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马小云
-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
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
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魏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很高,在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就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
当时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因此大家非常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拓展资料
各国知名人士评价周恩来
1、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赞周恩来:他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了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2、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3、美国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4、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说:“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
5、前苏联总理柯西金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柯西金在会见日本创价协会会长池田大作时说:“请你转告周总理,周总理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可能进攻的。”
6、加拿大著名学者罗纳德赞叹:周恩来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国际上公认完美的外交家。
- 凡尘
-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 Ntou123
-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 韦斯特兰
-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 大鱼炖火锅
-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外国租借地,告诫他不要去那里玩耍。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某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却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扩展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Jm-R
-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 Chen
-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 西柚不是西游
-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 陶小凡
-
故事是周恩来12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哈哈哈!”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拓展资料:
周恩来(1898~1976)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 苏萦
-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
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 北境漫步
-
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二、【文章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哈哈哈!”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三、【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CarieVinne
-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
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四年级词汇的中华不振意思是什么?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赌,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得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2023-07-11 04:05:408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什么?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不再振作,软弱无能。源于《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是因为先前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经济文化发展进度缓慢,且对于外强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作者为唤起民族荣誉感望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而写出。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的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不振【拼音】[bù zhèn ]【解释】不振作;不旺盛。【近义词】颓废、悲观【反义词】振作不振的反义词一、振作[zhn zu]意思:精神旺盛,情绪饱满;使精神旺盛,情绪饱满:~有为。~精神。造句:经过老师的教育和鼓励,他终于振作起精神。二、振臂[zhn b]意思:挥动胳膊,表示奋发或激昂:~高呼。~一呼,应者云集。造句:只见他在前面振臂一呼,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开始出发了。三、振兴[zhèn xīng]意思:大力发展,使兴盛起来:~工业。~中华。造句: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一定要发奋读书,振兴中华!2023-07-11 04:06:051
中华不振的含义?
意思是:中国和中国人民没有振作起来。中华不振故事: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抓住了两位皇帝父子及大量皇族、后宫娘娘、大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钱财为之一空。金国灭了北宋,主要由于皇帝的背信弃义,相信坏人、无知,还和金人成为一家人,没有以死报国,竟接受了屈辱,和金人生下了很多孩子。这是非常耻辱的,让人非常看不起。扩展资料:相关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2023-07-11 04:06:211
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意思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得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扩展资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023-07-11 04:06:411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总结。这个字的意思。真的是好棒啊!2023-07-11 04:06:576
四年级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不振是发展的慢,只会防守2023-07-11 04:07:203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这四个字又体现了周恩
题主是否想询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中国不再振作,软弱无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中国不再振作,软弱无能。其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23-07-11 04:07:361
“中华不振”指的是什么?
"中华不振"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指:近代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国家积贫积弱的情景。在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描述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扩展资料: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所立下的壮志:周恩来很早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曾撰文写道:“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生于外侮日逼,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译文:我们这一辈人出生于二十世纪战火纷争的年代,生在积贫积弱国力贫弱的中国,生在外国欺辱,日本帝国欺压的年代,来不及保全自己的危急时刻,怎么能坐视不理不奋起救国。国家的兴亡,是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的。周恩来追求的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也不是显赫名声,而是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这开阔的胸襟、开放的格局为他的政治家生涯铺垫了底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2023-07-11 04:07:431
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赌,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得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2023-07-11 04:08:101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阅读答案你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不知道2023-07-11 04:08:324
中华不娠中振字什么意思
奋起,兴起:振奋。振作。2023-07-11 04:08:452
中华不振的中华指的是什么?
是振兴,这是四年级上册书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词语。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的很慢。而且对于日本只是防守,没有一丝进攻意识。课文描写了: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刚来到沈阳,就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使得他感到疑惑不解。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但是围观的中国人却怒不敢言,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话的含义。第三件事: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立志振兴中华。扩展资料周恩来于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在这里渡过了少年时代的高小读书生活。12岁的周恩来是随伯父周贻庚的工作调动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冈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沈阳“奉天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周恩来在这里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学习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好,尤以作文、书法和英文最为突出。1912年10月写了一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被选为甲等作文,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后来上海进步书局在搜集全国模范作文时,又将此文选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中。周恩来当时热爱祖国,痛恨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曾三次利用暑假徒步到沈阳城南魏家楼子,请何殿甲老先生领他们登烟龙山,讲述当年日俄战争时百姓惨遭浩劫情景。这时的周恩来就已成为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了。1913年 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同年8月16日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在给同学的临别赠言中写到:“同心协心,万里前程指日登”,表达了周恩来为改造中国而奋发向上的精神。2023-07-11 04:08:52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
只有知耻而后勇才能唤醒国人自强不息的心,周恩来说的话没有错!2023-07-11 04:09:107
中华不振的意思
振兴中华的解释 词语分解 振兴的解释 振发兴举,增强 活力 振兴中华详细解释.举拔。 宋 曾巩 《祭 欧阳 少师文》:“爱养人材,奖成诱掖,甄拔寒素, 振兴 滞屈,以为己任。”. 整顿 恢复。 明 张 居正 《答廉宪王凤洲书》之十三:“幸主德日明,百 中华的解释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 黄河 南北,以其在 四方 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 兴起 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 中国 振兴中华 指中原 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详细解释.古代华夏族多建都2023-07-11 04:10:181
周恩来当时“中华不振”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周恩来曾经说过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2023-07-11 04:10:26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中华不振的意思kuai
振兴嘛2023-07-11 04:10:447
中华不振的近义词是为之一振吗?
中华不振的近义词不是为之一震。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方国家发达。华不振这个词是在周恩来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中出现的2023-07-11 04:11:23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伯父说的“中华不振”是指什么
就是说国家老是被别的国家欺负。2023-07-11 04:11:343
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这是什么意思?
周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2023-07-11 04:11:412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中华不振指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中华不振,指的是沉重分量2023-07-11 04:11:57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扩展资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023-07-11 04:12:141
为什么中华不振?250字。
谁说中国不振的 国家一直在复兴 蓬勃发展2023-07-11 04:12:2810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华不振指的是什么?
B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2023-07-11 04:13:212
中华不振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赌,只是敢怒不敢言。“外国瞧不起中国”不对,这话让你以为中国好像被包围了、周围都是鄙夷的目光似的。其实,世界上只是有一小部分国家耀武扬威,其余......2023-07-11 04:13:271
中华不振这个词体现了周恩来当时社会什么样情况
“中华不振”是因为先前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经济文化发展进度缓慢,且对于外强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作者为唤起民族荣誉感望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而写出。2023-07-11 04:13:341
当时的中华为什么不振?
360问答当时的中华为什么不振baobei0580 LV82016-03-21当时的中华为什么不振满意答案yuck6z9eey7LV8推荐于2017-12-16 你的题目不是很具体,当时是什么时候,是不是清末至民国,再至新中国成立了? 清末的不振是由很多方面引起来的。自己认为,清朝的封建统治,尤其是前期的愚民政策,高压压制导致民众的政策导致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100多年的安稳统治又导致了清政府的自高自大,以及清政府的内部腐败。两者相互影响导致了当时的民众相信清政府就是真命天子,清政府也自认为是天朝,全国从上至下没有动力,造成了国力的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因此当国外列强过来侵略的时候,清政府仓促应战,当然不是对手了。当然这只是自己的理解,也只是清政府以及民众中的大部分是这样的,其实当时也有不少励精图治的官员以及民间也有一些仁人志士,但是同整个清政府清朝民众来比,他们只是少之又少的少数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清政府的错误统治方法导致了中华在清末的不振。2023-07-11 04:13:5615
中华不振的历史原因?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因为当时殖民主义分行,中国人保守排外,所以对外国殖民主义列强毫无反抗力。2023-07-11 04:14:232
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2023-07-11 04:14:291
中华不振这个词结合当时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当时帝国主义的军舰在长江里横行无忌,中国人的地位还不如一个日本妓女。2023-07-11 04:14:383
周恩来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中文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文名Reading for the rise of China提出者周恩来性质经典语录文章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2023-07-11 04:15:031
为什么1819年说中国中华不振?
因为那个时期正是清政府昏庸无道,腐败猖獗,国家无能造成的中华不振。aqui te amo。2023-07-11 04:15:121
周恩来是怎么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
那他是看到中国积贫积弱被列强侵略2023-07-11 04:15:2014
使用引号的句子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表示什么?
中华不振表示,中国经济不发达,被世界强国瞧不起,所以励志从小要好好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023-07-11 04:15:41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中华不振主要是表现在哪
从伯父的话中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从洋人跃高气扬,得意洋洋的精神中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重复女的哭诉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2023-07-11 04:15:491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什么?
中华不振的含义什么2023-07-11 04:16:153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什么?
1、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不再振作,软弱无能。2、“中华不振”是因为先前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经济文化发展进度缓慢,且对于外强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作者为唤起民族荣誉感望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而写出。3、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的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2023-07-11 04:16:221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得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扩展资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023-07-11 04:16:28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伯父说的“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得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2023-07-11 04:16:4315
中华不振的含义?
红色彼暗花✘✔♥βρννπ2023-07-11 04:17:14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伯父说的“中华不振”是指什么?
中华不振指的是中国正在遭受侵略者压迫。2023-07-11 04:17:372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意思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得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扩展资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023-07-11 04:17:551
周恩来“中华不振”的意思?
周恩来并不明白,伯父告诉他是因为“中华不振!” 在一次修身课上,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2023-07-11 04:18:085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啊!
中华是指中国,华夏,中华不振意思是指中国人在面对外国的侵略时,熟视无睹,只敢怒不敢言。振的释义:拼 音 :zhn部 首 :扌笔 画: 10字形分析:左右结构形声;从扌、辰声笔顺:一丨一一ノ一一フノ丶图为字源演变:小篆、楷体扩展资料一、振作[zhn zu]意思:精神旺盛,情绪饱满;使精神旺盛,情绪饱满:~有为。~精神。造句:经过老师的教育和鼓励,他终于振作起精神。二、振臂[zhn b]意思:挥动胳膊,表示奋发或激昂:~高呼。~一呼,应者云集。造句:只见他在前面振臂一呼,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开始出发了。三、振兴[zhn xng]意思:大力发展,使兴盛起来:~工业。~中华。造句: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一定要发奋读书,振兴中华!四、散振[sn zhn]意思:WwW.ECAIBE%I.cOM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五、振业[zhn y]意思:谓救济之使有产业。2023-07-11 04:18:221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什么
“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的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出自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后故事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2023-07-11 04:18:461
中华不振的含义?
中华是指中国,华夏,中华不振意思是指中国人在面对外国的侵略时,熟视无睹,只敢怒不敢言。Q2:中华不振的振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奋起、振作、振奋、振起精神来。振的释义:拼 音 :zhn部 首 :扌笔 画: 10字形分析:左右结构形声;从扌、辰声2023-07-11 04:18:531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总结。这个字的意思。真的是好棒啊!2023-07-11 04:19:046
什么是"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指:近代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国家积贫积弱的情景。在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描述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扩展资料: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所立下的壮志:周恩来很早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曾撰文写道:“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生于外侮日逼,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译文:我们这一辈人出生于二十世纪战火纷争的年代,生在积贫积弱国力贫弱的中国,生在外国欺辱,日本帝国欺压的年代,来不及保全自己的危急时刻,怎么能坐视不理不奋起救国。国家的兴亡,是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的。周恩来追求的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也不是显赫名声,而是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这开阔的胸襟、开放的格局为他的政治家生涯铺垫了底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2023-07-11 04:19:25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中华不振是指什么
中华是指中国,华夏,中华不振意思是指中国人在面对外国的侵略时,熟视无睹,只敢怒不敢言。 振的释义: 拼 音 :zhn 部 首 :扌 笔 画: 10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形声;从扌、辰声 笔顺:一丨一一ノ一一フノ丶 图为字源演变:小篆、楷体 扩展资料 一、振作[zhn zu] 意思:精神旺盛,情绪饱满;使精神旺盛,情绪饱满:~有为。~精神。 造句:经过老师的教育和鼓励,他终于振作起精神。 二、振臂[zhn b] 意思:挥动胳膊,表示奋发或激昂:~高呼。~一呼,应者云集。 造句:只见他在前面振臂一呼,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开始出发了。 三、振兴[zhn xng] 意思:大力发展,使兴盛起来:~工业。~中华。 造句: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一定要发奋读书,振兴中华! 四、散振[sn zhn] 意思:www.ECAIBE%I.cOM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 五、振业[zhn y] 意思:谓救济之使有产业。2023-07-11 04:19:411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里的中华不振是什么意识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得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2023-07-11 04:19:493
中华不振是几年级的课文
四年级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领土不完整,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的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出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要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2023-07-11 04: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