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骨更肉简介
死骨更肉的意思
解释:
犹起死回生。
出处:
唐·牛肃《吴保安传》:“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
语法:
死骨更肉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死骨更肉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起死回生
死骨更肉相关词语
- 1 死欲速朽
- 指人死了以后尸体腐朽得越快越好。人死入土为安。
- 2 不死不生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语法:不死不生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半死不活。
- 3 强食弱肉
- 同“弱肉强食”。喻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出处:明·刘基《瑞麦颂》:“元失其鹿,天下共逐,扰扰纷纷,强食弱肉。”语法:强食弱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然竞争。示例:李石曾《无政府说》:“为被征服者,亦熟听强食弱肉之不平公例。”
- 4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出处: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语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社会贫富悬殊。示例: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0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却说得冷冷的,意在言外。”
- 5 骨肉之恩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恩:亲爱。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语法:骨肉之恩作主语、宾语;用于至亲。
- 6 痛心刻骨
-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出处:《明史·刘健传》:“臣等遭逢先帝,临终顾命,惓惓以陛下为托,痛心刻骨,誓以死报。”语法:痛心刻骨作谓语、定语;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 7 生寄死归
- 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出处:《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语法:生寄死归作宾语、定语;指置生死于度外。示例:吾游遍灵境,颇有所遇,已知生寄死归,亦思乘化而游,当更无所墨碍耳。(明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续编》)
- 8 生死荣辱
- 生存与死亡,荣耀和耻辱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妾身国破家亡,今日生死荣辱,悉听大王之命。”语法:生死荣辱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处世观。示例:邓小平《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荣辱和健康,没有一天停止过自己的工作。”
- 9 生拽死拖
- 犹生拖死拽。形容用力拉扯。出处:克非《春潮急》二八:“老杜高高兴兴地带着信回来了。边团饭也没吃,害得杜大嫂好妈跟在他后面追了好远,生拽死拖,差点儿把他短袄扯破。”
- 10 死无所名
- 名:为世人知晓。虽死而不为人所称道。指白白地送死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语法:死无所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出入生死
- 出生入死。出处: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语法:出入生死作谓语、定语;同“出生入死”。
- 12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 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出处:《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5月5日电》:“语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愿诸公深思熟虑之。”语法:千夫所指,无疾而死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13 死而复生
-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出处: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语法:死而复生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失而复得。示例:碧野《山高水长》:“经过死而复生的挣扎,他才在风雪中摸下了祁连山。”
- 14 煎膏炊骨
- 煎:一种烹饪方法;膏:油脂;炊:烧火做饭。煎油脂,烧骨头。比喻残酷压榨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鄢赵争宠》:“监司昨日兴常例,煎膏炊骨民无计。”语法:煎膏炊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