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章制度读音
典章制度的意思
词语解释:
典章制度
(1) 古代的法令规范
英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的法令规范。
引金王若虚《诸史辨惑》:“典章制度时或损益不同,至于名教人伦,岂容殊致?尊亲之道,孰可偏废?”
国语词典
指一国的礼乐文物、法令制度。
如:「西周的典章制度已相当完备、进步。」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造句
- 根据其子伍朝枢在《哀启》中的记载,伍廷芳“年三十三,以为欲救国危,非赴欧美精研法学,举吾国典章制度之不适者,改弦更张不可。
- 《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与二十五史相为表里的纪载典章制度文献的史书,则有《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通常称为“十通”。
- 陶弘景博学多艺,善琴棋,工草隶行书,通晓历代典章制度,平生著作甚多,为医、道两家所推崇。
- 本书分别介绍了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公文档案、书札、日记、回忆录、笔记、诗歌、传记、报刊,并评论它们的价值,兼及纪传史、年谱、方志及典章制度。
- 而辽金旧俗一度成为连接“礼”与“俗”的桥梁,祖述大金使满族在接受国家典章制度时有一种归属感,减少了推行典章制度的阻力。
- 在“小康”社会里,天下为家,战争不断,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 杜佑《通典》总结历代典章制度,开“政书”。
- 政书体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体例,起源于“三礼”。
- 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卧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书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开始走出原始时代,完成所谓大化革新。
典章制度相关词语
- 1 典则俊雅
- 端庄高雅而标致。
- 2 典型性格
- 典型性格(typical character)是指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具有的最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艺术家在描写现实事物时,总是要有选择性地将现实生活中共同的、普遍的、最具代表性的特性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一个艺术形象上,从而构成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格。它总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是艺术形象在典型的心理活动调节和控制下实现的典型生活方式和实践活动方式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类(不同阶级、民族、社会集团的人物)所共同具有的最有代表性的一般特性,也包括某一群体或者某个特殊个体所特有的最鲜明突出的个性特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体现着创作家的审美理想、艺术语言修养、审美技巧,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和他生存的典型环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在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中能够揭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 3 典美
- 典美是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měi,指典雅而优美。
- 4 典吏
- 典吏释义:主管的官吏;吏员的通称。
- 5 典谟训诰
- 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谟,即治国计划;训,即大臣的态度;诰,即国君的通告;誓,起兵文告;命,国君的命令。
- 6 典型性
- 典型性(typicality)个别的特殊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体现出生活中某些普遍意义的特性。
- 7 典制
- 典制是指掌管使用。出自《礼记·曲礼下》。
- 8 典型化
- 典型化是文艺家对来自生活的不典型或不够典型的材料进行概括加工、创造艺术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典型化包括人物的典型化、环境的典型化、情节的典型化、场景的典型化、细节的典型化等,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人物的典型化。典型化的过程是一个个性化和概括化对立统一、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过程。所谓个性化,就是在典型的创造过程中,始终不离开生活的感性形态和单个的人,努力赋于形象以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心理、习惯、动作、语言、血肉、生命、精神,有独立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所谓概括化,指文艺家借助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对社会事件和人物进行集中、概括、由个别揭示一般、现象表现本质、偶然显示必然。概括化要求,在典型的创造中不能只停留在个别事件和偶然现象上,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事物,在具体化中求得深化。鲜明的个性化和深刻的本质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同时二者也是互相渗透的。
- 9 典商
- 典商,读音diǎn shāng,汉语词汇,指当铺商人。
- 10 典经
- 典经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iǎn jīng,犹经典。指可作为典范的经书典册。
- 11 典戎
- 《晋书·王浑传》:“今陛下出 攸 之国,假以都督虚号,而无典戎干方之实,去离天朝,不预王政……惧非陛下追述先帝、 文明太后 待 攸 之宿意也。”
- 12 典章文物
- 典章文物,读音为diǎn zhāng wén wù,汉语词语,释义为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出处:《明史·文苑传·徐一夔》
- 13 典正
- 典正,diǎn zhèng,典正意为典雅而正规,出处《颜氏家训·文章》。
- 14 典仪
- 语出:《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 王莽 世,教授弟子恒五百馀人。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