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章读音
典章的意思
词语解释:
典章
(1) 典制,法令制度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制度法令等的统称。
引《后汉书·顺帝纪》:“即位仓卒,典章多缺,请条案礼仪,分别具奏。”
唐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復本源。”
鲁迅《书信集·致姚克》:“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无所知。”
⒉ 章法,法则。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若夫子云之表充国,孟坚之序戴侯,武仲之美显宗,史岑之述熹后,或拟《清庙》,或范《駉》《那》,虽浅深不同,详略各异,其襃德显容,典章一也。”
国语词典
制度文物。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典章
典章造句
- 自无明又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
- 详查历代典章,通前彻后,深思熟虑,从来未有敢轻易地说要公开颁布章程者。
- 人们有必要从历史典章与治乱中总结、学习做人处世之策,作为后车之鉴。
- 在皇后贻芬图史,洵乎克践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诺。
- 根据其子伍朝枢在《哀启》中的记载,伍廷芳“年三十三,以为欲救国危,非赴欧美精研法学,举吾国典章制度之不适者,改弦更张不可。
- 孝悌廉耻,忠信礼义,诗书典章,字词段句,孜孜不倦,勤恳授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节日来临,更加想念。学子四方,祝福送上,愿您幸福,万寿无疆。
- 严嵩精熟经史典章,谙习音律诗文,对永字八法。
- 本书分别介绍了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公文档案、书札、日记、回忆录、笔记、诗歌、传记、报刊,并评论它们的价值,兼及纪传史、年谱、方志及典章制度。
- 十戒和本章所列的典章有什么关系?
- 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典章相关词语
- 1 典押
- 典押,汉语词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
- 2 典重
- 典雅庄重。
- 3 典坟
- 典坟,指三坟五典的略语。泛指各种书籍。见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立览,颐情志于典坟。“
- 4 典谟
- 典谟读作diǎn mó,注音为ㄉㄧㄢˇ ㄇㄛˊ,出于《尚书》。
- 5 典乐
- 典乐(diǎn yuè),官名。相传在舜时设有此官,职责是掌管朝廷的音乐的一类官员。
- 6 典签
- 又称主帅﹑典签帅或签帅。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前叙所论事,后书某官某签,府州皆置典签掌管。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吏,权力不大。刘宋中叶以后,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镇,君主用寒人出身的亲近左右充当典签,代替诸王批阅公事,甚至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职位虽低,权力渐重。
- 7 典试
- 典试,读音diǎn shì,汉语词语,指主持考试之事。
- 8 典仪
- 语出:《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 王莽 世,教授弟子恒五百馀人。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 9 典正
- 典正,diǎn zhèng,典正意为典雅而正规,出处《颜氏家训·文章》。
- 10 典章制度
- 《史记》中的“书”和后来各朝正史中的“志”、“录”就留下了丰富的有关典制的记载。此外,还有不少典制方面的专书,如《文献通考》、《通典》、《通志》,以及各种“法令”、“律则”、“典章”、“会要”、“会典”等等。可见,历代先人们是十分重视政权制度建设的,并留下了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政府行为规范和操作方式。
- 11 典则俊雅
- 端庄高雅而标致。
- 12 典型性格
- 典型性格(typical character)是指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具有的最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艺术家在描写现实事物时,总是要有选择性地将现实生活中共同的、普遍的、最具代表性的特性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一个艺术形象上,从而构成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格。它总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是艺术形象在典型的心理活动调节和控制下实现的典型生活方式和实践活动方式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类(不同阶级、民族、社会集团的人物)所共同具有的最有代表性的一般特性,也包括某一群体或者某个特殊个体所特有的最鲜明突出的个性特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体现着创作家的审美理想、艺术语言修养、审美技巧,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和他生存的典型环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在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中能够揭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 13 典刑
- 典刑,汉语词语,读作diǎn xíng,解释为常刑、掌管刑罚或受死刑。
- 14 典午
- 典午,“司马”的隐语,《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周语次,因书版示 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 ( 司马昭 )果崩。”《资治通鉴》卷171胡三省注曰:典,司也;午,马也。 晋帝姓司马氏,后因以“典午”指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