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怎么算电阻公式

2023-07-16 12:59:19
TAG: 电阻 公式
mlhxueli

电阻计算的公式

串联:R=R1+R2+R3+……+Rn

并联:1/R=1/R1+1/R2+……+1/Rn

定义式:R=U/I

meira

u比i 还有好多 根据情况定

CarieVinne

R=U/I

电阻的公式是什么?

建议:物理公式只要记住最基础的几个就行,然后用基础的推导一遍复杂的公式,这样即便即忘记了,也可以马上推导出来! 1.电阻:R=ρL/S   2.欧姆定律:I=U/R 3.串联电路:R=R1+R2 4.并联电路:1/R=1/R1+1/R2 [ R=R1R2/(R1+R2)] 5.以下公式当题目中有相关量的时候,换算一下就可以用: P=I2^R=U^2/R (纯电阻公式) Q=I2Rt普适公式) 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W=UIt=Pt=UQ (普适公式) 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⑴Q=I2Rt普适公式)   ⑵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R=R1+R2   ⑷U1/U2=R1/R2 (分压公式)   ⑸P1/P2=R1/R2   6并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1/R=1/R1+1/R2 [ R=R1R2/(R1+R2)]   ⑷I1/I2=R2/R1(分流公式)   ⑸P1/P2=R2/R1   7定值电阻:   ⑴I1/I2=U1/U2   ⑵P1/P2=I12/I22   ⑶P1/P2=U12/U22   8电功:   ⑴W=UIt=Pt=UQ (普适公式)   ⑵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⑴P=W/t=UI (普适公式)   ⑵P=I2^R=U^2/R (纯电阻公式)   P=U2I (适用于纯电阻并联电路)   焦耳定律:(当电路为纯电阻电路时Q=W) 家庭电路干路电流:I= P/U   看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I=P/U 看铭牌求电阻:R=U2/P   串联电路:I=I1=I2 U=U1+U2 R=R1+R2(R=nR0)   并联电路:I=I1+I2 U=U1=U2 (纯并联电路)   公共(适用于同时串联或并联电路):W=W1+W2 P=P1+P2
2023-07-16 00:52:401

电阻公式有哪些?

一、 欧姆定律部分 1. I=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I=I1=I2=…=In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3. U=U1+U2+…+Un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4. I=I1+I2+…+In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5. U=U1=U2=…=Un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 6. R=R1+R2+…+Rn (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7. 1/R=1/R1+1/R2+…+1/Rn (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8. R并= R/n(n个相同电阻并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9. R串=nR (n个相同电阻串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10. U1:U2=R1:R2 (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之比) 11. I1:I2=R2:R1 (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的反比) 二、 电功电功率部分 12.P=UI (经验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3.P=W/t (定义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4.Q=I2Rt (焦耳定律,适合于任何电路) 15.P=P1+P2+…+Pn (适合于任何电路) 16.W=UIt (经验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7. P=I2R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18. P=U2/R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19. W=Q (经验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其中W是电流流过导体所做的功,Q是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 20. W=I2Rt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21. W=U2t/R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22.P1:P2=U1:U2=R1:R2 (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压、电阻之比) 23.P1:P2=I1:I2=R2:R1 (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电阻的反比)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 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G物h 总功W总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00% 功率P (w) 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2023-07-16 00:52:471

电阻率公式是什么?

u03c1=RS/L
2023-07-16 00:52:561

电阻的公式是什么?

有关电阻的公式: 电阻计算公式R=ρL/S (电阻等于电阻率乘以长度除以横截面积) 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 串联电阻特点R=R1+R2(两个串联) 并联电阻特点1/R=1/R1+1/R2(两个并联)
2023-07-16 00:53:051

关于电阻的公式有哪些?

电阻的定义式:1.R=U/I(欧姆定律)2.Q=I^2*Rt(焦耳定律,Q为热量)P1=I^2*R(由电流做功公式得P=UI)(P1为热功率,P为电功率)3.由1.2.得出的纯电阻电路公式。P=U^2/RP=I^2*R4.电阻定律R=ρ(电阻率)L/S5.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I(R+r)
2023-07-16 00:54:012

求电阻的公式

电阻公式是R=U/I,其中R表示电阻,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2023-07-16 00:54:112

求电阻的公式。

R=U/I 欧姆定律的变式。
2023-07-16 00:54:212

求电阻公式

Ruff1dU/I R=u03c1L/S
2023-07-16 00:55:392

初中物理有关电阻的所有公式都有什么?

R=R1+R2+R3I=U/R就这么多,初中简单。
2023-07-16 00:55:504

电阻的功率怎么计算

p=UI电功率的基本计算公式,以及相应的变形式
2023-07-16 00:56:011

并联电阻阻值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并联电阻计算公式,是通过并联电阻两端电压相等推导出来的。其公式为1/R = 1/R1 + 1/R2 + 1/R3 + ...... + 1/Rn其中n为并联电阻的个数。
2023-07-16 00:56:431

电阻,电压,电流的计算公式怎么写?

1、串联电路①电流:i=i1=i2②电压:U=U1+U2 ③电阻:R=R1+R22、并联电路①电流:i=i1+i2②电压:U=U1=U2 ③电阻: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欧姆定律:R=U/I;这样只要知道任意两个就可以算出剩余的那个。
2023-07-16 00:57:152

电阻公式 电阻公式是什么

1、定义式:R=U/I。(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2、定义公式:R=ρL/S。(ρ表示电阻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L表示电阻的长度,S表示电阻的横截面积)。 3、电阻串联:R=R1+R2+R3+...+Rn。(R1...Rn表示n个电阻,电阻值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 4、电阻并联:1/R=1/R1+1/R2+1/R3+..+1/Rn。(R1...Rn表示n个电阻,电阻值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 5、与电功率相关公式:R=U2/P;R=P/I2。(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P表示电功率)。 6、与电能(电热)相关公式:R=U2t/W;R=W/I2t。(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t表示时间,W表示电热)。
2023-07-16 00:57:431

电阻的公式是什么?

建议:物理公式只要记住最基础的几个就行,然后用基础的推导一遍复杂的公式,这样即便即忘记了,也可以马上推导出来! 1.电阻:R=ρL/S   2.欧姆定律:I=U/R 3.串联电路:R=R1+R2 4.并联电路:1/R=1/R1+1/R2 [ R=R1R2/(R1+R2)] 5.以下公式当题目中有相关量的时候,换算一下就可以用: P=I2^R=U^2/R (纯电阻公式) Q=I2Rt普适公式) 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W=UIt=Pt=UQ (普适公式) 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⑴Q=I2Rt普适公式)   ⑵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R=R1+R2   ⑷U1/U2=R1/R2 (分压公式)   ⑸P1/P2=R1/R2   6并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1/R=1/R1+1/R2 [ R=R1R2/(R1+R2)]   ⑷I1/I2=R2/R1(分流公式)   ⑸P1/P2=R2/R1   7定值电阻:   ⑴I1/I2=U1/U2   ⑵P1/P2=I12/I22   ⑶P1/P2=U12/U22   8电功:   ⑴W=UIt=Pt=UQ (普适公式)   ⑵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⑴P=W/t=UI (普适公式)   ⑵P=I2^R=U^2/R (纯电阻公式)   P=U2I (适用于纯电阻并联电路)   焦耳定律:(当电路为纯电阻电路时Q=W) 家庭电路干路电流:I= P/U   看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I=P/U 看铭牌求电阻:R=U2/P   串联电路:I=I1=I2 U=U1+U2 R=R1+R2(R=nR0)   并联电路:I=I1+I2 U=U1=U2 (纯并联电路)   公共(适用于同时串联或并联电路):W=W1+W2 P=P1+P2
2023-07-16 01:00:221

电阻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可以利用电阻计算公式计算:R=ρL/S。电阻(Resistance,通常用“R”表示)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电阻将会导致电子流通量的变化,电阻越小,电子流通量越大,反之亦然。而超导体则没有电阻。扩展资料:电阻由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比值来定义,即R=U/I。所以,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阻愈大,通过的电流就愈小; 反之,电阻愈小,通过的电流就愈大。电阻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即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的量值与导体的材料、形状、体积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不同导体的电阻按其性质的不同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称为线性电阻或欧姆电阻,满足欧姆定律; 另一类称为非线性电阻,不满足欧姆定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阻
2023-07-16 01:00:311

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电阻计算公式是:R=U/I,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ρL/S,其中ρ表示电阻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L表示电阻的长度,S表示电阻的横截面积。电荷在导体中运动时,会受到分子和原子等其他粒子的碰撞与摩擦,碰撞和摩擦的结果形成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这种阻碍作用最明显的特征是导体消耗电能而发热(或发光)。物体对电流的这种阻碍作用,称为该物体的电阻。重要性内阻作为电池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与容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电池当前的荷电状态,而且还反映电池的劣化程度,其变化反映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因此采用内阻检测法测量电池的性能,实现对蓄电池的维护,是目前公认的蓄电池维护的有效方案之一。内阻测量不仅可以用于蓄电池的日常维护,而且可以用于蓄电池组的工程验收,尤其适用于各通信运营商的电池组选型工作中。单纯依靠验收时测量电池的电压和容量两个指标很难反应出电池的真实质量状况,如果在电池验收时加上内阻均衡性指标,将其中内阻值偏高或偏低的单体排除,选择电压均衡、容量充足和内阻值均匀的单体来组成电池组,就可以大大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同样,不同技术水平的蓄电池厂家生产的同等标称容量的蓄电池,其内阻是不一样的,内阻值越小,一般来说,说明工艺水平越高,技术含量也越高,因此通过测量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等标称容量的蓄电池的内阻值,可以作为蓄电池选型的一项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依据。
2023-07-16 01:00:451

电阻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可以利用电阻计算公式计算:R=ρL/S。电阻(Resistance,通常用“R”表示)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电阻将会导致电子流通量的变化,电阻越小,电子流通量越大,反之亦然。而超导体则没有电阻。扩展资料:电阻由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比值来定义,即R=U/I。所以,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阻愈大,通过的电流就愈小; 反之,电阻愈小,通过的电流就愈大。电阻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即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的量值与导体的材料、形状、体积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不同导体的电阻按其性质的不同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称为线性电阻或欧姆电阻,满足欧姆定律; 另一类称为非线性电阻,不满足欧姆定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阻
2023-07-16 01:01:021

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电阻计算公式是:R=U/I,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ρL/S,其中ρ表示电阻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L表示电阻的长度,S表示电阻的横截面积。电荷在导体中运动时,会受到分子和原子等其他粒子的碰撞与摩擦,碰撞和摩擦的结果形成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这种阻碍作用最明显的特征是导体消耗电能而发热(或发光)。物体对电流的这种阻碍作用,称为该物体的电阻。重要性内阻作为电池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与容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电池当前的荷电状态,而且还反映电池的劣化程度,其变化反映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因此采用内阻检测法测量电池的性能,实现对蓄电池的维护,是目前公认的蓄电池维护的有效方案之一。内阻测量不仅可以用于蓄电池的日常维护,而且可以用于蓄电池组的工程验收,尤其适用于各通信运营商的电池组选型工作中。单纯依靠验收时测量电池的电压和容量两个指标很难反应出电池的真实质量状况,如果在电池验收时加上内阻均衡性指标,将其中内阻值偏高或偏低的单体排除,选择电压均衡、容量充足和内阻值均匀的单体来组成电池组,就可以大大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同样,不同技术水平的蓄电池厂家生产的同等标称容量的蓄电池,其内阻是不一样的,内阻值越小,一般来说,说明工艺水平越高,技术含量也越高,因此通过测量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等标称容量的蓄电池的内阻值,可以作为蓄电池选型的一项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依据。
2023-07-16 01:01:151

电阻换算单位换算公式是什么?

电阻单位换算:1KΩ=1000Ω,1MΩ=1000KΩ。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Ω。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阻愈大,通过的电流就愈小;反之,电阻愈小,通过的电流就愈大。因此,电阻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即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的量值与导体的材料、形状、体积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
2023-07-16 01:01:452

电阻定律的公式

R=U/I
2023-07-16 01:02:512

电阻的常用计算公式有哪些

一、 欧姆定律部分 1. I=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I=I1=I2=…=In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3. U=U1+U2+…+Un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4. I=I1+I2+…+In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5. U=U1=U2=…=Un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 6. R=R1+R2+…+Rn (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7. 1/R=1/R1+1/R2+…+1/Rn (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8. R并= R/n(n个相同电阻并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9. R串=nR (n个相同电阻串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10. U1:U2=R1:R2 (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之比) 11. I1:I2=R2:R1 (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的反比) 二、 电功电功率部分 12.P=UI (经验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3.P=W/t (定义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4.Q=I2Rt (焦耳定律,适合于任何电路) 15.P=P1+P2+…+Pn (适合于任何电路) 16.W=UIt (经验式,适合于任何电路) 17. P=I2R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18. P=U2/R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19. W=Q (经验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其中W是电流流过导体所做的功,Q是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 20. W=I2Rt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21. W=U2t/R (复合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22.P1:P2=U1:U2=R1:R2 (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压、电阻之比) 23.P1:P2=I1:I2=R2:R1 (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电阻的反比)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 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G物h 总功W总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00% 功率P (w) 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2023-07-16 01:03:502

电阻决定公式是什么?

r=u/i,即电压与电流的比值。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自由电子在运动中要与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每秒钟的碰撞次数高达1015左右。这种碰撞阻碍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表示这种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叫作电阻。不但金属导体有电阻,其他物体也有电阻。导体的电阻是由它本身的物理条件决定的,金属导体的电阻是由它的材料性质、长短、粗细(横截面积)以及使用温度决定的。电阻是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用R表示。电阻由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比值来定义。影响因素:1、长度:当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2、横截面积:当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3、材料:当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4、温度: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如金属等;对少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小,如碳。
2023-07-16 01:04:131

电路中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率及运算公式

电路中电阻的影响因素是环境温度,表现为电阻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ρ=(1+(T-20)/255)*ρ20—— 式中ρ20表示为20度环境下的电阻率。T为环境温度。
2023-07-16 01:04:431

关于电阻的公式有哪些? 要所有的,越全越详细越好!

电阻最重要的公式:U=IR(欧姆定律) 电功率最基本的公式:P=UI 电功率变形公式(由欧姆定律变来的,也只有纯电阻才能用):P=U的平方比上R P=I的平方乘以R
2023-07-16 01:05:191

电阻的定义是什么,公式是什么?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该导体的电阻。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R=U/I
2023-07-16 01:06:151

电阻串联公式

串联电路电阻公式:r总=r1+r2证明: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根据欧姆定律:i=u/r总,所以:u=ir总同理:i1=u1/r1,i2=u2/r2那么:u1=i1r1,u2=i2r2根据串联电路电压关系:u=u1+u2有:ir总=i1r1+i2r2,又因为i=i1=i2所以,约掉i:r总=r1+r2并联电路电阻公式:1/r总=1/r1+1/r2证明: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均等于总电压,即:u=u1=u2根据并联电路电流关系:i=i1+i2其中:i=u/r总,i1=u1/r1,i2=u/r2有:u/r总=u1/r1+u2/r2又因为:u=u1=u2所以,约掉u:1/r总=1/r1+1/r2
2023-07-16 01:06:301

电容量与电阻的公式

电阻R=pL/S,其中:p--为导体的电阻率,L--为导体的长度,S--为导体的横截面积。 感抗XL=2*3.14*f*L,其中:f--为电源频率,L--为电感量。 容抗XC=1/2*3.14*f*C,其中:f--为电源频率,C--为电容量。 电抗ZX=XL-XC。 交流阻抗Z、与R、XL、XC 之间的关系是:Z*Z=R*R+(XL-XC)*(XL-XC)
2023-07-16 01:06:371

电阻的计算公式

R=U/I
2023-07-16 01:07:183

电阻怎么算?

U/I
2023-07-16 01:08:1310

电流电压电阻公式

电压=电流×电阻,即U=I×R。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在电路中移动的方向相同。实际上并不是正电荷移动,而是负电荷移动。电子流是电子(负电荷)在电路中的移动,其方向为电流的反向。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大小一般与温度,材料,长度,还有横截面积有关,衡量电阻受温度影响大小的物理量是温度系数,其定义为温度每升高1℃时电阻值发生变化的百分数。扩展资料:电阻的分类有:1、线绕电阻器由电阻线绕成电阻器 用高阻合金线绕在绝缘骨架上制成,外面涂有耐热的釉绝缘层或绝缘漆。绕线电阻具有较低的温度系数,阻值精度高,稳定性好,耐热耐腐蚀,主要做精密大功率电阻使用,缺点是高频性能差,时间常数大。2、碳合成电阻器由碳及合成塑胶压制成而成。3、碳膜电阻器在瓷管上镀上一层碳而成,将结晶碳沉积在陶瓷棒骨架上制成。碳膜电阻器成本低、性能稳定、阻值范围宽、温度系数和电压系数低,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阻器。4、金属膜电阻器在瓷管上镀上一层金属而成,用真空蒸发的方法将合金材料蒸镀于陶瓷棒骨架表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压百度百科—电流百度百科—电阻
2023-07-16 01:08:501

初三物理能求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所有的公式

【电 学部 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2023-07-16 01:09:051

电阻怎么计算

电阻是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用R表示。电阻由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比值来定义,即R=U/I。所以,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阻愈大,通过的电流就愈小; 反之,电阻愈小,通过的电流就愈大。因此,电阻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即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的量值与导体的材料、形状、体积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不同导体的电阻按其性质的不同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称为线性电阻或欧姆电阻,满足欧姆定律; 另一类称为非线性电阻,不满足欧姆定律。电阻的倒数1/R称为电导,也是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用G表示。电阻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欧姆(Ω),简称欧。而电导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是西门子(S),简称西。电阻还常用kΩ和MΩ作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MΩ=1000kΩ=1000000Ω电阻率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参数。对于由某种材料制成的柱形均匀导体,其电阻R与长度L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成反比,即:式中ρ为比例系数,由导体的材料和周围温度所决定,称为电阻率。它的国际单位制(SI)是欧姆·米 (Ω·m)。常温下一般金属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为:ρ=ρ0(1+αt)式中ρ0为0℃时的电阻率; α为电阻的温度系数; 温度t的单位为摄氏温度。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电阻率与金属不同,它们与温度之间不是按线性规律变化的。当温度升高时,它们的电阻率会急剧地减小。呈现出非线性变化的性质。电阻率的倒数1/ρ称为电导率,用σ表示。它也是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参数 ,其国际单位制(SI)是西门子/米 (S/m)。
2023-07-16 01:09:163

孔融智答陈韪文言文

1. 文举辩驳陈韪 文言文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2. 孔融羞辱陈炜故事文言文和注释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注: 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 孔文举:即孔融,文举是他的表字。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4.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5. 文言文孔融捷辩的翻译及课后问题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样子的课后问题诶 、有几个你看看 : (1)“忽啼求之,夫异焉”(《伤仲永》)中的“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对……感到诧异”。你能发现本文有这类现象吗? (2)陈韪为什么会不安? 答:有,人以其语语之中的第二个语,是名词活用做动词,告诉的意思 答:因为孔融巧妙地用语言还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又不失礼,另他不安而又无话可说。(画外音:他总不能说自己小时候聪明吧?那不就承认他没才华了么 6. 文言文 孔文举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手足无措,忐忑不安。 解读: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7. 文言文 孔融捷辩的全文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8. 求古文《孔融应对》的译文和注释 注释 ①孔文举,名融(153-208),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二十四世孙,为“建安七子”之一,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后 *** 杀害。洛,洛阳。 ②李元礼,名膺(110-169),颖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盛名,名望很高。 司隶校尉,官职名。③俊才,才智超群的人。 清称,指有清雅声誉的人。中表,古称父亲的姐妹的儿子为外史弟,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子为内兄弟。 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通、通报。 ④府君,汉时对太守的称呼。李府君,指李膺。 ⑤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即老子。 据史书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 奕世,累世。通好,相互友好往来。 ⑥陈韪(wěi)生平不详。⑦了了,聪明的意思。 ⑧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之后,孔融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9. 求古文《孔融应对》的译文和注释 注释 ①孔文举,名融(153-208),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为“建安七子”之一,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后 *** 杀害。洛,洛阳。②李元礼,名膺(110-169),颖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盛名,名望很高。司隶校尉,官职名。③俊才,才智超群的人。清称,指有清雅声誉的人。中表,古称父亲的姐妹的儿子为外史弟,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子为内兄弟。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通、通报。④府君,汉时对太守的称呼。李府君,指李膺。⑤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即老子。据史书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奕世,累世。通好,相互友好往来。⑥陈韪(wěi)生平不详。⑦了了,聪明的意思。⑧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之后,孔融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10.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2023-07-16 01:06:101

聪明的孔融文言文

1.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2.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3. 孔融认亲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世说新语中的,孔融十岁认亲 意思就是孔融从小就非常聪明。 在他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 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 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 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 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 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4. 孔融应对的译文(古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之后,孔融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5. 聪明的孔融作文300字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出自于《三字经》,讲的是:一次,朋友给孔融家送来了一筐梨,爸爸让孔融去挑一个梨吃,他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挑了最小的一个吃,他说要把大的梨给哥哥吃。 从丫丫学语到成为一名小学生,每一次诵读《三字经》,都有进一步的收获,不知不觉书中人的言行举止已刻在我的心中。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姥姥家,一进门,桌上放了好多苹果,姥姥拿了最大的一个给了我,我想都没想,就把苹果放到了姥姥的嘴边说:“姥姥,大的苹果你先吃,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我都八岁了,我比孔融差多了,我还得好好学习呢!”姥姥高兴的眉笑眼开,抚摸着我的头说:“我们的轩轩,长大了!”妈妈在旁边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大家说,我是不是生活中的孔融呢?生活中的“孔融”. 6. 求古文《孔融应对》的译文和注释 注释 ①孔文举,名融(153-208),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为“建安七子”之一,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后 *** 杀害。洛,洛阳。②李元礼,名膺(110-169),颖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盛名,名望很高。司隶校尉,官职名。③俊才,才智超群的人。清称,指有清雅声誉的人。中表,古称父亲的姐妹的儿子为外史弟,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子为内兄弟。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通、通报。④府君,汉时对太守的称呼。李府君,指李膺。⑤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即老子。据史书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奕世,累世。通好,相互友好往来。⑥陈韪(wěi)生平不详。⑦了了,聪明的意思。⑧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之后,孔融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7. 文言文 孔融捷辩的全文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8. 孔融认亲 文言文 高手快来 急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023-07-16 01:06:181

飞机能带充电宝吗?

这道题由我来为您解答,可以带上飞机。但充电宝不能进行托运,只能随身携带,其次,限制数量,每人可携带的充电宝数量最多不能超过两个,随后限制容量,单个充电宝的容积若是超过100wh小于160wh(32000毫安)的,需要经过航空公司的批准后才能带入飞机。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23-07-16 01:06:212

孔融文言文

1.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其他有关梨子争夺的故事: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融让梨。 2. 关于元方和孔融的文言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孺子(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 徐回答:" 不对。 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孔文举有二子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礼!" 孔文举(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 你怎么不行礼呢?" 小儿子答道:" 偷,怎么能行礼!" 沪工高继薨荒胳维供哩 钟毓、钟会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3. 孔融让梨文言文翻译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 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4.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让梨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编辑本段另类解读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 惟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 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国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 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 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 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 “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 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编辑本段西方看法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 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 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 5.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翻译: 孙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你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6.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7.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8. 孔融妙对文言文解释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2翻译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过一会儿也来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文举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应当很了不起.”陈韪非常尴尬.。
2023-07-16 01:06:251

孔融的文言文

1.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其他有关梨子争夺的故事: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融让梨。 2.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3. 关于元方和孔融的文言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孺子(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 徐回答:" 不对。 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孔文举有二子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礼!" 孔文举(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 你怎么不行礼呢?" 小儿子答道:" 偷,怎么能行礼!" 沪工高继薨荒胳维供哩 钟毓、钟会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翻译: 孙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你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5. 孔融羞辱陈炜故事文言文和注释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注: 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 孔文举:即孔融,文举是他的表字。 6. 孔融让梨文言文翻译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 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让梨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编辑本段另类解读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 惟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 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国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 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 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 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 “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 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编辑本段西方看法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 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 最终孩子们长。 8. 孔融妙对文言文解释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2翻译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过一会儿也来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文举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应当很了不起.”陈韪非常尴尬.。 9.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2023-07-16 01:06:341

机场安检不能携带超过160瓦特/小时的移动电源 等于多少mAH啊

32000mAh
2023-07-16 01:06:342

上飞机的充电宝不能超过多少毫安

一万零四百毫安的冲电宝能带上飞机吗?
2023-07-16 01:06:577

《孔融十岁认亲》这编短文表现了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hao ai zi ji de fu mu
2023-07-16 01:07:055

孔融认亲的典故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2023-07-16 01:07:251

孔融认亲文言文

1. 怎么翻译《孔融十岁“认亲”》这篇文言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3.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4. 孔融认亲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世说新语中的,孔融十岁认亲 意思就是孔融从小就非常聪明。 在他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 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 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 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 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 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5.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 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 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 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 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 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 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6.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原文: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 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 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 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扩展资料: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 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023-07-16 01:06:021

是岁的是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岁是什么意思 岁岁、嵗、歳 suì名词义1、形声字。 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声。 “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 本义:岁星。即木星)岁,木星也。 ——《说文》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2、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3、年龄。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 林觉民《与妻书》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4、岁月;时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 ——唐· 孟浩然《除夜》5、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6、新年,一年之始。 2. 文言文岁是什么意思 岁 岁、嵗、歳 suì 名词义 1、形声字。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声。“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本义:岁星。即木星) 岁,木星也。——《说文》 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3、年龄。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 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林觉民《与妻书》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岁月;时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唐· 孟浩然《除夜》 5、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梁惠王上》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6、新年,一年之始。 3.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2023-07-16 01:05:551

孔融十岁认亲文言文翻译ppt

1. 怎么翻译《孔融十岁“认亲”》这篇文言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4. 孔融十岁 “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 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5.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6.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原文: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 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 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扩展资料: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07-16 01:05:481

谁有世说新语中孔融认亲的故事,急用?文言文的!!!

孔融认亲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点有盛名,为司隶校尉点。诣门者,皆俊才点清称点及中表点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点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点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点与君先人伯阳点,有师资之尊点,是仆与君奕世 为通好 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 後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 注释 点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为人正直,太学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士人荣幸地被他接见,名为“登龙门”,可见名声之重。 点司隶校尉:司法官名。 点俊才:有才华的人。 点清称:名流,被称许的人。 点中表:父亲姐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这裏泛指内外亲属。 点李府君:汉代太守称府君;李元礼任司隶校尉,职同太守,故称。 点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点仲尼: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点伯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点师资之尊:师生的重要情谊,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 奕(y )世:累世,世世代代。 通好:往来交好,友好交往。 太中大夫陈韪(w i):陈韪在桓帝时任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名。 了了:聪明伶俐。 踧(c )踖(j ):本意恭敬的样子,引申为局促不安的样子。
2023-07-16 01:05:411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2023-07-16 01:05:321

100wh等于多少毫安?充电宝多少毫安可以带上飞机?

充电宝电压一般是3.6V,是可以带上飞机的。计算公式是额定能量(WH)=容量(AH)乘以电压(V)。若容量注明mAH(毫安),则还要除以1000即得到AH(安)。100WH除以3.6V,约等于27.77777AH,还要乘以1000来转换成27777.77mAH,即可带上飞机的充电宝容量最多不超过27777毫安。20000毫安小米移动电源,已知电压3.6V,计算公式是20000*3.6/1000=72WH,符合航空规定,移动电源是可以带上飞机。根据具体问题类型,进行步骤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内容拓展等。具体步骤如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2023-07-16 01:05:305

孔融十岁认亲文言文翻

1. 怎么翻译《孔融十岁“认亲”》这篇文言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 孔融十岁 “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 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4.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原文: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 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 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扩展资料: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孔融认亲 5.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6. 孔融十岁认亲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 )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cù)踖( jí)。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7.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原文: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 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扩展资料: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 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023-07-16 01:05:141

怎么翻译《孔融十岁“认亲”》这篇文言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023-07-16 01:05:071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2023-07-16 01:0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