴沸的结果是使液体的温度回到沸点。暴沸有时是危险的,应当增加液体中的气泡或杂质防止暴沸的发生(或加入碎瓷片、沸石)。6.易溶性气体防止倒吸7.稀释浓硫酸或浓盐酸时应把酸加到水里,并不断的搅拌废弃物的处理:固体:Na、K、白磷:把多余的放回原来的试剂瓶中。液体:酸碱中和(有的物质绝对不可以中和,如Na2S和HCl,化学方程式为Na2S+2HCl==2NaCl+H2S↑,硫化氢剧毒)。突发事故的处理:首先了解电闸、水源、沙子在哪。2023-07-22 14:58:445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 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 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 面上? 3、拿细 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 ,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 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 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学工具 锌粒、食盐、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等药品,教科书附录I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纸槽学生自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畅谈厨房中的液体与固体物质、模仿感悟倒水、倒食用油、倒醋、倒黄油、取食盐、取味精等动作。 让学生回忆家中厨房食品柜内生活品的摆放。 师: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想学好化学,就必然先要了解化学实验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相关图片。 二、推进新课 师: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规则”图片。 指导学生阅读附录I中的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分类介绍药品的取用规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师: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展示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分析]常用工具:镊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分析]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 教师演示实验1-6和实验1-7后,让学生分组操作。 [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分析]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①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②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倒还是缓慢地倒? ③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④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 师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做出具体解答: ①由于细口瓶塞子上沾有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可能会腐蚀桌面。 ②为了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试剂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由慢到快地倒。 ③为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所以有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④有些试剂有挥发性,有些试剂吸水,还有些试剂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些都将导致原试剂浓度发生变化或变质,因此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注意事项:(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读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结论]仰视将导致读数偏小,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 (4)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 演示:滴管的使用 注意事项:①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 ②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 ③滴管用过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以备再用。 ④严禁用未经清洗、润湿的滴管吸取别的试剂。2023-07-22 14:59:121
固体粉末的取用固体最少量一般指
(1)实验室的药品存放于试剂瓶中,固体药品存放于广口瓶,取用粉状固体药品应使用药匙,块状固体用镊子.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取用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说明里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用最少量,盖满试管底部. (2)液体药品通常存放细口瓶中,取用时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试剂瓶口紧贴容器口紧挨着倾倒,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取最少量1-2mL. 故答案为:广口瓶;药匙;镊子;盖满试管底部;细口瓶;倒;手心;1-2.2023-07-22 14:59:181
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切不可
【分析】 从药品的保存原则及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解题。 【点评】 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存放的试剂瓶不同,主要从取用方便上考虑。2023-07-22 14:59:271
九上 化学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2、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3、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但伴随出现上述现象发生时该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考点二、物质的性质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4、结论:①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②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氢元素;③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2023-07-22 14:59:374
有九年级上化学的一些典型例题吗?急死了!!!!!!!!!!!!!!!!!
(C)有两种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和18个中子,另一种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和19个中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质量 D.原子的带电荷量(D)做镁带燃烧实验时不需要的仪器是 A.坩埚钳 B.石棉网 C.酒精灯 D.铁架台(D)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某种气体出现白色混浊,该气体是 A.氧气 B.水蒸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C)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C.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D.用肉眼观察2023-07-22 14:59:471
化学药品的保存
一.瓶色的选择:1.无色玻璃瓶:凡见光不分解(或不发生反应)的药品一般用无色玻璃瓶保存。棕色玻璃瓶:凡见光会分解(或发生化学反应)的药品必须用棕色玻璃瓶存放。如:AgNO3、浓HNO3、AgBr、氯水、AgI等。二.瓶口的选择:1.细口瓶:适合存放液体药品。2.广口瓶:适合存放固体药品,便于用药匙或镊子取用。三.瓶塞的选择:1.玻璃塞:除强碱及水解呈强碱性的盐以外的药品一般用玻璃塞2.橡胶塞:强碱及水解呈强碱性的盐通常用胶塞。如:NaOH、石灰水、Na2CO3、Na2S、Na2SiO3等。强氧化性药品及大多数液态有机物存放时不能用橡胶塞。如:HNO3、浓H2SO4、KMnO4、H2O2、液溴、氯水及汽油、柴油、机油、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醚等。四.瓶子材料的选择:1.玻璃瓶:只要不和玻璃的成分发生反应的药品均可存放在玻璃瓶中。2.塑料瓶:氢氟酸因能腐蚀玻璃,故常存放在塑料瓶中。强碱也常存放在塑料瓶中。2023-07-22 14:59:571
初三下册化学第一单元重点是什么,我想先做个预习…
2023-07-22 15:00:071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2023-07-22 15:00:202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2023-07-22 15:00:301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深层含义
粉面含春,是说凤姐皮肤白里透红,长得很美。威不露,是指仅从表面来看,凤姐是个美人,完全看不出她还是个威风八面的当家人。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是说凤姐未开口就先笑容满面,看起来很有亲和力的样子,也是对“威不露”内涵的一种反衬描写。这两句合起来将凤姐外貌秀美,但内里威风,极有魄力的特点写的既含蓄,又很准确。2023-07-22 14:57:341
一架小型5~10人座的小型飞机(2个引擎)的多少钱(美金)?回答清楚还会+悬赏!! 飞机是要安全型为主!
最便宜的是50万最贵的要1000万以上2023-07-22 14:57:352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描写的是《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她是谁?
王熙凤2023-07-22 14:57:555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什么意思
粉面含春——是说这个女人皮肤白里透红,长得很美.威不露,是指仅从表面来看是个美人,完全看不出她还是个威风八面的狂女人. 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是说这个女人未开口就先笑容满面,看起来很有亲和力的样子,也是对“威不露”内涵的一种反衬描写. 这两句合起来将女人外貌秀美,但内里威风,极有魄力的特点写的既含蓄,又很准确.2023-07-22 14:58:091
10英寸是多大?
十英寸相当于一张B5纸的大小,或者四张五寸照片放在一起的大小2023-07-22 14:58:137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而含春威不露,单唇未启笑先闻”说的是谁
王熙凤 !!!!!!!!2023-07-22 14:58:197
5呎10 吋等于多少米?
2米,3呎=1米,3 吋=0.1米2023-07-22 14:58:401
"粉面含春成威,丹唇未启笑先闻"中不露是什么意思
整句诗的意思是指:面容娇美动人,泼辣之色不露于相貌,红唇美艳还没有开启,就先听到了她的笑声。这是《红楼梦》中形容王熙凤的句子,表现的是她泼辣的性格特点和美丽的外表。“不露”的意思就是不(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2023-07-22 14:58:411
5.1英尺身高多少
5.1英尺身高约等于1.55米。2023-07-22 14:58:483
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什么意思?
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说的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粉面含春是指凤姐长的漂亮风流威不露是因为当时凤姐当家威风八面,有权势,待人接物很有些手段.红楼中凤姐出场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而且待人面上相当和善热情,也就是不笑不说话已2023-07-22 14:58:526
身高5英尺1英寸是多少厘米呢,如何换算
参考WM智 能手 机工具:《Smart度量衡单位换算器》V1.2, 5英尺(ft) = 152.4厘米(cm)1英寸(in) = 2.54厘米(cm)在《中国 联通 沃商店》(网_址:store.wo.com.cn),或《中国 移动 MM》( 网_址:mm.10086.cn )上都有下 载,登陆后搜:Smart ,上面也有截图和更详细的说明可参考。2023-07-22 14:58:561
身高5英尺1英寸是多少厘米呢,如何换算
1米=三英尺.你自己可以计算出来..2023-07-22 14:59:044
2004 2005nba各队阵容是什么
去百度不就知道了。2023-07-22 14:57:165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是什么意思
2023-07-22 14:56:552
NBA所有球队的资料,一定要详细
去NBA官方网站 那里全有!china.nba.com2023-07-22 14:56:4015
各位哥哥姐姐们,“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什么意思?
DJ吧卡拉卡拉咯2023-07-22 14:56:384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意思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意思简述
1、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意思是指:面容娇美动人,泼辣之色不露于相貌,红唇美艳还没有开启,就先听到了她的笑声。2、《红楼梦》中形容王熙凤的句子.表现的是她泼辣的性格特点和美丽的外表.这是《红楼梦》中对凤姐第一次出场的描写。3、这两句合起来将凤姐外貌秀美,但内里威风,极有魄力的特点写的既含蓄,又很准确。2023-07-22 14:56:301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莫言笑先闻是什么意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粉面:指经过化妆的面容。粉,搽脸的白粉。丹唇:红唇。这两句大意是:满面和气,未语先笑,威严不露。王熙凤面容俏丽,身材苗条,体态风骚,是贾府的美人儿。她又是贾母的宠儿,贾府的实际管家婆,她对上奉迎谄媚,八面玲珑;对下欺压盘剥,心狠手辣。“面上一把火,心里一把刀”,是她典型的性格特点。而“~”的神情描绘,正是她心面不一的性格的外化。“粉面含春”,未语先笑,画出了王熙凤泼辣、开朗、奉迎、伪装的一面;而“威不露”则表现出她内藏的威严和杀机。今天我们可化用以描绘热情、爽朗的神态。2023-07-22 14:56:221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是什么意思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的)威严隐含在温和的面容里而不显露,红红的嘴唇还没张开,就好像听到了(她的)笑声。2023-07-22 14:56:144
迈克尔杰克逊英文名字缩写
MJ2023-07-22 14:56:1313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意思
这个是《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述。结合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可以知道,“粉面含春围不露”指的是王熙凤面容姣好,隐藏她泼辣严格的性格,《红楼梦》中有这样对王熙凤的描述,说她“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丹唇未启笑先闻”,指的是王熙凤性格爽快,双唇未开,笑声已经传出来了。我们常说的“未见其面,先闻其声”,也是从《红楼梦》里来的,说的也是王熙凤。希望有所帮助(>^ω^<)认真打出来的哟望采纳2023-07-22 14:55:582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意思是什么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意思:面容娇美动人,泼辣之色不露于相貌,红唇还没有开启,就先听到了她的笑声。这句话是出自《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那一段,用来形容王熙凤的句子,描绘了王熙凤的笑声,以此刻画出凤姐泼辣强势的性格,强调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原文节选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_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丹凤三角眼”,特别形象好理解。“丹凤”,是指凤眼。古代形容人眼睛好看,凤眼和杏眼是标准。凤眼狭长眼角上挑,比较凌厉;杏眼圆润,相对柔和。“三角眼”,是指眼睛形状呈三角。这是人最常见的几种眼睛形状之一。一般来说眼角会下耷,呈三角形。王熙凤既是凤眼,眼角朝上,偏偏又是三角眼。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用在她身上恰到好处。“丹凤三角眼”体现的就是王熙凤身上这股子矛盾气质。一方面出身大家,却礼仪荒疏。对亲人是天使,对敌人是魔鬼。2023-07-22 14:55:481
Micheal Jackson是谁?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手2023-07-22 14:55:3915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面容娇美动人,泼辣之色不露于相貌,红唇美艳还没有开启,就先听到了她的笑声。语出清代 曹雪芹《红楼梦》,是用来形容王熙凤的句子,表现的是她泼辣的性格特点和美丽的外表。《红楼梦》用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那是先写她爽朗的笑声与不受约束的语言,后才写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这样强调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又刻画了一个笑里藏刀、及有计谋的凤姐形象。扩展资料曹雪芹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貌特征:“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王熙凤衣着和外貌的华丽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而“丹凤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也能够体现出王熙凤的心机深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熙凤2023-07-22 14:5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