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读音
知音的意思
词语解释:
知音
(1) 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
(2) 后来用知音称知己,能赏识的人
(3) 知心朋友
引证解释
⒈ 通晓音律。
引《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
《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⒉ 《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引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絶絃於钟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艳阳天》第六九章:“﹝弯弯绕﹞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⒊ 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李中《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国语词典
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便从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便绝弦不弹,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懂得他的音乐了。见《列子.汤问》。后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知音 (知音杂志社出版杂志)
知音 (汉语词语)
知音造句
- 他的作品虽然动听,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 人常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 知音与我同相续,兔落尘寰受荣辱。
-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感情停停走走,朋友去去留留,有人途中下车,有人半路上车,多少人在你的生命列车中与你擦肩而过,但只有真心关心你的知音才能留到最后。
- 对老外介绍唐诗,可能会对牛弹琴,但也可能喜遇知音。
- 需要寻找知音,或者是说知心人,相知,相恋,相爱。
- 和谁都别熟的太快,不要以为刚开始话题一致,共同点很多,你们就是相见恨晚的知音。语言很多时候都是假的,一起经历的才是真的。
- 同桌是一曲奏响在心底的旋律,而你就像唯一的知音。
-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 你的回眸一笑,我的心仿佛寻到了知音,我认定你就是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人。
知音相关词语
- 1 知性
- “知性”,德文原文Verstand,也经常被译为“理智”或“悟性”。知性一词,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常用的术语。康德认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出处《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焦循 正义:“知其性,谓知其性之善也。”
- 2 知趣
- 释义:形容(人)对事物有自知之明的意识。
- 3 知道
- 老子中曾言:道可道,非常道。指晓得道,谓对大道与万物有所了解、认识,并且能说出来。
- 4 知会
- 知会是指在现在办公中,按照文件传递和审核的级别,将其区分为审核、协同、知会等多种情况,其中知会表示此事已经按照协同及审核程序所决定的意见签署完毕,并告知另外的人,以让其知晓事件经过等。
- 5 知悉
- 知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ī xī,是指知晓,旧时多用于上对下的文书、信件;了解熟悉。最早出自唐朝元稹作品《辨日旁瑞气状》:“诞告华夷,并令知悉。”
- 6 知止
- 知止是汉语词语,读音zhī zhǐ,意思是指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也指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出自《礼记·大学》。
- 7 知照
- 知照 zhī zhào,意思为通知,关照;
- 8 知书识礼
- 知书识礼是一个词语,读音是zhī shū shí lǐ,同“ 知书达理 ”。
- 9 知足常乐
- 知足常乐,谓侯王知道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10 知足不辱
- 知足不辱出自《道德经》,指侯王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 11 知足
- 指知道满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
- 12 知遇之恩
-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知遇之恩就是慧眼识英才,并委以重任的意思。 知就是相知、理解、支持的意思;遇就是机遇、相知相识。恩就是厚爱有加、委以重任;整句的意思:有缘相识相知并厚爱有加的恩情。
- 13 知识
-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关于知识的悖论是: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未来简史》。
- 14 知己
- 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