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杖读音
廷杖的意思
词语解释:
廷杖
(1) 帝王在朝廷上杖责臣子
英
引证解释
⒈ 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杖责朝臣于殿阶下,至有当廷被杖死者。
引《明史·刑法志三》:“刑法有创之自明 、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廷杖》:“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牀数月,而后得愈。 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清钱谦益《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管公行状》:“臣以为不除言官之廷杖,言路终不得而开也。”
国语词典
在朝廷上当众杖打大臣。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廷杖
廷杖造句
- 当苏烟萝带着九殿下冲进羽林军廷杖的时候,灼光愁云满面的脸色终于放松了一点“里头在我来之前已经用刑了,还好伤的不重。
- 小杨翰林他……他因为率众大臣伏于左顺门撼门而哭,自言仗节死义,被施以廷杖,将要谪戌云南。
- 他是希冀被廷杖获得刚直不阿的清誉,为自己以后东山再起或青史垂名留下资本。
- 他为官,守直道,忠心赤胆触龙鳞,下天牢,遭廷杖,险一些儿丧了命。
- 刑法有创自有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
- 由廷杖的角度来看,正、嘉二朝有许多的相似,也存在著诸多之不同。
- 是故正、嘉二朝不但是廷杖的第二高峰期,其规模及伤害更远非成化朝所能及。
- 刘瑾根本就不辩驳,下令打了王阳明四十廷杖,又在监狱里关了数月,然后撤消干部身份,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当了偏远地区的小邮局兼招待所的职工头头。
廷杖相关词语
- 1 廷掾
- 廷掾,读音tíng yuàn,汉语词汇,解释为县令的属吏。
- 2 廷争
- 《史记·吕太后本纪》:“ 陈平 、 绛侯 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 刘氏 之后,君亦不如臣。’”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徐 大理 有功 ,每见 武后 将杀人,必据法廷争。”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比日以来,物论颇讥 晦叔 慎嘿太过,若此际复不廷争,事蹉跌,则入彼朋矣。”
- 3 廷尉平
- 廷尉平,亦作"廷尉评",官名。汉时为廷尉属官。
- 4 廷尉评
- 1.亦作"廷平"。亦作"廷尉评"。亦作"廷评"。 2.官名,汉时为廷尉属官。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廷尉评四人:称左右平,秩六百石。东汉光武帝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决诏狱事。魏晋以后不分左右,直谓之廷尉评。北魏﹑北齐及隋各设廷尉评一人。隋文帝开皇三年罢。至炀帝及唐太宗时复置评事,属大理寺,但一般仍以"廷评"称之。
- 5 廷推
-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 6 廷臣
- 廷臣是词语,拼音是tíng chén,释义为朝内大官。
- 7 廷平
- 廷平,1、官名。廷尉平之省称。西汉宣帝置。《汉书·刑法志》:“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2、唐朝大理评事俗称。
- 8 廷对
- 出自《后汉书·邳彤传》
- 9 廷争面折
- 廷争面折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íng zhēng miàn zhé,指直言敢谏。
- 10 廷议
- “廷议”即廷臣会议,是明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明代廷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须下廷臣集议。廷议的具体方式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明制,廷议的结果须上奏皇帝,廷议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作裁决。
- 11 廷评
- 1.亦作"廷平"。亦作"廷尉评"。亦作"廷评"。 2.官名,汉时为廷尉属官。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廷评四人:称左右平,秩六百石。东汉光武帝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决诏狱事。魏晋以后不分左右,直谓之廷尉评。北魏﹑北齐及隋各设廷尉评一人。隋文帝开皇三年罢。至炀帝及唐太宗时复置评事,属大理寺,但一般仍以"廷评"称之。
- 12 廷试
- 廷试,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其制始于唐武则天时,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沿用之。
- 13 廷寄
- 清公文名称,或称寄信、寄信谕旨。廷寄谕旨较明发上谕易于保密,且传递迅速,所以成为清代皇帝传旨施政的得力工具。
- 14 廷尉
- 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恢复旧称﹐哀帝元寿二年(前1)又改为大理。新莽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汉末复为大理。魏黄初元年(221)改称廷尉﹐后代沿袭未改。北齐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卿为官名,历代遵行。颜师古云:“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说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师古又引应劭说,则谓“听狱必质诸朝廷,与众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