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孔融认亲的典故

2023-07-16 12:59:29
u投在线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翻译: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023-07-16 00:55:123

文言文孔融认亲翻译

1.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2.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原文: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 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 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扩展资料: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07-16 00:55:201

孔融十岁认亲的译文及词语解释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我和你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李元礼:李元礼(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李元礼:即李膺。元礼是他的名字。司隶校尉:官名。清称:有清高称誉的人。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所以奕世:累世,世世代代。诣门者:上门的人乃通:才被放进去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2023-07-16 00:55:342

谁有世说新语中孔融认亲的故事,急用?文言文的!

孔融认亲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点有盛名,为司隶校尉点.诣门者,皆俊才点清称点及中表点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点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点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点与君先人伯阳点,有师资之尊点,是仆与君奕世 为通好 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 後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 注释 点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为人正直,太学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士人荣幸地被他接见,名为“登龙门”,可见名声之重. 点司隶校尉:司法官名. 点俊才:有才华的人. 点清称:名流,被称许的人. 点中表:父亲姐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这裏泛指内外亲属. 点李府君:汉代太守称府君;李元礼任司隶校尉,职同太守,故称. 点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点仲尼: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点伯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点师资之尊:师生的重要情谊,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 奕(y )世:累世,世世代代. 通好:往来交好,友好交往. 太中大夫陈韪(w i):陈韪在桓帝时任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名. 了了:聪明伶俐. 踧(c )踖(j ):本意恭敬的样子,引申为局促不安的样子.
2023-07-16 00:55:471

孔融认亲的原文

孔融(1),字文举。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2)。时李元礼(3)有盛名,为司隶校尉(4)。诣(5)门者,皆俊才清称(6)及中表(7)亲戚,乃通(8)。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9)亲。”既通(10),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11)有何亲?”对曰:“昔先君(12)仲尼(13)与君先人伯阳(14)有师资之尊(15),是仆与君奕(16)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17)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8)语之,韪曰:“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20)。
2023-07-16 00:55:541

孔融少时文言文

1. 古文小时了了中孔文举是怎样语出惊人的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窘迫. 孔融十岁时拜访洛阳的李膺,李膺名气很大,寻常人无从拜访,因此孔融在门口自称世交,李膺纳闷,带进来一问,孔融说孔子曾向老子(李耳)问礼,孔李当然是世交,让满屋的人都称奇.陈韪从外面进来知道后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当场反诘:“想君少时,必然了了.”一语更是让老陈非常尴尬. 古人的逻辑思维水平实在有限,孔融的话其实大有问题,今人很容易就发现这是一个简单的偷换概念的错误,只有“小时了了,大必不佳”才能推断出“想君少时,必然了了”,孔融正是将陈韪的“大未必佳”偷换成“大必不佳”,才成为反诘陈韪的有力武器,可惜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反而成就了孔融的美名. 再者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本也是一番好意,在提醒孔融为人当注意内敛,不要靠一些小聪明沾沾自喜.可惜孔融并没有领会陈韪的好心,反而用一个错误的逻辑推论来反诘.此事也可以看出孔融不但小聪明,而且器量小,没有虚怀若谷之心,听不得反面意见, 小时候这样倒也无防,只是孔融将这个特点一直保留终身,为其和其子都带来杀身之祸.最终孔融父子皆受了这种哗众取宠的小聪明之累,死于非命,不得不让人深思.孔融经常用这种风格讽刺曹操,终于得罪了曹操,被收监,而两个儿子居然神情自若地下棋,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不逃,结果小孩说“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本来曹操只杀孔融,但听说此事后,忌惮孔融的两个儿子如此明白事理,便有了斩草除根之心,因此孔融的两个儿子也抓去被杀.有时想想,那时的名士,如孔融、弥衡、杨修之流,以小聪明哗众取宠而致杀身之祸,他们的命运又是多么的相似.。 2.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4.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5. 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答案 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伯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注:①诣(y@):前往,到……去。 ②清称:美誉。这里指有声望的人。 ③既:已经。 ④仆:我,谦称。 ⑤仲尼:即孔子。 ⑥白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 ⑦奕世:累世,几代。 ⑧了了:聪慧。 ⑧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窘迫。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时李元礼有盛名( ) ②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 ③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以其语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孔文举反唇相讥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文举小时候的聪慧表现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文举即孔融。有关孔融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多,像“孔融让梨”等几乎是家喻户晓。查找资料,向大家介绍我国古代其他人小时候聪慧过人的故事。(至少2个) 答案:略 解析: (1)①当时 ②从前,往日 ③这(是) (2)①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认为他很奇特的。 ②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3)小时聪明伶俐,长大未必有成就,有轻视小看孔文举之意 你陈韪“小时必当了了”,所以现在“未必佳”,讽刺他未有成就。 (4)①知识渊博,思维敏捷 ②反唇相讥,词有锋棱(意思相近即可) (5)如七岁的王戎不摘路边李;少时司马光砸缸救人等。 6.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023-07-16 00:56:091

文言文阅读孔融

1. 求翻译《孔融捷辩》文言文的翻译和阅读答案,高分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有,人以其语语之中的第二个语,是名词活用做动词,告诉的意思 3因为孔融巧妙地用语言还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又不失礼,另他不安而又无话可说。(画外音:他总不能说自己小时候聪明吧?那不就承认他没才华了么 2. 《后汉书 孔融》的全文翻译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 七世祖是孔霸,是元帝的老师,官位达到侍中。父亲孔宙,是太山都尉。 孔融自小有异才。年十岁,随父前往京师。 当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随便接待宾客,除了当世的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与他相见。孔融想要看看他是怎样的人,因此便去了李膺家。 对门者说:“我是李膺通家子弟。”门者通报了李膺。 膺于是邀请孔融,问说:“你的祖父曾经与我有旧恩吗?”融曰:“是的。我的先人孔子与君先人老子比义,他们两个亦师亦友,因此融与君是世通家。” 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息的。后来太中大夫陈炜到了,在场的人告诉陈炜。 炜曰:“人小聪明,长大了未必会成为奇才。”孔融应声曰:“如你所说的,你小时候难道不聪明吗?”李膺大笑曰:“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成为奇才。” 我是意译,先帮你翻译一段吧,不知道你是要意译还是直译。 3. 孔融妙对文言文解释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2翻译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过一会儿也来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文举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应当很了不起.”陈韪非常尴尬.。 4. 孔融十岁认亲的答案孔融认亲的中心 意思就是孔融从小就非常聪明.在他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 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 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 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 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聪明伶俐一是用“世交”关系独闯李府,并说明“世交”来历.二是对陈韪反唇相讥,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5. ①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② 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③ 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④ 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⑤ 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⑥ 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⑦ 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⑧ 了了:聪明伶俐.⑨ 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人以其语语之 (参考答案:前者是名词,话语;后者是动词,告诉)②大未必佳 (参考答案:长大)③韪大踧踖 (参考答案:很)(二)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参考答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三)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提示: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 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趣味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拜访李元礼.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就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 6. 文言文《孔融妙对》的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 翻译: 孔融十岁时,跟着父亲去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官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英俊的青年人才和声望贤明的人,还有李元礼的亲戚这些人才能被放进去.孔融到门口,对看门的任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然后孔融就进去了,坐到了李元礼面前.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徒关系(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这样来说我和你是世交.]李元礼和其他宾客没有一个不感到惊奇的.过了一会儿,太中大夫陈韪到了,有人把孔融说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侯杰出的人,长大后不一定杰出.]孔融说:[我猜您小时侯肯定很聪明.]陈韪十分地羞愧尴尬。 满意请采纳哈。。O(∩_∩)O哈哈~祝亲学习进步!!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1 文言实词 C 古今义均为“未被利用的时间或空间”。 A项古义为“车与车之间的空地”;今义为“企业内部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某些工序或单独生产某些产品的单位”。B项古义为“超过、胜过”;今义为“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限度,相当于‘太"”。 D项古义为“仰慕、想念”;今义为“小、微不足道”。 2 文言虚词 D 均为“因为”,连词。 A项“于是”,连词/“乘机”,介词。B项“才”,连词/“竟然、却”,副词。 C项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3 文言句式 B 均为被动句。 A项判断句,用“……也”表判断。C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融欲(于)平原相刘备告急”。 4 内容分析 B 太史慈不是“借机悄悄逃回郡里”,而是“借机悄悄折回公车门”。 5.【文言实词】 ①认为……是对的 ②感到惊奇 ③伸长 ④使……生存下来 6.【断句与翻译】 (1)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 (2)①你为了郡太守毁坏我的奏章,已经到达目的了,为什么还要逃走呢? ②孔融得到解救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器重他,并对太史慈说:“你是我年轻的朋友啊!” 参考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是东莱郡黄县人。年轻时好学,任东莱郡奏曹吏。 适逢东莱郡太守和州府闹矛盾,谁是谁非朝廷一时难以判断,朝廷就把先上报情况的一方视为正确的。当时州里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东莱太守担心自己落后给州府,便寻求可以上送奏章的人。 太史慈当年二十一岁,因此被郡太守选上,他昼夜赶路,一到洛阳便赶往公车门,恰巧碰到州里派来送奏章的小吏正准备请求通报。太史慈问州吏说:“你要通报奏章吗?”州吏答道:“是的。” 太史慈问:“奏章在哪里?”州吏说:“在车上。”太史慈说:“奏章的落款该不会有错吧?拿来让我看看。” 州吏丝毫不知道太史慈是东莱郡派来的人,于是给他拿来了奏章。太史慈事先在怀中藏了一把刀,当即就把州里的奏章截断了。 州吏急得跳了起来,大声呼叫:“有人截断了我的奏章!”太史慈把他带到车与车之间的空地,对他说:“假如刚才你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没有机会截断它,现在我们两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等同的,我不会独自承担罪名。不如我们俩一起悄悄逃走吧,这样才能保存性命,免于死亡,否则就会一起遭受死刑。” 州吏说:“你为了郡太守毁坏我的奏章,已经到达目的了,为什么还要逃走呢?”太史慈答道:“我当初受太守的派遣,只是来看看州里的奏章送到朝廷没有罢了。我用计太过分了,才弄坏了你的奏章。 如果现在我回去,也担心遭到谴责迁怒,因此想和你一起逃走。”州吏觉得太史慈讲得对,当天便和太史慈一起逃走了。 两人一起出城后,太史慈便借机偷偷折回公车门送上自己郡的奏章。州府听说这件事后,又重新派出一个小官去送奏章,但主管部门以上送奏章的规矩不合而不再受理,州府因此吃了亏。 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府怨恨。他担心被州府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当时孔融因为黄巾起义侵扰,就出兵驻扎都昌,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 太史慈从辽东回家,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曾见过面,但你走了以后,他却供养周济我,待我情意深厚,比旧交老友还要好,现在他被贼兵围困,你应该前去救他。”太史慈在家停留了三天,然后独自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下。 当时,管亥的包围尚未严密,太史慈趁黑夜寻得机会进入城内,见到孔融,便请求带兵出去杀敌。孔融不听从他的意见,想等待外面救援,但救兵一直没来,而黄巾军的包围却一天天逼近。 孔融打算向平原相刘备告急,但城里人却无法出城,太史慈主动请求前往。于是太史慈到了平原,劝谏刘备说:“我太史慈只是东莱郡的一个普通人,和孔北海既无骨肉之亲,也无同乡之谊,只是因为彼此仰慕声名,志趣相投,有分灾共难的情义。 现在管亥暴乱,孔融被围,孤军困窘无援,危在旦夕。因您素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于急难之中,所以孔北海很仰慕您,伸长脖子盼望您的到来,让我冒死突围,在万死之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才能使他生存啊!”刘备神情严肃地答道:“孔北海知道这世上还有我刘备啊!”立即派遣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前去救援孔融。 黄巾军听到救兵赶来,就撤围逃散。孔融得以解围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器重他,并对太史慈说:“你是我年轻的朋友啊!”这件事结束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母亲说:“我为你能这样报答孔北海而感到高兴。” 8.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孔融被捕.收:逮捕;②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寻:不久.(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岂:难道;覆巢:倾覆的鸟巢.句意为: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出成语,结合主旨解释比喻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答案:(1)①逮捕;②不久.(2)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3)“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概括出成语:覆巢无完卵;比喻义: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2023-07-16 00:56:171

孔融捷辩文言文翻译

1. 求翻译《孔融捷辩》文言文的翻译和阅读答案,高分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有,人以其语语之中的第二个语,是名词活用做动词,告诉的意思 3因为孔融巧妙地用语言还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又不失礼,另他不安而又无话可说。(画外音:他总不能说自己小时候聪明吧?那不就承认他没才华了么 2. 文言文 孔融捷辩的全文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3. 文言文孔融捷辩的翻译及课后问题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样子的课后问题诶 、有几个你看看 : (1)“忽啼求之,夫异焉”(《伤仲永》)中的“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对……感到诧异”。你能发现本文有这类现象吗? (2)陈韪为什么会不安? 答:有,人以其语语之中的第二个语,是名词活用做动词,告诉的意思 答:因为孔融巧妙地用语言还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又不失礼,另他不安而又无话可说。(画外音:他总不能说自己小时候聪明吧?那不就承认他没才华了么 4. 孔融捷辩翻译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5.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6.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2023-07-16 00:56:241

孔融少时文言文翻译

1.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2.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3. 求文言文翻译 淮阴市上的一些无赖少年中,有一个想侮辱韩信,对韩信说:“你虽然身高体大,并喜欢佩带刀剑,但内心胆小得很呢!”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你要是不怕(能:禁得起、忍得住)死,就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这时,韩信用眼睛盯了那人好久,然后趴下去,从那人的裤裆下爬了过去。整个市上的人都笑他,认为他胆小。 后称能忍小辱而终成大器者为能受得起“胯下之辱”。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 "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 "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没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经商做买卖谋生,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大都厌恶他。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有什么报答吗?!”淮阴县屠户中的青年里有人侮辱韩信道:“你虽然身材高大,好佩带刀剑,内心却是胆小如鼠的。”并趁机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于是仔细地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便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匍匐在地。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4. 孔融让梨文言文翻译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 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5.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原文: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 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 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扩展资料: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孔融认亲 6.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让梨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编辑本段另类解读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 惟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 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国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 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 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 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 “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 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编辑本段西方看法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 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 最终孩子们长。 7.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023-07-16 00:56:311

孔融简介_孔融被收出自的成语_孔融十岁认亲的道理

更新时间:2018-08-08 20:52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孔融简介,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孔融简介,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概述内) 本名:孔融 别称:孔北海、孔少府 字号:字文举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鲁国 出生时间:153年 去世时间:208年9月26日 主要作品:《孔北海集》 主要成就:在北海六年,颇有政绩 官职:北海国相、少府、太中大夫等 地位:建安七子之一 典故:孔融让梨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说道“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 李膺:高明必为伟器。 陈登: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祢衡: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曹操: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曹丕: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司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於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张璠:融在郡八年 孔子,孔融的二十世祖。 孔霸,孔融的七世祖,为汉元帝之师,官至侍中。 孔贤 孔宙,字季将,官至泰山都尉。 孔彪、孔立(一作孔翊)、孔麟 孔融兄弟共有七人:孔褒、孔晨、孔谦、孔昱,其余二人名不详。 孔氏,嫁给羊衜 另有二子,名不详。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东观汉记》、《后汉纪》、《资治通鉴》等都有记载。
2023-07-16 00:56:381

这样说来,大人你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吧!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讽刺陈韪,现在是个没出息的人
2023-07-16 00:57:005

急求《孔融认亲》的注释、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2023-07-16 00:57:391

孔子举年十岁文言文

1. 孔文举年十岁的文言文翻译òu11baó 《孔文举年十岁》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wěi)曰:“小时了了(liǎo),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2《孔文举年十岁》全文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下边的人通报上去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就非常尴尬。 2. 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答案 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伯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注:①诣(y@):前往,到……去。 ②清称:美誉。这里指有声望的人。 ③既:已经。 ④仆:我,谦称。 ⑤仲尼:即孔子。 ⑥白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 ⑦奕世:累世,几代。 ⑧了了:聪慧。 ⑧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窘迫。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时李元礼有盛名( ) ②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 ③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以其语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孔文举反唇相讥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文举小时候的聪慧表现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文举即孔融。有关孔融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多,像“孔融让梨”等几乎是家喻户晓。查找资料,向大家介绍我国古代其他人小时候聪慧过人的故事。(至少2个) 答案:略 解析: (1)①当时 ②从前,往日 ③这(是) (2)①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认为他很奇特的。 ②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3)小时聪明伶俐,长大未必有成就,有轻视小看孔文举之意 你陈韪“小时必当了了”,所以现在“未必佳”,讽刺他未有成就。 (4)①知识渊博,思维敏捷 ②反唇相讥,词有锋棱(意思相近即可) (5)如七岁的王戎不摘路边李;少时司马光砸缸救人等。 3.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4. 【英语翻译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 出处: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5. 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拼音 孔文举年十岁【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73232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翻译】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 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非常尴尬。 6. 【英语翻译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先来说说里面的人名:孔文举,就是孔融,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仲尼,就是孔子了.伯阳,就是老子,老子本姓李,叫李耳,字伯阳.下面我来翻译一下: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那时李元礼在洛阳享有盛名,是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人都是一些杰出人士,或者就是亲戚,才能给你通报.孔融到他家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进去以后,宾主落座,李元礼问:“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孔融答道:“当年我的先人孔子和你家先人李耳,有师徒之谊,所以我与你是世交.”(据说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孔融这么说)元礼和其他客人都啧啧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没有听到孔融的话,有人就跟他说了.陈韪说:“小时候聪明,大了不一定好.”孔融说:“大概你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大惭.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译得不好,将就看吧.。 7. 求“孔文举年十岁”的意思 《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第三条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时,跟着父亲去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官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英俊的青年人才和声望贤明的人,还有李元礼的亲戚这些人才能被放进去.孔融到门口,对看门的任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然后孔融就进去了,坐到了李元礼面前.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徒关系(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这样来说我和你是世交.]李元礼和其他宾客没有一个不感到惊奇的.过了一会儿,太中大夫陈韪到了,有人把孔融说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侯杰出的人,长大后不一定杰出.]孔融说:[我猜您小时侯肯定很聪明.]陈韪十分地羞愧尴尬。
2023-07-16 00:57:461

李元礼,在孔融认亲,里面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首都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元礼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友,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元礼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元礼的亲友。”守门人通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元礼家,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不一定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驳道:“从您讲的话可以看出,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无话可说。李元礼大笑,说:“锐气尽出,目无尊长,这么聪明的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2023-07-16 00:57:531

孔融认亲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人不能因为少年时的聪明而断定他日后的才华,指我们应该穿过表面寻求真理
2023-07-16 00:58:023

世说新语名篇有哪些?

杨氏之子,孔君平去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结果她的父亲不在,把孩子叫了出来
2023-07-16 00:58:1812

世说新语文言文33

1. 世说新语30则名篇原文 有《管中窥豹》、《孔融认亲》、《咏雪》。 1、《管中窥豹》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蒲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 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2、《孔融认亲》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 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3、《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 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为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为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为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说新语 2. 文言文《世说新语·政事》翻译 个方圆七十里的园囿,人们可以到那里去打柴、打猎.【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有个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鱼,主簿要追查这件事.王安期说:“周文王的猎场,是和百姓共同使用的.池塘中的几条鱼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①.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②.”使吏送令归家.【注释】①录:拘捕.犯夜:触犯夜行禁令.按:《晋律》禁止夜间通行.②宁越:人名,这里指读书人.《吕氏春秋》载,有人告诉宁越,要学习三十年才能学有所成,宁越说,我不休息,刻苦学习十五年就行.十五年后,便成为周威公的老师.致理:致治,招致太平;获得政绩.“理”当作“治”,大概是唐代避唐高宗李治的讳而改动的.【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一次,差役抓了一个犯宵禁的人来.王安期审问他:“从哪里来的?”那个人回答说:“从老师家学完功课回来,没想到时间太晚了.”王安期听后说:“处分一个读书人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获得治绩的根本办法.”便派差役送他出去,叫他回家.(11)成帝在石头,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①.帝泣曰:“还我侍中!”让不奉诏,遂斩超、雅.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有之.许柳儿思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②.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于是欲并有之.事奏,帝曰:“让是杀我侍中者,不可宥!”诸公以少主不可违,并斩二人③.【注释】①“成帝”句: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历阳内史苏峻起兵反帝室,咸和三年攻陷建康,并把晋成帝迁到石头城.不久苏峻败死,其弟苏逸立为主.咸和四年正月,侍卫着成帝的钟雅、刘超二人密谋把成帝救出,被发觉,苏逸便派部将任让领兵入宫杀了钟、刘.二月苏逸败死.②许柳:苏峻起兵反晋时,豫州刺史祖约派许柳率兵与苏峻会合.苏峻攻陷建康后,任许柳为丹阳尹.失败后,许柳被杀.③少主:指晋成帝司马衍.按:成帝即位时,年仅四岁,到这时也只七八岁.【译文】晋成帝被迁到石头城,叛军任让在成帝面前要杀侍中钟雅和右卫将军刘超.成帝哭着说:“把侍中还给我!”任让不听命令,终于斩了刘超和钟雅.等到叛乱平定以后,陶侃因为和任让有老交情,就想赦兔他.另外叛军许柳有个儿子叫思妣,很有才德,大臣们也想保全他.可是要想保全思妣,就不得不为陶侃保全任让,于是就想两个人一起赦罪.当把处理办法上奏成帝时,成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的人,不能赦罪!”大臣们认为不能违抗成帝命令,就把两人都杀了.(12)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①.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②.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③群胡同笑,四坐并欢.【注释】①沾接:款待.说色:悦色.②胡人:此指胡憎,即外国和尚.洽:指沾光,受到款待.③弹指:搓手指出声.在佛经中也用来表示欢喜、许诺等意思.兰闍(shé):可能是梵语的音译,对它的同义有不同解释,解为褒誉之辞,寂静处,宣讲佛法的法师,请高兴些吧,尊美他人的敬称,等等.【译文】丞相玉导出任扬州刺史,几百名来道贺的宾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兴.只有临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几位外国和尚还没有接谈过.王导便找机会转身走过任氏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氏听了,非常高兴.王导于是又走过胡僧面前,弹着手指说:“兰闍,兰闍!”胡僧们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兴.(13)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①.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②,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注释】①陆太尉:陆玩,字上瑶,吴郡吴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司空,赠太尉.在他任尚书午仆射时,王导为司徒、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所以他遇字要去.请示王导.②公长民短:您名位尊贵我名位卑微.按:王导兼任扬州刺史,陆玩是扬州吴郡人,所以谦称为“民”.【译文】太尉陆玩到丞相王导那里去请示,商量好了的事情,过后常常改变主意.王导奇怪他怎么这样.后来拿这事间陆玩,陆玩回答说:“公名高位尊,民职卑微,临时不知该说什么,过后觉得那样做不行罢了.”(14)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庚公①.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注释】①庾公:庾亮.参《德行》31 则注①.公元322 年晋明帝嗣位,王导参辅朝政.公元325 年晋成帝立,王导和庚亮参辅朝政.这一则所叙之事大概就发生在此后几年内.【译文】一年夏天,丞相王导曾经到石头城探望庚亮.庾亮正在处理公事,王导说:“天气热,可以稍为简略一些.”庾亮说:“如果您留下些公事不办,天下人也未必认为妥当!”(15)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篆诺之①.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②.”【注释】①“丞相”句:王导辅佐晋元帝、明帝、成帝三世,为政宽和得众,事从简易,晚年更是如此.封篆,文书,指奏章、公文、簿籍等.诺,画诺,签字.②愦愦:糊涂;昏乱.【译文】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他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 3. 世说新语三则原文 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复裈 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 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 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的时候,与很多小孩一起玩,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 小孩们都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怎么不跑过去摘,他说:“树长在路边但是却还有很多果实,肯定是苦的”。 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 4. 关于文言文《世说新语》三则的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那个女孩)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复裈》——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道旁李树》王戎七岁的时候,与很多小孩一起玩,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小孩们都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怎么不跑过去摘,他说:“树长在路边但是却还有很多果实,肯定是苦的”。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 5. 世说新语里面的文言文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6. 世说新语原文 翻译 1、身无长物: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望他。见到座上有六尺长的竹席,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来,本当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送给我。”王恭没有答话。王大走后,王恭立刻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送了过去。王恭自己已经没有其他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了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本来认为你有很多,所以才向你索取的。”王恭回答说:“你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从来不备多余的东西。” 2、小时了了: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高的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要才智超群、有清高的名声或是中表亲戚,守门人才肯通报。孔文举来到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之后,进去入座。李元礼问道:“您跟我是什么亲戚啊?”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这就是说,我们两家世世代代是有友好往来的。”李元礼和宾客们听后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也到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后未必也很好。”孔文举说:“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大为狼狈。 3、难兄难弟: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德行,争议相持不下,无法决断,而去询问陈太丘。太丘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 割席分坐:管宁和华歆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垫席上读书,有乘坐官车的显赫人物由门外经过,管宁读书依旧,华歆则丢开书本出去观看。管宁于是割断垫席,分开座位,对华歆说:“您不是我志趣相投的朋友。” 4、覆巢之下无完卵:孔融被拘捕时,全家里里外外的人都很恐慌。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只有九岁,小的只有八岁,两人依旧在做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儿惊惧的神色。孔融对派来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加在我本人身上,两个孩子不知能否保全性命?”孩子们从容地对父亲说:“您难道见过捣翻了的鸟窝中还有完整的鸟蛋吗?”不久,也被拘捕了。 5、望梅止渴:魏武帝行军时,错过了水源,军队全都口渴难忍,于是他传令说:“前面有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口中都流出口水来,就是靠了这一招才能走到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6、楚囚相对:过江避难的官员,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经常互相邀请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饮酒会宴。周侯在席间叹息说:“风景倒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起了变化!”在座的人相互对视,流下了眼泪。只有王丞相突然变了脸色说:“大家正当同心协力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地区,哪至于像亡国囚徒似的相对哭泣呢!” 另外有“皮里阳秋”“支遁买山”“期期艾艾”“鹤立鸡群”等 7.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甚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故事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关德行。事情很小,确实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华歆拒金品德高尚
2023-07-16 00:58:571

少年孔融文言文

1. 关于元方和孔融的文言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孺子(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 徐回答:" 不对。 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孔文举有二子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礼!" 孔文举(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 你怎么不行礼呢?" 小儿子答道:" 偷,怎么能行礼!" 沪工高继薨荒胳维供哩 钟毓、钟会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2.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翻译: 孙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你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3. 孔融让梨(古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子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随后按照长幼顺序分,个人得到属于自己的,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的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父亲很高兴 4. 古代机智少年儿童的文言文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孔融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5. 孔融妙对文言文解释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2翻译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过一会儿也来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文举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应当很了不起.”陈韪非常尴尬.。 6. 古代机智少年孔融故事 1 孔融让梨 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孔融四岁时,他父亲的一个学生来看望老师和师母。 为了表示对老师、师母的尊敬,还带来了一篮特别鲜美的梨。 梨是孩子们向往的,那鲜嫩滋润的味道对孩子十分有吸引力。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 六个孩子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我的学生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 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 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没有父亲的发话,他们不知该怎么办。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母亲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 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亲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面露笑容地问:“孔融啊,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纪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父亲的学生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起身对老师说:“老师,师母,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自古至今,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2 孔融六岁巧分梨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 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 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6 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兄妹不知长个啥模佯。 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已飞也似地先到了。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一一给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来,玲珑剔透的盘中放着六只又大又香又嫩的鸭梨,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慢!融儿,你把梨子送给堂兄妹,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能分好吗?” 父亲知道孔融很聪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融给问住了。 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难以办妥,何况一个6 岁的稚童呢?六个堂兄妹更是束手无策,面面相觑,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拧着眉头苦思,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融儿,动动脑筋呀!梨子分来一个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孔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转动着,他瞧了瞧盘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有办法了。” 只见孔融拿起盘中五只梨子分别递给五个堂兄妹,盘中剩下一只梨子,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感到很委屈。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个办法不灵。 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父亲高兴地说:“融儿.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分?” 孔融脆生生地说:“每人分一个,说明六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样分是符合题意的。” 大家恍然大悟,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3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 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 7.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2023-07-16 00:59:061

孔融认亲的注释

1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疏》。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2.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3.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4.司隶校尉:官名。5.诣:前往,到。6.清称:有清高的名称。7.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8.乃通:才(予以)通报。9.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10.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11.仆:我,谦称。12.先君,死去的祖先。13.仲尼:孔子,字为“仲尼”。14.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15.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16.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17.莫:无18.语:告诉他19.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20.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2023-07-16 00:59:131

十岁文言文

1. 十岁古文怎么说 下面绝对有你想要的答案。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 “总角 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 “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 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 《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 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 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 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耄 :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 ――《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左传·隐公四年》 耋 :年八十曰耊。 字亦作耋。 ――《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 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耄耋:七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 《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2.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3. 孔文十年十岁是什么文言文 ”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做司隶校尉孔文举年十岁吧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孔文举年十岁。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 翻译:“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韪大踧踖:“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小时了了。”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
2023-07-16 00:59:291

短文中的少年孔融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下面是《孔融十岁认亲》短文中孔融的性格特征:聪明伶俐一是用“世交”关系独闯李府,并说明“世交”来历.二是对陈韪反唇相讥,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2023-07-16 00:59:492

孔融认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孔融认亲)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孔融认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孔融认亲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老子曾经问礼于孔子 ...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孔融认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孔融认亲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老子曾经问礼于孔子 也就是说老子孔子有师生之宜 因此孔融才敢说跟姓李的有旧识。
2023-07-16 00:59:561

世说新语有哪些?

1、身无长物: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望他。见到座上有六尺长的竹席,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来,本当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送给我。”王恭没有答话。王大走后,王恭立刻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送了过去。王恭自己已经没有其他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了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本来认为你有很多,所以才向你索取的。”王恭回答说:“你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从来不备多余的东西。” 2、小时了了: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高的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要才智超群、有清高的名声或是中表亲戚,守门人才肯通报。孔文举来到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之后,进去入座。李元礼问道:“您跟我是什么亲戚啊?”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这就是说,我们两家世世代代是有友好往来的。”李元礼和宾客们听后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也到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后未必也很好。”孔文举说:“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大为狼狈。3、难兄难弟: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德行,争议相持不下,无法决断,而去询问陈太丘。太丘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 割席分坐:管宁和华歆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垫席上读书,有乘坐官车的显赫人物由门外经过,管宁读书依旧,华歆则丢开书本出去观看。管宁于是割断垫席,分开座位,对华歆说:“您不是我志趣相投的朋友。”4、覆巢之下无完卵:孔融被拘捕时,全家里里外外的人都很恐慌。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只有九岁,小的只有八岁,两人依旧在做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儿惊惧的神色。孔融对派来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加在我本人身上,两个孩子不知能否保全性命?”孩子们从容地对父亲说:“您难道见过捣翻了的鸟窝中还有完整的鸟蛋吗?”不久,也被拘捕了。 5、望梅止渴:魏武帝行军时,错过了水源,军队全都口渴难忍,于是他传令说:“前面有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口中都流出口水来,就是靠了这一招才能走到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6、楚囚相对:过江避难的官员,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经常互相邀请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饮酒会宴。周侯在席间叹息说:“风景倒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起了变化!”在座的人相互对视,流下了眼泪。只有王丞相突然变了脸色说:“大家正当同心协力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地区,哪至于像亡国囚徒似的相对哭泣呢!” 另外有“皮里阳秋”“支遁买山”“期期艾艾”“鹤立鸡群”等2009-10-270更多回答(1)相关搜索世说新语里面的成语《世说新语》的故事世说新语成语典故出处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十个世说新语中的成语40个世说新语有趣的故事世说新语黜免第二十八《世说新语》故事二十个相关书籍儒林外史古典文学类书籍聊斋志异古典文学类书籍文心雕龙古典文学类书籍雪夜访戴宋琳所著诗歌类图书世说新语经典故事李传印所著经典类图书楚辞古典文学类书籍论语古典文学类书籍古文观止古典文学类书籍世说新语的成语赞341答3正在加载...
2023-07-16 01:00:115

世说新语翻译前30篇文言文

1. 世说新语30则名篇原文 有《管中窥豹》、《孔融认亲》、《咏雪》。 1、《管中窥豹》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蒲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 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2、《孔融认亲》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 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3、《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 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为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为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为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说新语 2. 世说新语30则名篇原文 有《管中窥豹》、《孔融认亲》、《咏雪》。 1、《管中窥豹》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蒲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 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 就甩开袖子走。 2、《孔融认亲》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 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3、《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 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 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为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为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为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说新语。 3. 世说新语全篇加译文 上卷 德行第一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 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 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 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 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 以为登龙门。 5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 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于时太史奏: 「真人东行。 」 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 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 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 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 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 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 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10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 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 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1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 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 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 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 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 时风雨忽至,祥抱 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 前请死。 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15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16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18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 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 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 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 言。 」 20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 之讥。 」 21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 百万,戎悉不受。 22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 地,何为乃尔也?」 24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 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 于是独往食,辄含饭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 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25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吹爨作食。 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 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 」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羊殳)之皮 邪?」 27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 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 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28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 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 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 身,遂不复畜妾。 29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 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 语,恒以慎密为端。 丞相还台,。 4. 世说新语中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5. 《世说新语》其中一篇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朋友的病情,正好有胡人在进攻所在的郡城,他朋友说:我要死了,你快逃走吧。 巨伯说:我跑那么远来看望你,你让我逃跑;扔掉义气而求得活命,这能是我荀巨伯所干的事情吗?贼兵已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贼兵相互告诉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率军撤回。 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到得到了保全.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人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6. 文言文翻译 世说新语 姓周的孝子名叫芳容,是华亭人。 他的父亲(周)文荣在楚国游历求官时客死他乡在归州的官吏住处。芳容十四岁时,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抚摸着芳容说:“怎能让你成为寻找亲人(骨骸)的孝子,让我在九泉之下可以闭眼。” 芳容哭泣着立下志愿,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芳容认为自己的年纪快成人了,可以跋山涉水克服困难艰险了,于是自告奋勇说:“天下怎能有没有父亲的人!”于是在家族的宗庙里烧香说:“这次出去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骨,就发誓再也不回来。” 自从出了都城,芳容每天无论天气如何都会赶路。时冷时热,时饥时饱。 到旅店投宿时,头晕目眩,浑身热得像火一样。第二天就病得起不来床了。 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样子,害怕不敢让他留宿,想要把他搬运安放到附近的庙中。芳容于是说:“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我神志清醒,用药治疗,就可以痊愈。 何况我有重要的事没有完成,(请您)为我叫来里正,(我要)把原因告诉他。”不久里正来了,听到他的讲述后被感动,请来医生(为他治疗)。 直到六月初才能走路。(芳容)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路。 优势遇到风雨突来,经常冒雨赶夜路到天亮。有事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脚跟裂开,血止不住地流。 (芳容)终于到达归州,依靠长年打杂的人指点,找到父亲的遗骨。芳容背着(父亲的)遗骨上船(回家),半个多月终于到达里门,把父亲按葬在祖墓旁,回复去世的祖父母的遗命。 7. 古文翻译 世说新语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2023-07-16 01:00:331

孔融之子文言文的意思

1.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 孔融让梨文言文的意思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子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随后按照长幼顺序分,个人得到属于自己的,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的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父亲很高兴 3. 孔融让梨文言文的意思 孙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有一天,正好是他祖父的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酥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他留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即奇怪又好奇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留了一个最小的,这是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这个我们做过了,如果同意我的回答望采纳!!! 4. 孔融让梨文言文的注释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扩展资料: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431366365人。 [1]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2023-07-16 01:00:411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_孔融让梨的故事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故事意义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2023-07-16 01:00:482

聪明伶俐的文言文

1. 古代儿童聪明的文言文 1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 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2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 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 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 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足叔)□(足昔)。 3 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 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 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 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柳宗元《童区寄传》 ?si=2。 2. 翻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帮个忙.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3. 【小时了了阅读答案翻译下列句子:(1)莫不奇之(2)昔先君仲尼与 ①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② 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③ 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④ 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⑤ 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⑥ 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⑦ 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⑧ 了了:聪明伶俐.⑨ 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人以其语语之 (参考答案:前者是名词,话语;后者是动词,告诉)②大未必佳 (参考答案:长大)③韪大踧踖 (参考答案:很)(二)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参考答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三)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提示: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 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趣味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拜访李元礼.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就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 4. 孔融十岁认亲的答案孔融认亲的中心 意思就是孔融从小就非常聪明.在他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 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 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 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 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聪明伶俐一是用“世交”关系独闯李府,并说明“世交”来历.二是对陈韪反唇相讥,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2023-07-16 01:01:131

孔文举年十年 表现了孔文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哦哦哦哦us也是我不管五uu度是个vv大概打广告
2023-07-16 01:01:245

世说新语所有文言文

1. 《世说新语》中简短古文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解释: 孔融被收押,朝廷内外群臣们都很惶恐。当时孔融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两个如故在外面玩耍,丝毫没有理会官兵。孔融对着使者说:“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两个儿子能不能放过?”儿子说:“大人知不知道把一个鸟巢打翻,还有完整的蛋吗?”过了不久,他两个儿子也被害了。 2、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解释: 东汉时,颍川郡名士陈实(陈寔)担任太丘县长,他的两个儿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都功业有成,尊长爱幼,德行甚佳。陈纪的儿子陈群(字长文),陈谌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不可开交,找祖父陈实评理。陈实认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感叹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世说新语 2. 上世说新语必说的课外文言文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 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 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 >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基本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 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经参加过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之作。 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来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 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 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列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远方的手,远方走回家不去理他。 [编辑本段]《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shu)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 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世说新语》主要记士叙了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 3.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里有哪些文言文 《世说新语》又称《世语》、《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4. 世说新语文言文 《袁虎少贫》袁虎年轻时,家里贫穷,曾经被人雇佣,载运租谷。 镇西将军谢尚从船边经过,那天晚上清风刁习,明月技洁,听到江上小洲之间的商贩船上,有吟咏诗歌的声音,很有情调;所吟诵的王言许,又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他赞叹不绝。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白),原来,是袁虎在吟咏自己作的咏史计。 谢尚于是邀请袁虎相见,对他十分赏识。《炊饭成糜》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 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 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覆巢之下》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 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一个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拘捕两个儿子的) 差役也到了。 子猷两则是哪两则,能否给出具体题目??请写在追问里面。要采纳哦~~。 5. 《世说新语》的原文 《世说新语》《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白话译文:咏 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 【文言文中的《世说新语》的意思是什么 晋明帝年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洛阳)消息,潸然(流泪貌)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显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7. 世说新语30则名篇原文 有《管中窥豹》、《孔融认亲》、《咏雪》。 1、《管中窥豹》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蒲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 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 就甩开袖子走。 2、《孔融认亲》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 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3、《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 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 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为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为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为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2023-07-16 01:02:011

孔融10岁的故事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40948.htm
2023-07-16 01:02:194

孔融原文_翻译及赏析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 死亡之谜 孔融是怎么死的?是被曹操授意诬陷他“欲规不轨”,又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是孔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言论。这还不算冤杀?如果说他与曹操作对都是错的,曹操干吗不以那些罪名处决了他。 孔融与曹操到底作什么对了?他嘲讽曹操戒酒,讽刺曹丕娶甄妃,揭过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说曹操戒酒不是什么亡国之戒,只是不想粮食用来酿酒。劝过曹操不要杀杨彪,因为杨彪是袁术的亲戚,甚至拿自己官职来做威胁。所以曹操一直很嫉恨他,至于劝阻曹操不要与袁绍对决,这种观点当时曹营不止他一个人,这算不上什么作对吧。 孔融与曹操做对,并不表示这些能够成为曹操将他杀掉的理由,而只能作为曹操杀他的动机。通过一些解释能证明孔融没有与曹操做对?没有得罪曹操?不是不识时务?而敢在曹操面前这么做,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而他为什么这样?原因无非是他是名士,而且是影响巨大的大名士,以为曹操不能将他怎么样,而事实上曹操也“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这就加剧了这位孔子二十世孙的膨胀,总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事小事,处处做对。而这也就罢了,甚至在一些军国要事上,他也与曹操做对,比如官渡之战前夕,就他发表的那一席悲观言论,会对曹操集团造成多么大的打击?按他的说法,曹操该怎么办?投降呗!孔融之所以处于曹操集团,实际上是自以追随汉献帝,而袁绍又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这就是说,孔融这位大名士,实际上是希望袁绍获胜的,以便恢复世家大族和名士的统治阶级地位。而曹操的出身,自然是身为大名士的孔融所不耻的,这也成为了孔融敢与曹操处处做对的原因之一!而曹操,居然能让这么一个人留在自己身边这么多年,虽然说有出于对其地位、声望的顾虑,也不得不佩服其忍耐力和孔融的愚蠢!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可见,当时是饥年,却不得不用兵,而兵以什么为主?粮食!曹操出于对军国大计的考虑,以为应禁酒,使粮食用来补充兵用。而孔融呢?果然显示了他“华交会之徒”的特性,说什么“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觽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摆明的强词夺理,曹操的确是“惜谷”,只怕像孔融这么不惜谷,国不亡才怪,看过他的表现便知道了。又如曹丕纳甄夫人,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在古代,这很正常,孔融倒好,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懂,又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问出何经典”,孔融则捉弄似的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不是没事找事、找曹操不痛快吗?再如杨彪一案,居然公然威胁曹操“明日便当褰衣而去,不复朝矣”,而他完全可以采取更温和的方法。 孔融的确没有什么内政军事才能,但他很会看人,推荐了不少人才。而且是孔子后代,名满天下。他是个书生气很浓的人,不会当官,不会察言观色,而且脾气耿直,眼里装不进沙子。但他只是发表言论,按现代观点来说,是言论自由,他又没做什么值得杀头的大罪。曹操杀了他,后来曹丕却下令千金收购他的文章。如果孔融真是欲规不轨,那么曹丕还能这样做吗? 轶事典故 小时了了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与为交友。”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哭坟不悴 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 杀宥之三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梅尧臣赏识,其中有一句的内容说:“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主考官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道:“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才恍然大悟。 人物生平 孔子之后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 一门争义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闻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州郡以礼策命,都不到。 刚直不阿 后受司徒杨赐征召,当时暗暗察访官僚中的贪污之人,准备予以贬谪罢免,孔融检举的多为宦官的亲族。尚书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召孔融等司徒属官诘问斥责,孔融陈述宦官子弟的罪恶,毫不隐讳。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贺何进,因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就把名片夺回,引罪自责而去。河南尹官属认为丢了面子,想要派剑客追杀孔融,有宾客对何进说:“孔文举有盛名,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随而去了。不如以礼对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何进同意,于是在受任大将军之后,征辟孔融,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孔融又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托病归家。 北海为相 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正逢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而转保朱虚县。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蛊惑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定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后来,孔融被黄巾管亥所围,情势紧急。于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刘备惊奇地说:“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于是立即发兵解围。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道二人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及其杀害。孔融自负于才气秉性,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因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没有成功。 兵败奔逃 孔融在任六年后,被刘备上表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晚上城陷,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参议朝政 同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引证定议,公卿大夫都不过挂名而已。 之前,太傅马日磾奉命出使山东,到了淮南时,多次有求于袁术,袁术于是轻视侮辱他,夺走他的符节,又不准他离开,还要强迫他任军师。马日磾忧愤自己至极,于是呕血而死。等到马日磾遗体送回京师,朝廷想加以礼葬,孔融于是独自陈说:“马日磾凭上公的尊贵身份,持天子的髦节,奉命处理地方事务,安宁东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补用,马日磾都是第一个。依附下级,欺骗朝廷,奸诈事君。从前国佐敌晋军,不为其折服,宜僚当着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难道可以受威胁为借口吗?而且袁术越级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日磾随从,周镟历年。《汉律》规定:与罪人往来三天以上,都应该知道他的情况。《春秋》说:鲁叔孙得臣死了,为了不张扬襄仲的罪贬,不写日子。郑讨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为他杀君的缘故。陛下可怜旧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经很宽大了,不应该再加礼。”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当时舆论大都想恢复肉刑,孔融建议说:“古时候的人浑厚朴实,善恶不别,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没有错误。百姓有罪,都是自己的责任。末世衰微,风气教化坏乱,政治搅乱风俗,国家的法律害了人民。所以说君主没有为君之道,百姓就涣散不服,而想用古时候的刑法残废他们的肢体,这不是除恶长善的办法。纣砍断早晨涉水者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说纣暴虐无道。从前,周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天下百姓,要养一千八百个君主,如果各砍掉一人的脚,下面就有一千八百个纣呢。想风俗纯美,是绝对做不到的。并且受了刑罚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决心。大多铤而走险,不再回归正道。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当世大患。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坏事,正好断绝了人为善的途径。就算忠诚如鬻拳,坚持如卞和,多智如孙膑,蒙冤如巷伯,才华如司马迁,通达如子政,一遭到刀锯,死了也为人耻笑。所以太甲的思念常道,秦穆公使秦国称霸西戎,南睢之骨立,卫武公《初筵》饮酒悔过,陈汤矫诏发兵,斩郅支单于于都赖水上,魏尚的守边等等,不用再举了。大汉广开改恶之路,大都是这样。所以聪明有德的君王,深思远虑,弃短取长,政治上的措施是不随便进行改革的。”朝廷认为他的建议很好,最终没有恢复肉刑。 当时,荆州牧刘表不向朝廷进贡,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情,还郊祀天地,礼仪拟指君主。朝廷下诏把他的行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认为应当隐瞒郊祀这件事,来维护朝廷的脸面。 建安五年(200年),南阳王刘冯、东海王刘祗相继逝世,献帝哀痛他们早逝,想为他们规定四时祭祀,为此先询问孔融意见。孔融回答说:“陛下仁厚,感慨变化而增加思念,哀悼二王的魂灵发布哀怜的诏章,考查审度从前的典章制度,订正礼制。臣看前代梁怀王、临江愍王、齐哀王、临淮怀王都死而无后代,同胞兄弟,就是景帝、武帝、昭帝、明帝四帝,没有听说前朝为他们修祭祀。如果是临时的,就不要列入传纪。臣不懂事,认为他们都在幼小的年龄死去,陛下哀痛,以成人礼加以諡号,这应遵照您的意思办理,祭祀结束,以后就不要再行。至于一年一期祭祀,不合礼意,又违背了先帝既定的法制,这是不合适的。” 侮慢权臣 之前,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大业。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写信故意挑拨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对。 进贤好士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任为太中大夫。孔融本性宽容不猜忌别人,重视人才,喜欢诱导提拔年轻人。等到退任闲职后,宾客天天满门。孔融常叹说:“座位上经常满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无忧了。”孔融与蔡邕交好,蔡邕死后,有个虎贲士相貌有点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与同坐,说:“虽然没有了老成人,而让我高兴的是还有典型。”孔融听说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言语有可采取的,一定扩展完成,当面告诉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称赞他的长处。推荐贤士,奖励进取。如果他知道的,没有说,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海内的英才,都信服他。 惨遭杀害 《三国演义连环画》孔融之死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文学成就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说道“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 孔融的品格与言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孔融反对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 地位与影响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孙、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与立场都与宦官之后的曹操有明显差异,而且他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日趋式微的汉朝天子,成为当权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而且由于曹操杀孔融的罪名极重,甚至直到西晋时陈寿著写《三国志》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成为该史书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残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与言论仍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杀孔融被视为曹操执政的污点之一,而孔融反对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 家族成员 祖先 孔子:孔融的二十世祖。 孔霸:孔融的七世祖,为汉元帝之师,官至侍中。 祖父 孔贤 父亲 孔宙:字季将,官至泰山都尉。 叔伯 孔彪、孔立(一作孔翊)、孔麟 兄弟 孔融兄弟共有七人:孔褒、孔晨、孔谦、孔昱,其余二人名不详。 文章特点 孔融不仅是个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就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散文胜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对他作出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前面提到过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可以略见一斑。他的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前篇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第二篇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在文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是毫无道理的,只能藉以显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笔锋,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论盛孝章书》。总起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时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孔融的诗文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魏晋·孔融《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魏晋 :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 展开阅读全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哲理故事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两汉·孔融《杂诗二首》 杂诗二首 两汉 : 孔融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 展开阅读全文∨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抱负 , 悲痛抒情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两汉·孔融《诗》 诗 坐上客恒满。 樽中饮不空。查看更多孔融的诗文>>
2023-07-16 01:02:261

孔融列传原文及翻译

孔融列传(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   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性好学,博涉多该览。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二六,俭少之而不告。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焉。融由是显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州郡礼命,皆不就。辟司徒杨赐府。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河南官属耻之,私遣剑客欲追杀融。客有言于进曰:"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进然之,既拜而辟融,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赵舍不同,托病归家。后辟司空掾,拜中军候。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还,融逆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稍复鸠集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郡人甄子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时,袁、曹方盛,而融无所协附。左丞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纳。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在郡六年,刘备表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及献帝都许,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绵隶名而已。初,太傅马日磾奉使山东,及至淮南,数有意于袁术。术轻侮之。遂夺取其节,求去又不听,因欲逼为军帅。日磾深自恨,遂呕血而毙。及丧还,朝廷议欲加礼。融乃独议曰:"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衔命直指,宁辑东夏,而曲媚奸臣,为所牵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昔国佐当晋军而不挠,宜僚临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又袁术僣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随从,周旋历岁。《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已上,皆应知情。《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不书日。郑人讨幽公之乱,斫子家之棺。圣上哀矜旧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朝廷从之。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怨正议,虑鲠大业。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选自《后汉书》)孔融列传译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七世祖孔霸,为汉元帝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太山都尉。孔融小时候就有特异的才能。十岁,跟父亲至京师。当时河南尹李膺自守简慢严整,不随便接见士大夫及宾客,告诉门者,不是当代名人及世代有交谊之家都不得告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怎样一个人,有意去李膺家敲门,对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守门的人告诉李膺,李膺请孔融相见。问道:“高明祖父曾经与我有交情吗?”孔融说:“是的。先人孔子与您先人李老君同德同义,又为师友关系。那么,我孔融与您为累世通家。”在坐的人,无不为之赞叹。太中大夫陈炜后到,在坐的人把这告诉了陈炜。陈炜说“:噢,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接着他的话说“:照您这么说,莫非您小时也挺聪明的吗?”李膺大笑说:“你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的。”孔融十三岁时,死了父亲,悲痛过度,要人扶了才能站起来,州里称赞他的孝行。天性好学习,博览群书。山阳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恨,侯览隐匿告人姓名把奏章下达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逃到孔褒家中,孔褒不在。这时孔融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没有告诉他。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他家。后来事情泄漏出去,国相以下,秘密捕捉,张俭得以跑掉。于是逮捕孔褒、孔融送入监狱。不知他们二个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隐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心甘情愿。”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长者担任家事,罪责在我。”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著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州郡以礼任命,都不就。征召司徒杨赐府。当时暗暗地察访官僚中的贪污分子,准备予以贬谪罢免,孔融检举多为宦官的亲族。尚书害怕得罪皇帝的宠信,召属官诘问斥责,孔融陈述他们的罪恶,毫不隐讳。河南尹何进当升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何进,没有及时通报,孔融就把谒夺回归府,引罪自责回去了。河南尹官属认为丢了面子,私派剑客想追杀孔融,有客对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将军如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率而去了。不如以礼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胸怀广大。”何进以为对,任命为大将军之后,征孔融,举高第,为侍御史。因为与中丞赵舍不和,托病归家。后来被征为司空掾,授中军候。在职三天,升虎贲中郎将。遇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孔融每因回答所问常有纠正他不对的地方,因此触犯了董卓的意旨,调任议郎。当时黄巾侵犯好几个州,北海最为贼冲击的地方。董卓于是示意三府同举孔融做北海相。孔融到郡,召集士民,起兵讲武,既下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贼张饶等二十万众从冀州返,孔融迎战,被张饶打败。于是收集散兵保卫朱虚县。又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误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立学校,表扬儒术,推荐贤良郑玄、彭趚、邴原等人。郡人甄子然,临孝存,有名气,死得早,孔融以没有见到为遗憾。命配食县社。其余虽然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没有不以礼对待的。郡人无后代及四方游士有死亡的,都做棺材埋葬。这时,黄巾又来侵扰,孔融于是出驻都昌县,被贼管亥所围。孔融非常危险,派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刘备惊奇地说:“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马上派兵三千救援他,贼因散乱逃走了。当时,袁绍、曹操势力很强盛,孔融不对谁依附。左丞祖富有谋略,劝孔融与曹操、袁绍相结纳。孔融知道袁绍、曹操最终企图篡夺汉世,不想与他们搞在一块儿,一怒之下把左丞祖杀了。孔融自己以为有高尚的意气,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因为才器疏阔,思想空乏,所以竟无成功。在郡六年,刘备上表荐他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被袁谭攻击,自春至夏,战士仅仅剩下几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凭几读书,谈笑自若。晚上城陷,逃奔山东,妻子被袁谭所掳。到了献帝以许昌为都,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升少府。每朝会皇上访问召对,孔融常引正定议,公卿大夫都不过挂个名而已。以前,太傅马日石单奉使山东,及至淮南,多次对袁术不满,袁术轻视他,侮辱他,夺了他的符节。马日石单自己忧愤已极,呕血而死。马日石单的丧还京师,朝廷想加礼葬,孔融独说:“马日石单凭上公的尊贵身份,持天子的髦节,奉命直接处理地方事务,安宁东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补用,马日石单都是第一个。依附下级,欺骗朝廷,奸诈事君。从前国佐敌晋军,不为所折服,宜僚当着白晃晃的刀而色不变。朝廷大臣难道可以受威胁为借口吗?又袁术越分叛逆,不是一朝一夕,与日石单随从,周旋历岁。《汉律》:与罪人往来三天以上,都应该知道其情况。《春秋》:鲁叔孙得臣死了,为了不张扬襄仲的罪贬,不写日子。郑讨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为他杀君的缘故。皇上可怜旧臣,不忍追相案罪,这是很宽大了,不宜加礼。”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先时,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一定的呢。”后来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词多侮慢。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渐渐显露,多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说渐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的正确的议论,怕阻抗他的大业。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郗虑又诬陷其罪,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冤枉上状奏孔融。书奏,判处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儿女都被诛。先,女儿年七岁,男年九岁,因都幼弱,得保全。寄在人家。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遗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号哭而止饮。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扩展资料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轶事典故1、小时了了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2、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3、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害时,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别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给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哥号哭而止饮。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时人都为之悲伤。人物评价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融
2023-07-16 01:02:331

求古文翻译[小时了了]

请你把文章打上来
2023-07-16 01:02:483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呢

曹操杀孔融 曹操杀孔融说的是曹操利用多种罪名将孔融全家抄斩的事情,那么曹操杀孔融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三国》曹操剧照 其实曹操杀孔融多和孔融的性格以及他们二人在政治上的冲突有关系。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学自然不用说,是非常好的。这也导致了孔融自恃清高的个性,再加上他的言论多是和传统礼教相违背的,所以便得罪了不少人。而他向来直言,即使在众人面前也丝毫不给曹操面子,多次反对曹操的决定,使得曹操非常尴尬。当然这是曹操对孔融印象不好的一个原因,曹操杀孔融的最根本原因还不是这个。 曹操杀孔融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孔融忠于的是汉皇室。并且上书建议不应该分封诸侯,以此来巩固汉朝的王权,这触及了曹操的根本利益,也为孔融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也连累了一家人。 通过曹操杀孔融可以看出孔融在政治一途上并不像他在文学上那样聪慧,他在政治不懂得收敛,在曹操手握实权的情况下依旧不懂得避其锋芒,甚至公开和曹操作对,这样的做法实在算不上明智,最后终于被曹操用各种理由杀了,连累一家老小的性命。 曹操杀孔融可以说是孔融自掘坟墓,本来以孔融的才学,如果懂得审时度势或者韬光养晦,或许并不会让曹操赶尽杀绝,无奈的是孔融并没有和曹操相抗衡的能力,却还不知收敛,最后才会惨死。 孔融是怎么死的 公元208年,孔融任闲职后,他的家里每天都有很多门客来拜访他,这是因为孔融以前任重要官职时,就很爱惜人才,特别是年轻人,经常帮他们说好话,提拔他们,所以佩服和亲近他的人很多。而这些行为和孔融的死脱离不了关系,那么,孔融是怎么死的呢? 孔融像 孔融和官员人才的来往导致曹操怀疑孔融,说是孔融整日聚众讨论事情意图不轨,还污蔑朝廷。派人抓了孔融,杀死孔融和他的全家,甚至还想把给他收尸的脂习杀死,正好遇到大赦天下脂习才被放出来。孔融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六岁连他年纪尚幼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关于孔融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偶然,他刚正不阿,固执己见,多次和曹操意见不合、言语冲突,曹操对孔融早就怀恨在心。其中有两件事很出名,一是曹操攻进邺城滥杀无辜,抢了袁绍家的妻妾和女儿,曹丕强行娶了袁熙的妻子。因为这件事,孔融写信给曹操,说西周武王攻打殷商后肯定把纣王的妲己抢来送给自己的儿子,曹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询问他,孔融解释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年的事应该是这样的。曹操听后气个半死。二是曹操想禁酒,孔融就专门写信给他说喝酒的好处,信中语言非常傲慢,曹操就更不满他。当时孔融的名声很大,天下皆知,曹操只能先忍着,后来郗虑多次挑拨,说是孔融有二心,曹操趁机处死了孔融。 孔融是谁 关于孔融是谁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可能只知道孔融是一则故事――孔融让梨的主人公,其余的知道的并不详细。那么孔融是谁呢? 孔融像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才学让他位列“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家室也比较有渊源,是孔子的后人。可以说,孔融的文学才能有一部分是因为家族的遗传性。 孔融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孔融让梨、孔融认亲这些故事流传千古,孔融在当时可谓是一个神童,可是孔融的结局却不好。孔融一生顺当,仕途也走的顺利,甚至曾经做过丞相,也算是名噪一时,但是汉王室开始走下坡路,曹操渐渐掌握实权,并且开始有了另立国家的想法,孔融忠于的是汉王室,自然看不惯曹操,所以时常言语间讥讽曹操,甚至在公众场合和曹操作对,反对曹操的很多决定,让曹操下不来台,直到最后被曹操用各种名义杀害,享年不过五十五岁。 不过关于孔融,更多的是他文学上的成就。他的文章一般都是议论性的,言语激烈,主张仁政,颇受欢迎,但是孔融的作品留下来的非常少,只有少数的散文和诗留了下来。 说到孔融是谁这个问题,很多时候的反应都是他幼年时候让梨的故事,但其实孔融流传下来的故事以及他一生的经历都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孔融让梨的流传度非常高,所以人们对孔融的印象也大多是这样一个故事而已。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传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最后因为太过于直言和不会收敛锋芒等原因死于曹操之手。孔融有很多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雕塑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他兄弟选梨子的时候都会选择最小的那一个,孔融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问孔融原因。孔融说我最小,应该拿最小。父亲笑着说弟弟比你还小,应该让他吃最小的。孔融认真地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照顾他,所以把大的梨子给他。父亲很满意地笑笑,心想这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有才能。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仪。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这个故事告诉后人,要尊老爱幼,不争不抢。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会让梨,说明的不仅仅是他尊老爱幼,更多的是他的聪慧。孔融年幼便能懂的这样的道理,也难怪他的父亲会说他日后成就不小。 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孔融的品性,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孔融日后并算不上一个品德好的人,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是说明了孔融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在日后的成长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孔融成为了之后那个不太负责任的人,甚至连累了幼子,全家都死在了曹操的手中,不得不说也是非常可惜的。 孔融认亲 《孔融认亲》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十岁的孔融利用“亲戚关系”成为了当时名气非常大的李元礼的座上宾的故事,全篇主要体现了孔融的智慧。 孔融图片 《孔融认亲》开篇一句“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表明了当时想要见李元礼的难度非常高,必须是青年才俊或者是比较近的亲戚才行。但是孔融却利用亲戚这一条路巧妙的进去了,并且成了座上宾。 李元礼自然奇怪,便问孔融和他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说他的祖辈孔子曾经拜李元礼的祖辈老子为师,所以二人其实算是通世交好。李元礼和在座的人便觉得孔融非常聪慧。这是孔融认亲这一篇文中表现孔融聪慧的其中一点。 《孔融认亲》中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表明了孔融的聪慧。就是在宾客中有一个人叫陈韪,他听了孔融的事情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什么成就。”这句话含有讽刺的意味,在座的人也不好得罪陈韪,便沉默了下来,倒是孔融丝毫没有不愉快,而是颇有礼貌的回了一句:“陈大人小的时候想必很聪明。” 这一句话一说出来,陈韪是承认也不是,否认也不是,一时非常尴尬。而孔融的聪慧更是淋漓尽致的体会了出来。 可以说《孔融认亲》通篇讲的是孔融的聪慧,以及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快速的反应能力,这也是孔融名气的开端。 孔融妙对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出生于鲁国,是孔子的后人,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首,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孔融像 对于孔融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长为教育孩童要懂得谦让,便会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也许是因为家族世代书香,孔融自小便特别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诗善文。孔融虽然小,却非常聪明。十岁的时候,孔融跟和父亲去洛阳想要拜访当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而当时的李云礼威望非常高,能见他面的都不是普通人,并且还得有亲戚关系。 而孔融巧妙的运用自己先祖曾拜李云礼先祖为师的这条关系链证明了他们之间有世代友好的亲戚关系。而后又突遇太中大夫陈韪刻意刁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语间尽显讽刺之意。孔融闻言却并不生气。以智相对。“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巧妙的化解开了陈t的刻意刁难。让陈t顿时觉得哑口无言。如果他当时承认了自己小时候很聪明。那就相当于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证明了他自己如今已是个愚钝之人,却也不亚于当场打脸。对其声誉必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孔融的思维不可谓“不机敏灵便”从孔融妙对中告诉我们:要时刻的保持着头脑清醒,面对别人突如其来的发难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023-07-16 01:02:581

有关孔融的故事

从神童到名士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竟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阔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同前)。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荐举贤良 诱益后进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这种“喜诱益后进”的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晚年任职少府时,还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他在《论盛孝章书》中十分同情“困于孙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叹“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希望曹操能向贤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残年哭知己”之感(谢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结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祢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刚傲,疾恶如仇,唯独与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杨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德才,上书给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荐祢衡表》)。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于因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 跌荡放言 刚直见杀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谁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我们再联系到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无稽之谈不断见诸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了。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2023-07-16 01:03:074

文言文阅读孔融字文举

1. 求"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父宙,太山都尉 自己翻译的。。。可能会有瑕疵。 孔融,字是文举,是鲁国人,是孔子第二十代的子孙。(孔融的)父亲是孔宙,官拜太山都尉。孔融自小就有过人的才智。十岁那年,跟随父亲到京师。当时,河南府尹李膺生活注重简朴,不随便接见宾客。如果不是当世的名人和他的世交,都不能接见陈词。孔融想要见他本人,所以来到李膺门前,跟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世交子弟。”守门人把这告诉了李膺。李膺请孔融进来,问道:“你的先祖曾经与我的有旧交情吗?”孔融说:“是的。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德行一样很高,把对方当成良师益友,所以孔融和你是世交。”在座的人没有不赞叹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来到,在座的人把这件事告诉陈炜。陈炜说:“那个人年幼而聪明,长大后未必出众。”孔融对答道:“照你这么说来,你不就是年幼聪明吗?”李膺大笑着说:“你一定能成为大器!” 2.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异才。 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 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 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急需翻译、、谢谢拉!! 帮帮忙。 最佳答案 自己翻译的。 可能会有瑕疵。 孔融,字是文举,是鲁国人,是孔子第二十代的子孙。 (孔融的)父亲是孔宙,官拜太山都尉。孔融自小就有过人的才智。 十岁那年,跟随父亲到京师。当时,河南府尹李膺生活注重简朴,不随便接见宾客。 如果不是当世的名人和他的世交,都不能接见陈词。孔融想要见他本人,所以来到李膺门前,跟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世交子弟。” 守门人把这告诉了李膺。李膺请孔融进来,问道:“你的先祖曾经与我的有旧交情吗?”孔融说:“是的。 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德行一样很高,把对方当成良师益友,所以孔融和你是世交。”在座的人没有不赞叹的。 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来到,在座的人把这件事告诉陈炜。陈炜说:“那个人年幼而聪明,长大后未必出众。” 孔融对答道:“照你这么说来,你不就是年幼聪明吗?”李膺大笑着说:“你一定能成为大器!”。 3. 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答案 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伯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注:①诣(y@):前往,到……去。 ②清称:美誉。这里指有声望的人。 ③既:已经。 ④仆:我,谦称。 ⑤仲尼:即孔子。 ⑥白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 ⑦奕世:累世,几代。 ⑧了了:聪慧。 ⑧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窘迫。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时李元礼有盛名( ) ②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 ③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以其语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孔文举反唇相讥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文举小时候的聪慧表现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文举即孔融。有关孔融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多,像“孔融让梨”等几乎是家喻户晓。查找资料,向大家介绍我国古代其他人小时候聪慧过人的故事。(至少2个) 答案:略 解析: (1)①当时 ②从前,往日 ③这(是) (2)①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认为他很奇特的。 ②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3)小时聪明伶俐,长大未必有成就,有轻视小看孔文举之意 你陈韪“小时必当了了”,所以现在“未必佳”,讽刺他未有成就。 (4)①知识渊博,思维敏捷 ②反唇相讥,词有锋棱(意思相近即可) (5)如七岁的王戎不摘路边李;少时司马光砸缸救人等。 4. 求翻译《孔融捷辩》文言文的翻译和阅读答案,高分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有,人以其语语之中的第二个语,是名词活用做动词,告诉的意思 3因为孔融巧妙地用语言还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又不失礼,另他不安而又无话可说。(画外音:他总不能说自己小时候聪明吧?那不就承认他没才华了么 5. 《后汉书 孔融》的全文翻译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七世祖是孔霸,是元帝的老师,官位达到侍中。父亲孔宙,是太山都尉。孔融自小有异才。年十岁,随父前往京师。当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随便接待宾客,除了当世的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与他相见。孔融想要看看他是怎样的人,因此便去了李膺家。对门者说:“我是李膺通家子弟。”门者通报了李膺。膺于是邀请孔融,问说:“你的祖父曾经与我有旧恩吗?”融曰:“是的。我的先人孔子与君先人老子比义,他们两个亦师亦友,因此融与君是世通家。”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息的。后来太中大夫陈炜到了,在场的人告诉陈炜。炜曰:“人小聪明,长大了未必会成为奇才。”孔融应声曰:“如你所说的,你小时候难道不聪明吗?”李膺大笑曰:“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成为奇才。” 我是意译,先帮你翻译一段吧,不知道你是要意译还是直译。 6.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1993年上海古籍版) [注释] ①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 ②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 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 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 ⑥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⑦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 ⑧了了:聪明伶俐。 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一)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人以其语语之 ②大未必佳 ③韪大踧踖 (三)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四)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一)我君仆其 (二)①前者是名词,话语;后者是动词,告诉 ②长大 ③很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 (四)提示: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 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 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 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就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趣味题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拜访李元礼。在座的宾客对孔融的博学和随机应变都感到惊奇,而陈韪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听后半天说不出话来。(《世说新语u2022言语》) 孔融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让陈韪如此的难堪? 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点拨]陈韪说孔融以后未必聪明;孔融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7. 《后汉书 孔融》的全文翻译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 七世祖是孔霸,是元帝的老师,官位达到侍中。父亲孔宙,是太山都尉。 孔融自小有异才。年十岁,随父前往京师。 当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随便接待宾客,除了当世的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与他相见。孔融想要看看他是怎样的人,因此便去了李膺家。 对门者说:“我是李膺通家子弟。”门者通报了李膺。 膺于是邀请孔融,问说:“你的祖父曾经与我有旧恩吗?”融曰:“是的。我的先人孔子与君先人老子比义,他们两个亦师亦友,因此融与君是世通家。” 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息的。后来太中大夫陈炜到了,在场的人告诉陈炜。 炜曰:“人小聪明,长大了未必会成为奇才。”孔融应声曰:“如你所说的,你小时候难道不聪明吗?”李膺大笑曰:“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成为奇才。” 我是意译,先帮你翻译一段吧,不知道你是要意译还是直译。 8. 【小时了了阅读答案翻译下列句子:(1)莫不奇之(2)昔先君仲尼与 ①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② 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③ 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④ 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⑤ 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⑥ 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⑦ 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⑧ 了了:聪明伶俐.⑨ 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人以其语语之 (参考答案:前者是名词,话语;后者是动词,告诉)②大未必佳 (参考答案:长大)③韪大踧踖 (参考答案:很)(二)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参考答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三)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提示: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 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趣味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拜访李元礼.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就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
2023-07-16 01:03:241

孔融妙对文言文解释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 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2翻译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过一会儿也来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文举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应当很了不起.”陈韪非常尴尬.
2023-07-16 01:03:311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原文如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 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译文: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2023-07-16 01:03:502

孔融认亲 文言文 高手快来 急急急急急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023-07-16 01:04:011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孔融认亲

1.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2. 孔融认亲 文言文 高手快来 急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原文: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 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 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扩展资料: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孔融认亲 4. 孔融认亲 文言文 高手快来 急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5. 谁有世说新语中孔融认亲的故事,急用 孔融认亲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点有盛名,为司隶校尉点。诣门者,皆俊才点清称点及中表点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点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点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点与君先人伯阳点,有师资之尊点,是仆与君奕世 为通好 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 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 注释 点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为人正直,太学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士人荣幸地被他接见,名为“登龙门”,可见名声之重。 点司隶校尉:司法官名。 点俊才:有才华的人。 点清称:名流,被称许的人。 点中表:父亲姐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这里泛指内外亲属。 点李府君:汉代太守称府君;李元礼任司隶校尉,职同太守,故称。 点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点仲尼: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点伯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点师资之尊:师生的重要情谊,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 奕(y )世:累世,世世代代。 通好:往来交好,友好交往。 太中大夫陈韪(w i):陈韪在桓帝时任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名。 了了:聪明伶俐。 踧(c )踖(j ):本意恭敬的样子,引申为局促不安的样子。 6.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2023-07-16 01:04:091

古文孔融认亲原文带拼音?

这个随便买个拼音版的课文里就有呀,很便宜的,几块钱,电子版涉及知识产权保护,不方便这种平台提供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望采纳
2023-07-16 01:04:302

孔融认亲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2023-07-16 01:04:382

孔融认亲文言文答案

1. 怎么翻译《孔融十岁“认亲”》这篇文言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4.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 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 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 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 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 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 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5.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6. 孔融十岁认亲的答案孔融认亲的中心 意思就是孔融从小就非常聪明.在他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 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 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 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 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聪明伶俐一是用“世交”关系独闯李府,并说明“世交”来历.二是对陈韪反唇相讥,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2023-07-16 01:04:451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2023-07-16 01:04:532

怎么翻译《孔融十岁“认亲”》这篇文言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023-07-16 01:05:071

孔融十岁认亲文言文翻

1. 怎么翻译《孔融十岁“认亲”》这篇文言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 孔融十岁 “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 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4.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原文: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 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 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扩展资料: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孔融认亲 5.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6. 孔融十岁认亲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 )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cù)踖( jí)。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7.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原文: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 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扩展资料: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 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023-07-16 01:05:141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2023-07-16 01:05:321

谁有世说新语中孔融认亲的故事,急用?文言文的!!!

孔融认亲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点有盛名,为司隶校尉点。诣门者,皆俊才点清称点及中表点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点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点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点与君先人伯阳点,有师资之尊点,是仆与君奕世 为通好 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 後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 注释 点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为人正直,太学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士人荣幸地被他接见,名为“登龙门”,可见名声之重。 点司隶校尉:司法官名。 点俊才:有才华的人。 点清称:名流,被称许的人。 点中表:父亲姐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这裏泛指内外亲属。 点李府君:汉代太守称府君;李元礼任司隶校尉,职同太守,故称。 点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点仲尼: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点伯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点师资之尊:师生的重要情谊,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 奕(y )世:累世,世世代代。 通好:往来交好,友好交往。 太中大夫陈韪(w i):陈韪在桓帝时任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名。 了了:聪明伶俐。 踧(c )踖(j ):本意恭敬的样子,引申为局促不安的样子。
2023-07-16 01:05:411

孔融十岁认亲文言文翻译ppt

1. 怎么翻译《孔融十岁“认亲”》这篇文言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既然已经通报上去,(他)便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2.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4. 孔融十岁 “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 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5.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6.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加字词理解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原文: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字词理解: 1.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司隶校尉:官名。 4.诣:前往,到。 5.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6.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7.乃通:才(予以)通报。 8.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扩展资料: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07-16 01:05:481

是岁的是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岁是什么意思 岁岁、嵗、歳 suì名词义1、形声字。 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声。 “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 本义:岁星。即木星)岁,木星也。 ——《说文》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2、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3、年龄。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 林觉民《与妻书》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4、岁月;时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 ——唐· 孟浩然《除夜》5、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6、新年,一年之始。 2. 文言文岁是什么意思 岁 岁、嵗、歳 suì 名词义 1、形声字。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声。“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本义:岁星。即木星) 岁,木星也。——《说文》 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3、年龄。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 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林觉民《与妻书》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岁月;时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唐· 孟浩然《除夜》 5、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梁惠王上》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6、新年,一年之始。 3.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2023-07-16 01:0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