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发读音
签发的意思
词语解释:
签发
(1) 主管人审核同意后签字发出,表示负责
英
引证解释
⒈ 下令征调。
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己酉, 赵鼎言探报刘豫将山东百姓六十以下、二十以上皆签发为兵,每亩田科钱五百。”
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自元初以来,把技术最好的工人签发为匠户,子孙世袭,连技术也被宫廷垄断了。”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海陵王时,不仅女真族平民,连汉族、契丹族百姓也经常被签发当兵。”
⒉ 在公文或证件上由主管人签字后交付予受件人。
引周立波《阿金的病》:“领外科的药膏,要有先前医生签发的卡片,第一次看病的人,由现在医生签发新卡片。”
国语词典
经主管人员审核同意后,签名核发文件。
如:「签发公文」、「签发执照」。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签发
签发的近反义词
- 反义词
- 签收
签发造句
- 一些案件中,为了提高其可信度,诈骗者使用了签发函件的世行工作人员的真实姓名。
- 海南省降真香协会在此正式成立,海南省降真香协会邮票纪念封也同时签发。
- 更换的货物进入园区时,可以免领出口许可证件,免征出口关税,但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
- 签发转账支票时须同时办理登记并对原始凭证加盖付讫章。
- 如果法官认为理由充分合理,就会向被告发出到庭答辩的传票,或者在特定情况下签发逮捕证。
- 空白支票簿银行签发的空白支票簿。
- 由雇主签发的准假信,其中包含以下信息:申请人的姓名、职位、目前薪金。
- 你需要有正确的授权书。只有特殊的人有权签发授权书从补给室领用物品。
- 支持签发驾照的全国移民法律中心表示,无证客驾照签发州遇到反对派阻力是意料中事。
- 企业可凭已签发的有效出口许可证到原发证机构办理换证手续。
签发相关词语
- 1 签谱
- 在清代,随着汉、满、蒙、藏等民族间宗教文化的深入交流以及大显殿在全国范围内的兴建,汉族地区广为流行的抽签算卦等文化形式也流传到了藏族地区。
- 2 签字
- 一般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要签署一些重要的文件时,就要说成“签订”,比如“签订合同”。
- 3 签证
- 签证(visa)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机关在本国或外国公民所持的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上的签注、盖印,以表示允许其出入本国国境或者经过国境的手续,也可以说是颁发给他们的一项签注式的证明。概括地说,签证是一个国家的出入境管理机构(例如移民局或其驻外使领馆),对外国公民表示批准入境所签发的一种文件。
- 4 签押房
- 签押即签名画押的简称。古代州县衙门的文书公事,从拟稿到正式发出,要经过各道流转 程序,相关的办理人员都要一一签上自己的姓名(也可用姓氏、名字代替), 表示连带责任,然 后由衙署首长用红笔画“行”。如果属于判示、文告或牌照契约、任命书等性质的文书,还 要钤盖衙署的大印。这些最称关键性的程序履行,按规定都得在签押房即机要办公室里运作 。同样,上司下发或平行衙署平移的机密文件,按规定也必须在签押房里拆阅。惟实际情况是官府文书中需要长官朱笔画“行”或钤盖官印的数量极多。
- 5 签收
- 签收,读音qiān shōu,汉语词语,收到公文、信函后,在送件人指定的单据上签名或盖章,表示收到无误。
- 6 签条
- 签条,是中国民间的求签习俗中,用来求问吉凶祸的占卜工具。现今的道观、寺庙和民间的庙宇,大多摆上签筒供人抽取签条占卜问卜。
- 7 签军
- 签军,金元间凡遇战事,签发所有汉人丁壮当兵,谓之签军。也指被强行抽调的丁壮组成的军队。
- 8 签帖
- 签帖,犹名帖,标有姓名的帖子。
- 9 签注
- 签注,指在证件表册上批注意见或有关事项。
- 10 签疏
- 签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iān shū,是指签呈和疏奏。泛指公文。
- 11 签省
- 南北朝 官职签帅和省事的并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至於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 卢文弨补注:“签谓签帅,省谓省事。自主书监帅以下,名位卑微,志故不载,而时见於列传中。”
- 12 签判
- 签判,官职,宋 代各州、府选派京官充当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
- 13 签诗
- 寺庙中供卜问吉凶所编的诗句。多写于竹制签牌上,贮于签筒内,由卜问者抽取,而后据诗意附会人事吉凶。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签诗》:“今神庙皆有签诗,占者以决休咎,其来久矣。”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文学》:“据《玉壶清话》, 卢多逊幼时抽得 云阳道观 废坛上古签筒一词,知今神庙签诗五代时已有。”参阅宋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 14 签书
- (1).签字署名。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 宋 苏辙 《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右丞 许将 既随众签书进拟,而复论奏其不便,因此进拟文字,为圣旨所却。”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往时执政签书文字,卒著帽衣盘领紫背子,至宣和犹不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