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全文翻译

2023-07-12 10:13:17
TAG:
凡尘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扩展资料:

启示: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追随他人。遇事要冷静沉着。

体现王戎识鉴过人的其他事件

1、景元四年,钟会、邓艾等率军伐蜀,钟会在出师前过往与王戎道别,询问王戎有什么灭蜀的计策。王戎说:“道家有句话叫‘为而不恃",成功并不难,保持成果就难了。”次年,钟会叛乱失败被杀,大家都认为王戎有见识。

2、王衍曾拒绝品评当时在琅邪作郡吏的孙秀,而王戎却劝王衍给孙秀好的品级。到司马伦、孙秀掌权时,杀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幸免。王戎厌恶族弟王敦,经常托病避而不见,后来王敦果然起兵造反。他的有先见之明到了如此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戎识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戎

Chen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原文: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⑩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⑨。

编辑本段注释: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曾经。

3〔李〕李子。

4〔曰〕说

5〔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6〔游〕玩耍。

7〔子〕果实。

8〔折枝〕压弯了树枝。

9〔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10〔走〕跑。

11〔唯〕:只有。

12〔信然〕真的是这样。

启示;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铁血嘟嘟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原文: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⑩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⑨。

编辑本段注释: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曾经。

3〔李〕李子。

4〔曰〕说

5〔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6〔游〕玩耍。

7〔子〕果实。

8〔折枝〕压弯了树枝。

9〔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10〔走〕跑。

11〔唯〕:只有。

12〔信然〕真的是这样。

启示;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meira

王戎识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世说新语》)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此后故乡只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扩展资料:

启示: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追随他人。遇事要冷静沉着。

体现王戎识鉴过人的其他事件

1、景元四年,钟会、邓艾等率军伐蜀,钟会在出师前过往与王戎道别,询问王戎有什么灭蜀的计策。王戎说:“道家有句话叫‘为而不恃",成功并不难,保持成果就难了。”次年,钟会叛乱失败被杀,大家都认为王戎有见识。

2、王衍曾拒绝品评当时在琅邪作郡吏的孙秀,而王戎却劝王衍给孙秀好的品级。到司马伦、孙秀掌权时,杀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幸免。王戎厌恶族弟王敦,经常托病避而不见,后来王敦果然起兵造反。他的有先见之明到了如此境界。

bikbok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原文: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⑩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⑨。

小菜G的建站之路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很多里结了很多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李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李子子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荣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b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荣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荣回答李树生长在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荣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荣回答李树生长在路边上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荣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荣回答李树生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荣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荣回答李树生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荣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荣回答李树生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猜下李子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李树生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猜下李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李树生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猜下李子异常果真和王龙说的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李树生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猜下李子异常果真和王龙说的一样。

康康map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北有云溪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可桃可挑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Ntou123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hi投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他的伙伴一同游玩,看见路旁有一棵李树结了许多果实,果实压得枝条快要断掉,小孩们争相跑着爬上树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有人问他,王我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一定是苦的。”(有人)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

余辉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CarieVinne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身,有人问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道说:“李树在路边,还有那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拌三丝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原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佚名 〔南北朝〕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作品介绍:《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上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告诉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要透过表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2023-07-12 04:26:041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王戎不取道旁李主要内容讲了什么?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12 04:26:322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 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
2023-07-12 04:26:40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启示?

遇到事情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多思考!
2023-07-12 04:27:186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和原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和翻译如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如下: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的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人们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呀,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作者简介如下: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赏析如下:故事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
2023-07-12 04:27:441

王戎不取道旁李诗中的取之信然是什么意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纸.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翻译:摘了李子后一尝,确实这样.上面整段翻译为: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知一个道理: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推理,还有就是有些东西亲自尝试了才知道究竟事实是什么样的.现代文中可以理解为:以信誉而取之.这里的取可以是得到一座城池,也可以是取信于某人.结合具体文章而定.
2023-07-12 04:28:101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翻译及注释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及原文,希望对语文学习有所帮助,供参考。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这样。
2023-07-12 04:28:171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步、之、走、行什么意思

1. 信:诚实,不欺骗;信然:确实这样。2.出自《世说新语·雅量》,《雅量》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六门,共42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些小孩儿出去游玩,看见路边的李树挂了很多果,压弯了树枝,小孩儿们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李子来一尝,果真是苦的。
2023-07-12 04:28:351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王戎不取道旁李佚名 〔宋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注释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尝:曾经。诸:众多。游:嬉戏玩耍。子:李子。折枝:压弯树枝。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走:跑。唯:只有。信然:确实如此。
2023-07-12 04:28:452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原文和译文

1、《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2、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12 04:28:51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王戎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不取道旁李”说的是一件王戎小时候的事,这件事也让王戎有了神童之誉。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释义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扩展资料王戎不仅早慧,而且胆量奇大。也是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魏明帝曹_命人把一只凶猛的老虎砍掉牙齿和爪子,然后放在笼子里,运到洛阳城内的宣武场上,让百姓前去观看。当时宣武场上是人山人海,像过节似的,王戎当然也跑去看热闹了。大家围在护栏外指指点点,十分兴奋。老虎何曾见过这种阵势,突然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咆哮。不仅咆哮,而且攀着护栏,做饿虎扑食状。人们都吓得魂飞魄散,呼啦一下全跑了。只有7岁的王戎,却不慌不忙地站在原地,脸上没有一点恐惧之色。魏明帝在不远处的阁楼上望见这一幕,很惊奇,就派人去打听王戎的由来,称赞王戎是奇童。
2023-07-12 04:28:591

王戎早慧文言文翻译

1. 古文“王戎早慧”的注释和译文,古文“王戎早慧”的注释和译文, ]原文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许多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那人)摘取果实(品尝后)确实是这样的.注释王戎:本文选自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本文又名“王戎不取道旁李”.游:游玩.唯:只有.此:这.然 :如此,这样.诸:许多.游:漫步、闲逛.竞走:争相奔跑.信:确实、真的.之:代词,表示李子。 2. 王戎早慧文言文翻译 王戎小时候很聪明。 王戎在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有的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果实,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李子。”人们摘取果实品尝,的确是这样。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县侯。 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王戎早慧》【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儿游。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王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据《世说新语》改写)【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许多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那人)摘取果实(品尝后)确实是这样的。 【注释】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作者:刘义庆(南朝宋国人)。本文又名《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字睿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游:游玩。 惟:只有。此:这。 然 :如此,这样。诸:许多。 游:出游;游玩。竞走:争相奔跑。 信:确实,的确。信然:确实是这样。 之:代词,指代“李子”。诸:众多【寓意】此文赞扬王戎早慧。 王戎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冷眼观物,当众人蜂拥趋之,迷失了平和心去思考时,都以为会获利,最后得到的却是苦果。 启发我们应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入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3. 【问两个文言文1,王戎早慧的译文,有概括最好2.管宁割席的译文, 1,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此文赞扬王戎早慧.王戎幼年就能观察、推理,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这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确实很不简单.2.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此文通过两人面对金钱和荣华富贵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两人品格与思想的高下之别.。 4. 文言文《王戎早慧》的翻译,急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曾与诸小儿游。 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小时候很聪明。 王戎在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有的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果实,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李子。”人们摘取果实品尝,的确是这样。 注释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编者:刘义庆(南朝宋国人)。本文又名《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字睿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唯:只有。 此:这。 然:如此,这样。 诸:许多。 游:出游;游玩。 竞走:争相奔跑。 信:确实,的确。 信然:确实是这样。 之:代词,指代“李子”。 尝:曾经子:果实。 5. 文言文《王戎早慧》的翻译,急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曾与诸小儿游。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小时候很聪明。王戎在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一动不动。有的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果实,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李子。”人们摘取果实品尝,的确是这样。 注释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编者:刘义庆(南朝宋国人)。本文又名《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字睿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唯:只有。 此:这。 然:如此,这样。 诸:许多。 游:出游;游玩。 竞走:争相奔跑。 信:确实,的确。 信然:确实是这样。 之:代词,指代“李子”。 尝:曾经子:果实。
2023-07-12 04:29:061

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和启示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启示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2023-07-12 04:29:157

王戎早慧的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其他小朋友出去玩,看到了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多到都把树枝压断了.许多小孩争相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李子树就长在路边但却结满了那么多果实,其果实必定是苦的。”后来别人摘来果实一尝,果然如此。
2023-07-12 04:30:115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译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宋代:佚名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12 04:30:596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文言文

1. 王戎不取道旁李 古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翻译 诸儿竞走取之 走:跑 取之信然 信然:确实如此 诸儿竞走取之 之:代词,指李子果 人问之,答曰 之:代词,指王戎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树长在路边还剩下这么多果子,这李子必定是苦的。 故事的王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善于思考,分析问题。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 遇事多分析,不盲从。 2. 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取之信然这句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纸。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①尝:曾经 ②诸:众,各 ③游:游玩,玩耍 ④子:指果实 ⑤折枝:把树枝压断了 ⑥竟:争着 ⑦走:跑 ⑧之:它,这里指李子 ⑨惟:只,仅 ⑩信然:确实这样 ⒈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文。 ⑴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翻译:众多的小孩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 ⑵取之信然。 翻译:摘了李子后一尝,确实这样。 ⒉王戎根据什么判断李子是苦的? 答:路边的李子很多,却没人去摘,所以王戎判断李子是苦的。 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遇事要多观察,勤思考。
2023-07-12 04:31:541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2023-07-12 04:32:121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哪里?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原文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扩展资料:《世说新语》是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庄子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戎不取道旁李
2023-07-12 04:32:271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怎么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2023-07-12 04:32:411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及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及翻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典故 晋文公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其中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2023-07-12 04:32:57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全文是什么?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如下: 王戎七岁时,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许多李子,把李子树的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朋友都争着去摘取李子,唯独王戎无动于衷。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李子树生长在路边,还结了那么多李子,想必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23-07-12 04:33:151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何处?

您好!《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2023-07-12 04:33:222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和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通过对王戎不摘取路旁的果子的故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和道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如此。   启示: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典故:   晋文公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2023-07-12 04:33:37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注释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2〔尝〕曾经。3(诸)众多4(游)嬉戏玩耍5〔子〕李子。6(折枝)压弯树枝7〔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8〔走〕跑。9〔唯〕:只有。10〔信然〕确实这样。
2023-07-12 04:33:522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谁的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如下: 王戎七岁时,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许多李子,把李子树的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朋友都争着去摘取李子,唯独王戎无动于衷。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李子树生长在路边,还结了那么多李子,想必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23-07-12 04:34:04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和译文是什么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扩展资料:《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2023-07-12 04:34:291

文言文《世说新语·道旁苦李》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
2023-07-12 04:34:453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哪里?

您好!《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2023-07-12 04:34:522

王戒不取道旁李尝的意思

善于分析
2023-07-12 04:35:103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什么意思翻译

  1、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2、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想想那么多果子为什么没人吃,一定很酸。
2023-07-12 04:35:171

文言文《世说新语·道旁苦李》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
2023-07-12 04:35:264

《王不取道旁李》翻译刘义

王戎不取道旁李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 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
2023-07-12 04:35:451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翻译诸儿竞走取之 走: 取之信然 信然:诸儿竞走取之 之: 人问之,答曰 之: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023-07-12 04:35:533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是怎样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统一岭南,修筑灵渠)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2023-07-12 04:29:365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又绿江南岸后两句是什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023-07-12 04:29:372

“东风无力百花残”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季节?

2023-07-12 04:29:454

最早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皇帝是

秦始皇。最早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皇帝是秦始皇,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建设,包括将各地的法律和货币、度量衡等进行统一,使中国成为一个更加统一和集中的国家。秦始皇还通过修筑万里长城来保护国家边境,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这些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基础。
2023-07-12 04:29:501

以时间轴的形式整理出古代中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及措施

(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2023-07-12 04:29:591

孔孟、董仲舒、程朱、陆王、黄宗羲、韩非子、老子思想主张?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程朱理学
2023-07-12 04:30:073

中国历史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1. 周朝的首都是?答案: 安阳。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是?答案: 《史记》。3. 春秋时期是哪个朝代的?答案: 战国时期前的周朝。4.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是?答案: 唐高祖李渊。5. 三国时期的魏国皇帝是?答案: 曹丕。6. 中国历史上第女皇帝是?答案: 武则天。7. 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名称是?答案: 北魏。8. 此人史书中相传炼丹成仙,西游记中成为了唐僧的师傅,他的名字是?答案: 焦尾青。9. 隋末起义领袖是?答案: 杨广。10.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最后国家是哪个?答案: 北周。
2023-07-12 04:30:152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胡作者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希望能帮助到你
2023-07-12 04:30:153

符合什么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

符合韩非子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韩非子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
2023-07-12 04:30:331

请问:李商隐的“东风无力百花残”里的‘东风’指几月的风?

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2023-07-12 04:29:282

东风吹来百花残,秋天落叶残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出自《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2023-07-12 04:29:201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发展、演变过程

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这种种情况说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秦王朝倾覆的条件。所以西汉时的贾山谈到秦代"群盗满山"的情况时说:秦始皇在世时,他的统治已经在崩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
2023-07-12 04:29:205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对偶 用对偶的手法铺写了绿树,山鸟,晴风,落花,形象的描绘出春日景色,又在这对偶手法描绘出的景色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与花的活泼,来衬托出“太守”这个主人公沉醉于春光宜人的情感。从而使得最后一句即便春归去也还是欣悦无比的心情。
2023-07-12 04:29:131

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哪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023-07-12 04:29:041

有一句诗叫东风无力百花残,我想知道为什么东风无力花也会残..

这是描述暮春季节的景色,一是东风无力,二是百花残败.借以抒发作者的无奈和落寞之情. 不是东风无力导致百花残.
2023-07-12 04:28:561

秦始皇第一个建设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哪位思想家的理论思想的具体实践?

墨子
2023-07-12 04:28:5510

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儒家  儒家的 百家争鸣之孔子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著作:《春秋》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连同《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   《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他主张“兼爱”,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   “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尚同”,“明鬼”、“尚贤”等。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百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发对不正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创立严密的组织,墨者团体的领导者成为巨子,墨者行动必须遵守巨子的指挥。墨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战国后期逐步不受重视。道家  道家 百家争鸣之老子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道家思想讲究一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韩非子(12张)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出国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德约束)。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兵家   孙武画像(出自明万历《三才图绘》刻本)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名家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阴阳家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   “诸子百家”之一:刘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著录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将其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最为著名的学派不过有十家,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鲁仲连,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杂家  杂家(zájiā)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后有赵蕤著<反经>综述杂家。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农家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小说家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而小说家被归类于古中国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刘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却是其它九流学派都无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2023-07-12 04:2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