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隐读音
民隐的意思
词语解释:
民众的痛苦。
引证解释
⒈ 民众的痛苦。
引《国语·周语上》:“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韦昭注:“隐,痛也。”
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振民隐,脩国章。”
清姚鼐《圣驾南巡赋》序:“皇帝承基,至仁究物,念东南之幽阻,惧民隐之不闻。”
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国语词典
民间不能上达的痛苦。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民隐
民隐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民瘼
民隐造句
- 由于立法的缺陷,隐私权的保护往往于法无据,致使公民隐私权的司法救济显得相当尴尬和被动。
-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 而牧守令宰不能助朕宣扬恩德,勤恤民隐,至乃侵夺其产,加以残虐,非所以为治也。
- 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为后来的专权提供了条件。
- 对农民隐性负担,我们着重讨论利用劳动力可比价格法测算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流转税转嫁负担。
- 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严国亚律师认为,普通公民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
- 自古以来,险峻的山峡就是遭受侵略的人民隐蔽和防守的坚强堡垒。
- 程杰民隐显适度,把这种感激全都转嫁给了汤争善。
- 上海在第二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被定为一类人防重点城市,而那时上海的人防设施根本就不能把全市人民隐藏于地下;于是紧急行动,大挖防空壕。
民隐相关词语
- 1 民天
- 指粮食。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 2 民墟
- 民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ín xū,是指村落。
- 3 民防
- 民防是民事防护的简称。民防是国际通用词,英文CIVIL DEFENCE,是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空袭,抗灾救灾措施,实施救援行动,防范和减轻灾害危害的活动。
- 4 民户
- 户政名。即普通编民之家。清制, 凡各直省土著之户,称为民户。其流寓入籍者、八旗销除旗档者或汉军出旗者,由所在地方安置为民者,亦均编为民户。民户具有民籍,并按民籍担负赋役。
- 5 民航
- (1) 民用航空的简称 例 民航机 英 civil aviation
- 6 民道
- 明末,皇太极因为一个奸臣的谗言,错杀了一个正直的汉族官员。时间跨越到清末,被错杀的汉族官员的后代刘盛才沦落为小铁匠铺的掌柜。衙役王老三查抄革命党,趁机偷得不少赃物卖给了刘盛才,刘盛才因此得以发家。
- 7 民鉴
- 谓以民情为鉴戒。《书·酒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按,《国语·吴语》“亦鉴於人,无鉴於水” 三国 吴 韦昭 注引《书》作“民鉴”。
- 8 民气
- 指民众的精神﹑气概。
- 9 民时
- 犹农时。
- 10 民生涂炭
- 出 处 《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 11 民间故事
-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 12 民口
- (2).指丁口。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序:“庚辰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
- 13 民謡
- 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 14 民族形式
- 民族形式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它是在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处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的各民族,由于他们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形式。在文化艺术方面,民族形式表现尤为明显。正是因为各民族的特点各异,因此必须注意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