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桃花
-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如下: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原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佚名 〔南北朝〕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作品介绍:《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上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告诉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要透过表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2023-07-12 04:26:041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王戎不取道旁李主要内容讲了什么?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2023-07-12 04:26:322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 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2023-07-12 04:26:40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启示?
遇到事情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多思考!2023-07-12 04:27:186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和原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和翻译如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如下: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的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人们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呀,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作者简介如下: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赏析如下:故事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2023-07-12 04:27:441
王戎不取道旁李诗中的取之信然是什么意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纸.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翻译:摘了李子后一尝,确实这样.上面整段翻译为: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知一个道理: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推理,还有就是有些东西亲自尝试了才知道究竟事实是什么样的.现代文中可以理解为:以信誉而取之.这里的取可以是得到一座城池,也可以是取信于某人.结合具体文章而定.2023-07-12 04:28:101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翻译及注释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及原文,希望对语文学习有所帮助,供参考。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这样。2023-07-12 04:28:171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步、之、走、行什么意思
1. 信:诚实,不欺骗;信然:确实这样。2.出自《世说新语·雅量》,《雅量》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六门,共42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些小孩儿出去游玩,看见路边的李树挂了很多果,压弯了树枝,小孩儿们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李子来一尝,果真是苦的。2023-07-12 04:28:351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王戎不取道旁李佚名 〔宋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注释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尝:曾经。诸:众多。游:嬉戏玩耍。子:李子。折枝:压弯树枝。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走:跑。唯:只有。信然:确实如此。2023-07-12 04:28:452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原文和译文
1、《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2、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2023-07-12 04:28:51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王戎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不取道旁李”说的是一件王戎小时候的事,这件事也让王戎有了神童之誉。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释义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扩展资料王戎不仅早慧,而且胆量奇大。也是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魏明帝曹_命人把一只凶猛的老虎砍掉牙齿和爪子,然后放在笼子里,运到洛阳城内的宣武场上,让百姓前去观看。当时宣武场上是人山人海,像过节似的,王戎当然也跑去看热闹了。大家围在护栏外指指点点,十分兴奋。老虎何曾见过这种阵势,突然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咆哮。不仅咆哮,而且攀着护栏,做饿虎扑食状。人们都吓得魂飞魄散,呼啦一下全跑了。只有7岁的王戎,却不慌不忙地站在原地,脸上没有一点恐惧之色。魏明帝在不远处的阁楼上望见这一幕,很惊奇,就派人去打听王戎的由来,称赞王戎是奇童。2023-07-12 04:28:591
王戎早慧文言文翻译
1. 古文“王戎早慧”的注释和译文,古文“王戎早慧”的注释和译文, ]原文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许多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那人)摘取果实(品尝后)确实是这样的.注释王戎:本文选自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本文又名“王戎不取道旁李”.游:游玩.唯:只有.此:这.然 :如此,这样.诸:许多.游:漫步、闲逛.竞走:争相奔跑.信:确实、真的.之:代词,表示李子。 2. 王戎早慧文言文翻译 王戎小时候很聪明。 王戎在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有的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果实,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李子。”人们摘取果实品尝,的确是这样。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县侯。 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王戎早慧》【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儿游。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王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据《世说新语》改写)【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许多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那人)摘取果实(品尝后)确实是这样的。 【注释】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作者:刘义庆(南朝宋国人)。本文又名《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字睿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游:游玩。 惟:只有。此:这。 然 :如此,这样。诸:许多。 游:出游;游玩。竞走:争相奔跑。 信:确实,的确。信然:确实是这样。 之:代词,指代“李子”。诸:众多【寓意】此文赞扬王戎早慧。 王戎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冷眼观物,当众人蜂拥趋之,迷失了平和心去思考时,都以为会获利,最后得到的却是苦果。 启发我们应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入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3. 【问两个文言文1,王戎早慧的译文,有概括最好2.管宁割席的译文, 1,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此文赞扬王戎早慧.王戎幼年就能观察、推理,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这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确实很不简单.2.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此文通过两人面对金钱和荣华富贵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两人品格与思想的高下之别.。 4. 文言文《王戎早慧》的翻译,急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曾与诸小儿游。 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小时候很聪明。 王戎在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有的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果实,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李子。”人们摘取果实品尝,的确是这样。 注释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编者:刘义庆(南朝宋国人)。本文又名《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字睿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唯:只有。 此:这。 然:如此,这样。 诸:许多。 游:出游;游玩。 竞走:争相奔跑。 信:确实,的确。 信然:确实是这样。 之:代词,指代“李子”。 尝:曾经子:果实。 5. 文言文《王戎早慧》的翻译,急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曾与诸小儿游。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小时候很聪明。王戎在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一动不动。有的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果实,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李子。”人们摘取果实品尝,的确是这样。 注释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编者:刘义庆(南朝宋国人)。本文又名《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字睿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唯:只有。 此:这。 然:如此,这样。 诸:许多。 游:出游;游玩。 竞走:争相奔跑。 信:确实,的确。 信然:确实是这样。 之:代词,指代“李子”。 尝:曾经子:果实。2023-07-12 04:29:061
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和启示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启示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2023-07-12 04:29:157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全文翻译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2023-07-12 04:29:3315
王戎早慧的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其他小朋友出去玩,看到了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多到都把树枝压断了.许多小孩争相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李子树就长在路边但却结满了那么多果实,其果实必定是苦的。”后来别人摘来果实一尝,果然如此。2023-07-12 04:30:115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译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宋代:佚名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2023-07-12 04:30:596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文言文
1. 王戎不取道旁李 古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翻译 诸儿竞走取之 走:跑 取之信然 信然:确实如此 诸儿竞走取之 之:代词,指李子果 人问之,答曰 之:代词,指王戎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树长在路边还剩下这么多果子,这李子必定是苦的。 故事的王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善于思考,分析问题。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 遇事多分析,不盲从。 2. 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取之信然这句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纸。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①尝:曾经 ②诸:众,各 ③游:游玩,玩耍 ④子:指果实 ⑤折枝:把树枝压断了 ⑥竟:争着 ⑦走:跑 ⑧之:它,这里指李子 ⑨惟:只,仅 ⑩信然:确实这样 ⒈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文。 ⑴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翻译:众多的小孩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 ⑵取之信然。 翻译:摘了李子后一尝,确实这样。 ⒉王戎根据什么判断李子是苦的? 答:路边的李子很多,却没人去摘,所以王戎判断李子是苦的。 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遇事要多观察,勤思考。2023-07-12 04:31:541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哪里?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原文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扩展资料:《世说新语》是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庄子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戎不取道旁李2023-07-12 04:32:271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怎么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2023-07-12 04:32:411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及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及翻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典故 晋文公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其中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2023-07-12 04:32:57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全文是什么?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如下: 王戎七岁时,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许多李子,把李子树的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朋友都争着去摘取李子,唯独王戎无动于衷。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李子树生长在路边,还结了那么多李子,想必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2023-07-12 04:33:151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何处?
您好!《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2023-07-12 04:33:222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和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通过对王戎不摘取路旁的果子的故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和道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如此。 启示: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典故: 晋文公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2023-07-12 04:33:37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注释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2〔尝〕曾经。3(诸)众多4(游)嬉戏玩耍5〔子〕李子。6(折枝)压弯树枝7〔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8〔走〕跑。9〔唯〕:只有。10〔信然〕确实这样。2023-07-12 04:33:522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谁的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如下: 王戎七岁时,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许多李子,把李子树的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朋友都争着去摘取李子,唯独王戎无动于衷。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李子树生长在路边,还结了那么多李子,想必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2023-07-12 04:34:04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和译文是什么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扩展资料:《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2023-07-12 04:34:291
文言文《世说新语·道旁苦李》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2023-07-12 04:34:453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哪里?
您好!《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2023-07-12 04:34:522
王戒不取道旁李尝的意思
善于分析2023-07-12 04:35:103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什么意思翻译
1、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2、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想想那么多果子为什么没人吃,一定很酸。2023-07-12 04:35:171
文言文《世说新语·道旁苦李》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2023-07-12 04:35:264
《王不取道旁李》翻译刘义
王戎不取道旁李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 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2023-07-12 04:35:451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翻译诸儿竞走取之 走: 取之信然 信然:诸儿竞走取之 之: 人问之,答曰 之: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2023-07-12 04:35:533
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于何时?创立者是谁?
创立者 秦始皇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2023-07-12 04:32:131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2023-07-12 04:32:223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的百家有哪几家?他们各家的思想和主旨各是什么?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只是以下几家: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 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当然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还说人生只是一场大梦. 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曾为秦所用,他的学说也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2023-07-12 04:32:321
李商隐 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023-07-12 04:32:444
墨子是君主专制主义提倡者吗
不可能吧。墨子倡导 兼爱非攻,他的兼爱理论是没有阶级差别的,这与君主专制主义是完全对立的。2023-07-12 04:32:482
东风无力百花残,下一句是什么?
答:他们并不是一首诗中的内容。1.一场秋雨一场寒是一句言语,出处:清 《三侠五义》第113回 :蒋平心内甚是踌躇,更兼浑身皆湿,秋风吹来,冷不可当。自己说道:“利害!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可怎么好呢?”2.东风无力百花残。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023-07-12 04:32:551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春风。残,凋零。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原文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白话文释义: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扩展资料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2023-07-12 04:33:041
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有哪些?
1、儒家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2、墨家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宋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正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创立严密的组织,墨者团体的领导者成为巨子,墨者行动必须遵守巨子的指挥。墨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战国后期逐步不受重视。3、法家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德约束)。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4、兵家《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与的形势相适应。他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5、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家争鸣2023-07-12 04:33:061
墨子,孔子,老子.韩非子当时思想是一种什么局面
百家争鸣的局面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2)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2、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3、法家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4、儒家(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2)战国时期: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孟子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5、兵家:孙子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它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2023-07-12 04:33:223
隆礼重法是谁的思想主张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要求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战争;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强调把“礼”和“法”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明确尊卑等级.礼法结合,“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出自于战国时期的荀子. 故选D.2023-07-12 04:32:041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
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具体释义:东风无力百花残在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扩展资料这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2023-07-12 04:31:561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学派?
1、儒家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2、墨家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宋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正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创立严密的组织,墨者团体的领导者成为巨子,墨者行动必须遵守巨子的指挥。墨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战国后期逐步不受重视。3、法家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德约束)。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4、兵家《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与的形势相适应。他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5、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家争鸣2023-07-12 04:31:051
老子,孙子,荀子,韩非子,庄子是什么家的
孙子?2023-07-12 04:30:504
举出老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1、老子的思想主张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2、墨子的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3、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扩展资料 1、老子——道家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 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至尊宝术。 以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等为主要代表,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道家虽有经典著作,可思想并不圈囿(quānyòu)于著作之中。 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 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 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 2、墨子——墨家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 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3、韩非子——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家2023-07-12 04:30:411
符合什么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
符合韩非子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韩非子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2023-07-12 04:30:331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胡作者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希望能帮助到你2023-07-12 04:30:153
中国历史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1. 周朝的首都是?答案: 安阳。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是?答案: 《史记》。3. 春秋时期是哪个朝代的?答案: 战国时期前的周朝。4.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是?答案: 唐高祖李渊。5. 三国时期的魏国皇帝是?答案: 曹丕。6. 中国历史上第女皇帝是?答案: 武则天。7. 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名称是?答案: 北魏。8. 此人史书中相传炼丹成仙,西游记中成为了唐僧的师傅,他的名字是?答案: 焦尾青。9. 隋末起义领袖是?答案: 杨广。10.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最后国家是哪个?答案: 北周。2023-07-12 04:3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